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阐述了稻盛和夫关于人生哲学的观点,强调抑制欲望和邪念的重要性,通过企业经营者的视角提出了提高人格、心性的关键性。文章还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唤起利他之心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欲望的态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稻盛和夫关于抑制欲望和邪念的观点
他认为这要成为个人的习性,融入自己的性格。而且提出这一观念不仅是从头脑中的理解,更是从平日生活中进行的训练。
关键观点2: 企业经营与人格提升的关系
稻盛和夫强调企业经营由经营者的器量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营者的品格。他提倡通过努力塑造人格、提高心性来经营企业。
关键观点3: 教育的必要性
文章指出,动物依靠本能养育孩子,而人类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唤起利他之心。通过增加知性和理性来学习和唤起已被忘却的本能。
关键观点4: 欲望的态度
文章提出人类很容易欲望膨胀,要用教育的方法将“利他之心”呼唤回来。同时强调,动物在吃饱以后就不再涉猎,但人类却会过度追求欲望。
正文
克己自律的道理,光用头脑理解还不够,必须从平日起就要进行抑制自身欲望和邪念的训练。而且抑制欲望和邪念这件事要成为习性,就是说,必须融入自己的性格,必须达至此种境界。
——稻盛和夫#盛和塾
我们都倾注心血,经营着各自的中小企业,这件事本身就是提升人格、提高心性的事业。
重要的是,我们至少要努力坚持下去,持续提升人格,提高心性,当死亡来临之时,让自己觉得“多少变得更好了一些”。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我们通过企业经营拼命努力修行,在这个过程中,人格不断完善,结果会发生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好了,所以一定会思善行善。
这样的话,因为“因果报应的法则”始终在起作用,所以我们身边的所有事情都会越来越好,事业经营也因而会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我们摆脱了那个“整天我啊我啊,只想着追求利益的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多多少少发生了变化,开始可以看到事物的整体,即使还到不了开悟的境界,但实际上已经可以更全面地看到事物的真相了。
比如,拿与同行争夺市场份额这件事来说,我们就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冷静地观察和认识那些魑魅魍魉、乌合之众“不顾一切争夺市场”的丑陋姿态。
当局者因为身在其中,受到欲望的支配,所以不管脚下还是眼前,都无法看到真相。但是,你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对状况进行观察。
这样的话,即使你自己不去争夺,市场份额也自然会增加。因为大家都你争我夺的份额中会有一部分自然溢出,流淌到你这里,这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从欲望膨胀,整天“我啊我啊”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用清澈的眼光看待事物,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内心来观察事物的,随着心性的提升,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堕入饿鬼道的魑魅魍魉、贪婪执着之人,拼命你争我夺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塑造人格、提高心性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才是人生的目的。名誉、金钱、权力等,都不是人生的目的。
当然,
随着我们这样提升人格,即使自己不去强求,财产也会不断增加,名誉也会随之而来,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只要不傲慢无礼,不妄自尊大,即便变得有名,变得有钱,也不会有问题。
*摘自
《心与活法》曹寓刚 译、曹岫云 审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我的人生和工作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能够创业成为企业家或社长的人,基本上都有超过常人的能力和热情。成功人士中有很多欲望很强的人,而且多数情况下私欲也非常强。
私欲,不外乎物欲、名誉欲和色欲,不去对这些欲望进行压制,一个劲儿地就是“我来我来”,就会变得傲慢不逊,就会变得只盯着私利私欲,而最终就会不得人心。
结果在“还想赚更多的钱”这样的私欲牵引下,会被一些赚钱的话题牵着鼻子走,最终会因迷失方向而失败。所以我首先会要求员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还有就是要求他们总是合乎道理地做出判断,控制住自己的私欲,调整自己的内心。
在公司里,我们还把这些整理成了京瓷哲学,做成手册发给每一个员工。
所以,如果员工做错了事情,我肯定会批评、斥责,而如果部下是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歪曲,那更是严肃地批评、斥责。
如果追究下去发现问题出在那个人的人格上面,这个状况的话当然也会跟他讲道理。在开会的时候听部下报告数字的时候,也经常会斥责他们。
比如我会问他们为什么销售额会比预计高?或者为什么会低?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经费?
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回答上来,或者对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好对策的话,我就会对他进行严重警告。
*摘自
《匠人匠心
》 窦少杰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西乡遗训第二十二条是这么说的:
克己,于事事物物临机而克,则不克。
平素修心则克也。
译文:克己,凡事想要在当时当地、即所谓临场去克己,很难克得了。必须在平日里就振起精神,进行克己自制的修行才行。
人们在听到克己重要性的告诫时,会说:“好,我明白了,到时我一定注意。”
但一旦遭遇状况,并不能立即将克己精神付诸实施。正因为这样,西乡说道:“克己,平素修心则克也。”
就是说,
克己自律的道理,光用头脑理解还不够,必须从平日起就要进行抑制自身欲望和邪念的训练。
而且抑制欲望和邪念这件事要成为习性,就是说,必须融入自己的性格,必须达至此种境界。
没有成为自己的性格,沒有变成自己的血肉,那么一旦出现情况,那时即使想要克制自己也克制不了。
所以,从平时起就要努力克制自己,进行克制欲望的训练,也就是要不断努力去提升心性。
我一直强调“企业经营由经营者的器量决定”。不管你主观上想把企业搞得多么出色,但“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
企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营者的品格,即人的器量大小。
例如,企业小的时候经营成功,但随着企业规模变大,经营者掌握不住经营之舵,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因为经营者没能随着组织规模扩大而拓展自己的“器量”。
企业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增加知识、增强技术技能,还要求经营者相应地扩展自己的“器量”,也就是说,经营者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人格。
年轻时,许多方面都不成熟,但我有点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缺点,我每天不断努力,使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成长。
*摘自
《心灵管理》曹岫云 编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动物具有舍命救儿的本能,但如今在人类的世界里,父母虐待或杀死孩子的事件却在不断发生。
我想原因大概在于,人类比其他动物具备更高的知性和理性,因而把动物原有的本能给忘了。
这样看来,动物依靠本能就能明白的事情,人类反过来,倒要用知性和理性加以教育才行。
比如,在现在年轻的母亲当中,有的人生下孩子后不知道怎么抚养,而动物在产后的瞬间,从本能上就懂得如何养育孩子。
一个人育儿有困难,现在又盛行小家族化,所以现代的母亲,有必要通过增加知性和理性来学习和唤起已被忘却的本能。
另一方面,“欲望”这种本能,人类却没有忘记,并且人类的这一本能,比起动物来,程度上不知要强多少倍,同时人类还会用知性和理性进一步煽动这种本能。
动物在吃饱以后就不再涉猎,但是人类在懂得储藏的办法以后,即使东西吃不完,也想要的越多越好。
这种欲望的膨胀,让象征母爱的“利他之心”变得淡薄。用教育的方法将“利他之心”呼唤回来,乃是当务之急。
*摘自
《拯救人类的哲学》 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转载须知】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