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第一次飞抵孟买的人,在临近降落的时候都会被航道下面延绵不断的贫民窟所震撼:
这片大约2公里的狭长地段,挤满了各种低矮破烂的简易房,更有甚者就是几块塑料或铁皮搭建的窝棚;堆积如山的垃圾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电线和各种管道在房子之间纵横交错,吞噬原本就所剩无几的空间,也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尽管曾经出现在很多部电影镜头里,但当这座超大规模的贫民窟——达拉维(Dharavi)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恐怕只有“触目惊心”这个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高高在飞机上的外来者的心情。
面积不到纽约中央公园的2/3,居住着近百万人口,达拉维里的生存环境无疑是异常艰苦的,一家老小祖祖辈辈挤在10平米不到的窝棚里是司空见惯的;200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这里平均1440个人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平均100个人共用一个水龙头,而每天供水的时间仅为2个小时……而十年后的今天也没有改善多少。
达拉维只是孟买众多贫民窟中的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一个。2008年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的好莱坞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达拉维一下子风靡全球,也让更多人注意到孟买这座拥有22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居然有超过60%的人口是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城市贫民窟里。
但是,如果您认为居住在贫民窟的都是生活潦倒的穷人、失业者、低种姓人群,那就大错特错了。
Sahil就是一位家住贫民窟的年轻人,他还有九个兄妹,全家挤在两间狭小的简易棚里,但是他们的生活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悲惨。
“我一开始给Uber开车,每天工作12小时,每个月能赚到2万卢比左右(约310美元)。我会说英语,后来就给旅行社开车,月收入翻倍。工作了几年,我终于攒够钱买这辆铃木,现在我自己单干。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印度,我给他们开车、当导游,收入比之前都要好。”Sahil对自己的未来颇有信心。
Sahil的大哥也是一位爱折腾的人,他在达拉维里面开了两家服装厂,不仅自家兄弟姐妹在里面帮忙,还雇了几个工人,年收入3万美元左右。
“这里(达拉维)60%的人都是中产阶级”,Sahil开玩笑说。
年产值10亿美元的贫民窟
真实的达拉维并不像从飞机上俯瞰那般杂乱、破烂,它更像是印度经济的缩影,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和杂乱无章的活力。
达拉维分为两个区域,居住区和工作区,中间隔着一条“商业街”。“商业街”由很多个体杂货店组成,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一应俱全,ATM机、餐馆,甚至冰激凌店也能在这里找到踪迹。
居住区的人并不都在工作区上班。他们中很多是像Sahil这样的出租司机,也不乏城市白领、企业主、警察,甚至政府公务员。达拉维廉价的房租和生活成本,让他们能够在孟买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生存下来。
居住区也有不同的档次,从破烂不堪的窝棚、到拥有独立厕所的小楼房,如果愿意出更高的价格,空调也可以装上。
另外一边的工作区则是由不计其数的小作坊组成。曾经达拉维最大产业是垃圾分类和回收,后来皮革业成为重要支柱,包括印度和一些国际品牌的皮包就是产自达拉维。如今服装业和食品加工等也逐步发展起来。有数据统计,在达拉维就有超过5000家皮革厂、3000家服装厂。
这里的皮革厂、服装厂与中国和东南亚的规模化生产大相径庭。在达拉维,有50台缝纫机的服装厂就已经是很大规模了,像Sahil大哥这样雇佣了几名工人的小作坊才是主流。
这些工人大多是从边远的农村进城务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月薪100美元左右。为了尽可能地省下更多的钱,这些工人要么选择十几个人合租,大家分摊几十美金的房租;要么就在工厂的角落里休息,这样连房租都不用付了。即使生活这么艰苦,但也比他们在边远农村的收入高。
仅达拉维这一个贫民窟,就为孟买解决了几十万的就业人口。这些小个体户老板、农民、建筑工人、拾荒者、裁缝等等每年为孟买创造了6-10亿美元的产值。
“每一个人,都比他刚来达拉维的时候要有钱了”,Sahil这样认为。
印度“新中产”阶级的崛起
尽管印度总理莫迪大刀阔斧的“废钞运动”拖累了2016年的GDP,但是印度GDP总量仍在当年底超越了英国,成为继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印度的GDP经济增速也早在2015年就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2017年4月出炉的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预测,中印两国的GDP增速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2018年,印度的GDP增速将领先中国1个百分点。
印度强劲的增长动力来源于哪儿呢?孟买大学教授Neeraj HATEKAR给出的答案是:人数庞大还在不断增长的印度新中产阶级。
“这些人可能是木匠、街头小贩、建筑工人和出租车司机等等”。调查完孟买的798个家庭之后,HATEKAR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他们已经脱离了贫困,正在努力寻找实现富裕的方式。那些门槛低的非正规经济,就成为他们实现收入增长的快车道”。
非正规经济解决了印度90%的就业人口,而且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新中产阶层。HATEKAR教授估算,潜在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约为6亿人。
按照HATEKAR教授的标准,Sahil一家无疑是印度新中产阶级的一员。他们与传统的印度中产阶级完全不同。后者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最为兴盛,是接受过英式教育的少数高种姓精英阶层,被夹在殖民统治者和人数众多但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之间。
印度的新中产阶级已经不再是过去安于本分的低种姓群体,全球化的浪潮和印度经济的增长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向上的流动。
新中产阶级“印度梦”的典型代表莫过于印度总理莫迪。
莫迪不仅没有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一个低种姓的小商贩家庭,也没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这完全打破了印度政坛精英掌权的传统。莫迪能够当选,关键在地方执政时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对社交媒体的娴熟掌握,还有努力塑造的中产阶级标签,帮助他成为人数庞大新阶层的代言人。
与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人数和GDP成正比的,是日益增长的国民消费水平。BCG(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表明,从2005年到2015年,印度人的消费水平增长了3倍;未来十年还将保持同步增长,到2025年印度的消费水平将是2005年的10倍。“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增速”,BCG这样总结。
印度,下一个中国?
经济高歌猛进的同时,印度房地产市场也蓬勃发展。
孟买和德里是全印度房价最高的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价不亚于亚洲的任何一个繁华大都市。在中央德里区,均价在1万美元/平。颇受宝莱坞明星和印度有钱人青睐的孟买南部高档住宅区Malabar山附近的房价,均价在1.4万美元/平。
除了核心地段,在孟买和德里的中产阶级社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段,住宅价格不仅不菲,还在持续上涨。
就连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房屋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都已经翻了几倍:一间大约15平米左右的“窝棚”在2008年的售价大约为8千美元,如今价格已经超过4万美元。
与此相呼应的是房地产的销售额,也是直线上涨。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印度的房地产总销售额约为1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25年将变成4600亿美元。
今天的印度,很容易让人对比起2004年前后房地产市场即将腾飞的中国,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
印度的GDP与当年的中国体量相当;
中国的人口平均年龄在当时是29岁,今天的印度是27岁;
当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36%,印度现在是33%;
今天的印度和当时的中国,私人部门的贷款比率都非常低,约占GDP的10%,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两国都有政策的支持,2004年“8.31大限”之后,中国开始了土地市场化改革之路,推动了房地产发展,而莫迪推行的“Housing For All”已经对印度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印度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来的是全产业链、上百个行业的发展,加上印度庞大消费人口的转型,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全球的商业机构。
贝莱德这个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从最开始对印度市场避而远之,到如今成为印度商业地产市场最大赢家,他们正在推动印度本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来自加拿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了取得孟买核心地段的一块商业用地,与新加坡淡马锡正面开战;中国商业巨鳄万达集团和复星集团也相继宣布,要重金投资印度市场。
当然,印度也有明显的劣势。首先是基础设施相较于当年的中国还相差很远,高速公路相当于中国的国道或省道;铁路系统是1947年独立之前英国殖民统治时代的遗产。这对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都是非常致命的缺点。
第二是中国经济曾经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各方预测印度未来经济增速仍无法与中国高峰期相比。
第三是中央政府控制力差和官员腐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印度中央政府30年前就想拆除达拉维,还曾拨巨款给当地居民修建经济适用房,但是由于政府执行力差和各级官员的腐败,这项计划几次重提都没有成效。如今,达拉维所处位置已经逐渐变成城市核心地段,被孟买的金融区包围,这下就更没办法拆迁了。
但无论如何,印度将在2022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这个事实不会改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数以亿计的低收入者逐渐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中产阶层,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人口红利,这将是印度未来最大的发展动力。
2017年的印度与2004年的中国,相差13年,这恰好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与1991年印度开启经济自由化之路的时间差。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中国?得看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印度中产阶级的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