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季刊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非常抱歉,要扫大家的兴了”!小米回应 ·  23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贾玲发声! ·  2 天前  
新闻株洲  ·  解除管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季刊

你爱孩子的方式正确吗?

生命季刊  · 公众号  ·  · 2017-09-17 14:26

正文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你爱孩子的方式正确吗?


/ 江舟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今天早上,已经是高中生的女儿吃完早饭急着上学,突然找不到校服了,便大声对妻子喊: “妈妈,我的校服到哪里去了?”妻子回话说:“校服不是在衣柜里吗?”女儿在衣柜翻来覆去寻找,没有找到,临走之前气呼呼地对妻子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早点帮我准备好校服?到学校我又得挨批了。”


早上真实发生的这件事情让我陷入了沉思。在这个独生子女泛滥的年代,独生子女一睁开眼睛,就被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包围,他们的成长承受着父母唯一的无私的爱,早已对父母关怀体贴熟视无睹。本该由自己承担的生活和责任,却一股脑地推给父母,不但对父母的付出心无感恩,反而对父母颇有不满。造成这种的现象的原因,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


生物学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就会迅速地迟钝和麻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代的独生子女,是不缺少关爱的一代,他们所接受的爱,已经过度了。


作为父母,我们倒是应该反思:我们十几年对孩子倾注了无限的关爱,为什么儿女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反认为父母对儿女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到底缺失了什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正?


一、 掌握爱的适度。


“你得了蜜吗?只可吃够而已,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箴25:16)


圣经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世界上任何的事物,包括对儿女的关爱,一旦过分地给予,往往不会得到所期待的结果,甚至会走向反面。比如 ,父母的认真和细心,反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生活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赖父母,自己则丢三落四、粗心大意;父母心甘情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父母的敏感、紧张,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父母的唠叨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


父母对儿女一定要学会爱的适度,学会对孩子放手。首先,要适度地让孩子碰碰钉子。假如父母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儿女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将来就很可能会碰大钉子 。父母现在没有教育好孩子,今后社会就会好好教育他。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其次,要让孩子适当承受一点苦累。“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箴6:6)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自于辛勤的付出,是来之不易的。否则,孩子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平时适当地给孩子实施点劳累刺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适当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和公益义工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再次,让孩子学会动脑。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四是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因为耶和华所爱的, 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 ”(箴3:12)对儿女适当的管教和批评是必须的,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骄横傲慢,他们偶尔受到批评,便会大使性子或者丧失信心。虽然这些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里是难受的,但这种心理磨难正是克服骄、娇两气的良药。


二、 教会孩子感受爱和付出爱。


一个对爱麻木的孩子,就像一条不会呼吸的鱼,一旦出了家庭的水箱,走在干燥的社会上,将不会懂得去爱人、并接受别人的爱。缺乏爱的能力,必将干渴而死。


父母亲的责任,首先是把从神而来的基督之爱传递给孩子。在孩子一有意识的时候,就要给他讲福音,讲耶稣的故事,让他从小就认识神,认识耶稣,明白自己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神的爱。要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只让孩子接受爱,更要让孩子学会对别人付出爱,通过关爱别人获得自身的成长。无论多大的孩子 ,都要教会他们付出对别人的爱与关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孩子真正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份子,这样孩子内心才会产生强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当孩子们说“我会帮妈妈洗菜了”,“每天早上的被子是我铺的”,“我会帮爸爸收拾饭桌了”,“我会自己整理房间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流露的是真正的喜悦。


孩子在被爱时感到存在的美好,在付出爱时感到存在的意义。爱是个流动的能量,唯有爱的流动才能滋养万物。当孩子被过高地举起成为万众中心时,他的眼睛哪里能看到爱?当孩子的每个细小情绪都被父母无限放大时,再多的爱与关注对他都是滴水入海。每个家庭应该将爱与被爱放在中心,让爱与被爱、得到与付出不停循环,让孩子看到爱的流动,就会学习如何爱己、如何爱人了。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 所给的赏赐。 ”(诗127:3)。儿女是神给予我们的恩赐,对于这份恩赐,我们唯有感恩和接受,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蒙神喜悦的有爱心的人,成为人类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不要让自己的儿女成为被神厌弃、对社会无益甚至是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否则,我们在见到主的时候,就无法向主交账了。


江舟 中国大 陆基督徒。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 查看公众帐号 ,点击 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