作者 | 木子姑娘
来源 | 极物
(ID:ijiwulife),本文经授权转载。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也只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
几千年前,哲人先贤就已经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
过多的物质,与我们无益。
道理明明很简单,可是,人呐,始终是欲望的生物。买买买不用学都会,学会舍弃谈何容易?
就像老子提出的
“物极必反”
的规律命题,当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到一定程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累赘和混乱时,“断舍离”才流行了起来。
但一些真正成功的人士,也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识地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了。
1845年,美国学者梭罗跑到瓦尔登湖边上,
搭建了一个小木屋,独居了2年2个月。他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事实证明,越是成功的人,
越追求简单的生活,越不会被物欲所控制。
李嘉诚戴的表,一戴就十几年
。
一块西铁城表,市价1000港元。他的眼镜,也戴了十几年,曾因度数增加换过镜片,但没换过镜框。
乔布斯一生在信仰“少即是多”,
当时三十岁不到的他,家居物品少得出奇。
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蒂芬妮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
对于添加什么家具,每一件都是一个慎重的选择。
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却是“极简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拉开他的衣橱,一排浅灰色T恤和一排深灰色连帽衫。
他上班,开的车是1.6万美金的本田,身上永远穿着灰色上衣搭牛仔裤,以至于员工都以为他每天都不换衣服。
这些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得到了我们羡慕的一切,
恰恰一生都在做减法,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物欲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欲所捆绑。
约书亚·贝克尔,一位美国的高富帅。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是多么成功:
拿6位数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铺;
有一个美丽的妻子,22岁就买豪宅名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毫无克制。
但是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
逢年过节他买的礼物准时到达母亲手中,
然而错过了母亲最后的离别,含恨一生;他买了很多奢华的礼物给妻子和儿子,然而没有给他们最想要的陪伴,家庭面临危机。
他觉得,是无止境的物欲让生活变得混乱,
自己迷失其中,偏偏忘记了最珍贵的东西。
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清理内心杂乱的思绪,同时清理家里的东西。
他舍掉昂贵的衣服多余的器物。
最后,家里90%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288件物品,成为生活必需品。他有了大把的时间,开始把生活过得从容。他慢悠悠地做一顿美食,和朋友喝一次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
重新审视生活,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的意识变得十分清晰。
他小时候相当一名作家,却一直没时间拿起笔。现在他终于付诸行动,两年后真的成了一名畅销作家。
瑞恩,约书亚的老友,
从高管位置上被辞退后,郁郁寡欢。受到了约书亚的感染,他决定21天内过上极简生活。
整整花了八小时,两个人清空了家里的壁橱,
把东西全部打包进几个大箱子中。之后的每一天,瑞恩每天从箱子里拿出需要用的物品。21天结束,还在箱子的东西就是需要舍弃的。
第一天拿出的是床单洗漱用具等必需品,之后是一些衣物。
一个星期后,他发现大部分东西还在箱子里,等到第11天时,瑞恩没有再拿出任何东西。三个星期后,瑞恩有80%的东西没有被解开,它们被出售、捐赠或扔进了垃圾桶。
瑞恩带着剩下的
20%,
搬进新家,开启了全新生活。最让他快乐的事情是:
三明治、乌龟,以及温蒂的咖啡。
他说,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
舍弃了物质的杂乱和过度负荷,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他们决定把这种“幸福的秘诀”传递给全世界。于是,The Minimalists(极简生活网站)诞生了。
“我们丢弃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约书亚和瑞恩倡导的极简主义,
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到全世界,更多的人从物欲中解放了出来,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回到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身上,
得到的还不够多,我们在努力做加法。但要想幸福,我们更应该学会做减法。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
女主麻衣号称
“扔东西狂魔”。
但是,原来的麻衣和她家人一样,是个囤积狂魔。
连没水了的笔都要放回抽屉里,觉得它有不可复制的回忆。
家里乱得连书包都找不到,客人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直到失恋后,麻衣看到前男友的东西就心烦,见到一件仍一件,结果越扔越爽,于是走上了“扔东西变态”的道路。
特别在经历一场大地震之时,
在满屋杂物里连个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说了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她说:
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生活中的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性命,
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太多的物欲会让人的内心混乱,同样,多余的东西越多,重要的物品越会被淹没。
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整理衣橱的衣服,
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么几件,对于懒得整理的人来说,为了一件衣服,还得整天翻箱倒柜地找,找不到时最是抓狂。东西找到了,时间浪费了,心情也坏过了。
麻衣躺在地板上,房间几乎空无一物,
那是画面让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适、安逸。
我们不必像她做得那么极致,
只是无用之物,该舍就舍,该扔就扔。更重要的是“断”,买买买时一定要hold住。
松浦弥太郎说过:
日夜陪伴自己的物品,
其实是最可靠、最亲近、最不会说谎的朋友。
我对物的选择慎之又慎,要么不买,要买就买好物。因为我觉得,有的东西可能要陪伴我一生。对于家里历经年代的物品,我总是心存感激和敬畏。
人们都希望住上大房子,宽敞、自在。
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买买买,囤囤囤,然后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扔,让过多的物品,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
曾经的我,也有严重的囤积病,
总觉得很多东西都带有“不可复制”的回忆。
当年大学毕业清理宿舍时,我震惊了:
为什么到离开的时候,才惊觉,我居然和一大堆“垃圾”一起生活了四年。
几乎没穿过但又舍不得丢掉的衣物,
一年都没用过两次的某些护肤品,估计一辈子都不会穿到的鞋子,再也不可能会背的包包,平时没用到的电脑包,不读的书本,一堆旅游纪念品和别人送的小玩意……
这些东西,在我的生活总使用率几乎为零,
它们和垃圾有什么区别!可是,就是这些垃圾占据了我60%以上的空间!
大学宿舍空间本来就比较局促,
上床下桌,两大柜,一抽屉,所以我经常整理东西,永远整不完。但每天早上依然匆匆忙忙地找衣服,每天屈身坐在书桌前,包围在一堆杂物中,每天都使用的电脑,却只占了很小的一席地。
不是空间太小,是多余的东西太多。
毕业后,刚好是房价飞涨的一年。
北上广深,一个卫生间都可望不可即的感觉。
身在房地产行业,我深深感到“一平米”的空间有多贵。开发商们费尽心思,做出使用率高的户型,越小的户型越受刚需市场欢迎。在深圳楼市疯狂之时,甚至出现过“鸽子笼”小公寓。
家居装修打出把收纳做到极致的口号,
榻榻米、隐藏壁橱,无所不用其极。看起来巧妙极致地利用了空间,但收纳柜依然占据了空间,屋子变得更加压抑。比起我囤积的物品,这些收纳柜本身就不便宜,一线城市里的生存空间更是代价昂贵。
从此,我彻底戒掉了囤积了的习惯,
在买东西的“量”上严格要求自己。我时刻提醒自己:
比那些“总有一天会用到”的物品,我每天生活的生存空间更加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