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隆重的节日,与之相关的各种“仪式感”也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级非遗中与春节元宵有关的各类非遗项目有四百多项,省级项目有八百余项。
在广东,至少有67项国家级非遗会在春节期间集中上线。这个蛇年,我们用AI演绎湾区非遗瑰宝,召集“老祖宗严选”天团给你拜年送好运,让每一份积蓄千年的福气陪你走进蛇年新春。
中国狮舞有两大流派,其中南狮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广东狮舞属于南狮,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狮队,逢年过节便上街巡演。2006年至2021年,8项广东狮舞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龙舞是中国人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舞蹈造型、技法也各不相同。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2006年至2011年,9项广东龙舞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相传,黄道婆从崖州学艺回乡,途中在白云山小住,向当地人民传授纺织技术。此后粤绣工艺自成一家,其中潮州地区的绣法独具“平、浮、凸、活”的特色。2006年至2021年,3项广东粤绣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佛山地区的匠人还善于利用农副产品的边角料,比如用瓜子、墨鱼骨、鱼鳞等制成精巧的彩灯。2006至2011年,4项广东灯彩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活动走出庙观,祭祀过程也跟交易和娱乐活动融为一体。自清代以来,庙会传至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成为联结海外华侨的重要纽带。2008至2021年,两项广东庙会(民俗)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粤方言中“桔”与“吉”是同音字,广府人家在年桔树上挂“利是”封,寓意大吉大利。除了年桔,花市上还有金玉满堂、金枝玉叶……光听这些名字就有喜庆的味道。西汉时,广州人就有爱花的名声。“行家无处不满园”“相逢尽半是花农”,诗句背后是本地千年不衰的鲜花贸易。2021年,广州市越秀区的行花街(民俗)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嵌瓷,潮汕地区俗称“贴饶”,宗祠庙宇屋脊上历久弥新的花卉、龙凤图案是家族兴旺的象征。垂脊、脊尾也常饰有戏剧故事,如《三国》、《封神榜》人物等,有如在露天舞台唱大戏,俗说“厝角头有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