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奇迹
文 | 星球研究所
中国人常说“水至清则无鱼”
这一点大抵适用于中国的江河
如果放之全球的海洋则并不适用
我们熟知的许多热带岛礁
不但海水清澈透明、令人沉醉
而且鱼虾成群、极尽绚烂之能事
(摄影师@Kimberly Wheeler)
▼
180年前
正在环球航行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对热带岛礁发达的生态系统产生了疑问
海水清澈透明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
也就无法供养庞大的生态系统
它们本应是海洋中的“沙漠”
实际上却成了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达尔文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这个问题也因此被称为
达尔文悖论(Darwin’s Paradox)
最典型的莫过于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它面积达34.4万平方公里
比邻国新西兰国土面积还要大出1/4
(地图源自Google地球,星球研究所标注)
▼
2900个独立珊瑚礁、900个大小岛屿
南北绵延伸展超过2300公里
这样的密度、规模世所罕见
堪称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
(点击放大查看,地图源自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
▼
即使从太空观察也非常容易辨认
轨道高度超过3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
便在2015年10月12日拍摄到了其中三个珊瑚礁的高清照片
图中最大者名为哈迪礁(Hardy Reef)
浅色的潟(音xì)湖与周围深蓝的海水对比显著
珊瑚礁之间形成了一条海路
风平浪静时船只可以在此间通过
(照片区域跨度约15公里,相机为Nikon D4,图片源自NASA)
▼
当高度从300公里的太空下降至数百米
连绵的礁石便会像漂浮的渔网一样直扑视线
(哈迪礁,图片源自昆士兰州旅游观光局)
▼
著名的心形礁(Heart Reef)
也藏在这些密布的渔网中
(心形礁,摄影师@Larry Malvin/123RF)
▼
礁石间深蓝的航道
如同陆地上的河道蜿蜒而去
大小游船载着游客穿梭其中
(哈迪礁,图片源自昆士兰州旅游观光局)
▼
当我们把高度完全降至海面
更加奇异的景象出现了
著名的海底全景拍摄机构
凯特林海景调查(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利用深海潜水员、潜水机器人
完成了这组非常罕见的大堡礁“海洋街景”
远处的海水光滑如镜
近处的海水却突然被上帝掀掉了“盖子”
水底的珊瑚历历在目
几乎完全透明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拍摄于Wilson Island附近的落日,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当镜头潜入海面之下
世界上最壮观的珊瑚花园便彻底露出真容
400多种形态各异的珊瑚
如同海底开出的花朵、色彩斑斓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Survey)
▼
巨大的滨珊瑚(Porites)稳坐海底
它的年龄超过500岁
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瘪了气的篮球
不知被谁家丢弃海中
这幅宽广的画面仍能保持极高的清晰度
可见大堡礁海水透明度之高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拍摄于Wilson Island附近,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透明的海水可以最大限度呈现出珊瑚的丰富色彩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饱览海底胜景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清澈透明的海水包裹之下
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天堂
各色鱼类环绕着海底“小山包”
朝圣一般地游来游去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此处名为Steve's Bommie,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大堡礁生活的鱼类超过1500种
占全球海洋鱼类的1/10以上
是世界上鱼类品种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包括小丑鱼、红皇帝喉、鲷鱼、珊瑚鳟鱼等等
(相比之下中国所有海域加起来的的鱼类才3000种)
其中六带鲹(音shēn)是水下摄影的常客
它们喜欢聚集成群,形成一个鱼群风暴
人类潜水员在它们面前变得渺小无比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拍摄于Lady Elliot Island附近,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大堡礁还吸引了30多种海洋哺乳动物
包括鲸鱼、海豚、鼠海豚等等
体重高达40吨的座头鲸也是其中一员
它们是大堡礁最庞大的访客
每年两万头座头鲸跨越9600公里
从南极洲往返这片温暖安全的水域
并在此生养哺育后代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图中为小须鲸,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海豚也不远千里而来
遨游于纯蓝世界
因为“居民”众多
居民们需要激烈竞争才能生存下来
这使得大堡礁生命进化的速度
比其他海洋环境快50%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拍摄于Myrmidon Reef,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为什么大堡礁会形成
如此大面积的海底天堂呢?
我们需要从大堡礁的海底地形说起
大堡礁海底相对平坦
平均深度仅为35米
而在它的东侧海底深度骤降至1000米以下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型断崖
(从海底仰望断崖的模拟图,这处断崖非常像澳大利亚的乌卢鲁巨岩;本段论述依据詹姆斯库克大学Robin Beaman教授的研究)
▼
1.4万年以前
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线便位于这处断崖
后来随着末次冰期结束
大量冰川融化带来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
不但阻隔了澳大利亚古代人类与亚欧大陆的联系
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一座超级孤岛
还淹没了大堡礁这片开阔平坦的土地
最快时海岸线每年向内陆推进数百米之多
(本段论述依据詹姆斯库克大学Robin Beaman教授的研究,星球研究所标注)
▼
就像达尔文观察的那样
这片新生的海洋非常贫瘠
幸运的是
一种多数仅有2-3毫米的小动物看上了这里
它们便是珊瑚虫
(一种造礁珊瑚虫,图片源自NOAA)
▼
多数珊瑚虫体内含有一种共生藻类
这种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
为珊瑚虫提供能量和碳酸
让珊瑚虫可以在贫营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但是
它也其它挑剔的要求
包括合适的海水温度、盐度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
充足的阳光
来到大堡礁之前
珊瑚虫已经在地球上存少至在了5亿年
在大堡礁断崖海岸附近也已经生存了2000万年之久
但海洋中多数区域的深度使得阳光无法穿透
珊瑚虫只得借助接近海面的海山或岛屿生存
岛屿的面积毕间有限
珊瑚虫也便难以大量繁衍
而大堡礁这片新生的浅海不知道比那些小岛大了多少倍
离开壑阳光明媚,直射海底
堪称珊瑚虫的最佳家园
于是珊瑚虫在大堡礁大量繁衍
它们将体内藻类提供的碳酸合成碳酸钙
从底部分泌出来制造出骨骼
经过一万年的堆积
一座座巨大的海底城市便诞生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拍摄于Heron Island,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珊瑚虫和共生的藻类
发展出了一个极为高效的能量系统
把营养物质从一个层级传送到另一个层级
在两者之间循环利用
只有很少的营养会流失到整个系统之外
因而丰富度得以在贫瘠的海洋中不断累积
最终发展出了世界上最多彩的海洋生态
所以珊瑚礁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1000
却因为对能量的高效利用
而拥有全球1/4的海洋物种
这便是今天科学家对达尔文悖论的解释
(关于达尔文悖论还有其它学说,比如岛屿质量效应Island Mass Effect,此处不展开叙述)
小小的珊瑚虫创造了一个海洋奇迹
在大堡礁为无数动物建造了家园和庇护所
包括1500种热带鱼、200种鸟类、20种爬行动物
1981年大堡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也被CNN评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大堡礁的英文名字则缘于它的独特形态
今天的我们可以从太空更直观地看到这一点
珊瑚礁沿着海岸分布
在深海与大陆之间形成了一道堤坝(英文Barrier)
并因此得名Great Barrier Reef
(图片源自NASA)
▼
但作为大堡礁的创建者
目前珊瑚虫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引发了更多的热带风暴
可以轻松将整片的珊瑚礁碾为齑粉
人类过度捕捞大法螺
引起珊瑚虫的天敌棘冠海星爆发式增长
导致大面积的珊瑚被棘冠海星吞食
而上述所有这些的危害力量都比不上
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
(同一株珊瑚白化前后对比图,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健康珊瑚呈现的红、黄、绿等多种颜色
主要源于珊瑚体内的共生藻类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
以及海洋污染物增多、海水盐度改变等等原因
使得珊瑚为了自保
不得不驱逐出体内的藻内
失去共生藻类的珊瑚会呈现出白色
这种饮鸩止渴的自保方式
如果不能快速恢复珊瑚就会死亡
1980年-2016年的30多年间
大堡礁已经出现8次大规模的珊瑚白化
虽然历次白化事件之后
大堡礁都最终得以部分恢复
但每一次新的白化也都愈加严重
在2016年珊瑚白化时
潜水员再次潜入Heron Island的海底
看到的景象却是有如珊瑚坟场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图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科学家在系统调查之后
大堡礁珊瑚白化的严峻形势便清楚地展现出来了
其中最严重的区域位于北部
白化比例高达81%
(图片源自美国《国家地理》)
▼
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
在一年一度的展望报告中写道
▼
因为人类活动影响,1985年到2012年间大堡礁的珊瑚覆盖率下降了50%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消息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P.S.星球研究所正在招募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等,详情请点击此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