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烁
全国房价这次普遍剧烈上涨后,房子吸收流动性的说法再度流行:央行发了这么多钱,如果不是变成了房子,会如何如何,甚至把这解读为一盘大棋:央行发了许多钱,有通胀压力,人民币会贬值,于是政府催动房价上涨,用房子来吸收超发货币,皆大欢喜。
完全错了。
之所以央行超发货币的说法极为流行,是因为中国货币M2的数字增长惊人。有人画过一张图,上面依次是存款利率、通胀、上证指数、房价,还有M2,所有这些多年来的走势。算下来,只有房价战胜了M2。
但是,M2不是央行就能创造的。不必从货币银行学教科书搬来讲义,简单解释,M2就是与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匹配的那个货币量,但这个货币量,一取决于央行投放了多少基础货币,二取决于金融体系在这基础上放大了多少,所谓乘数效应。
人们一说货币政策总是想起央行,在发达市场这样想一点错没有,但在中国实际创造货币的还有银监会。因为银监会管着银行的缰绳,需要放就放,需要拉就拉;一松信贷,M2就变大。
中国货币政策多年来总体是宽松的,其中既有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因素,又有金融体系积极创造货币的因素,有时确实是央行走在前面,比如今年初一度出现M1投放增长快而M2停滞的情形,大多数时候则是金融体系远远走在前面。这就是为什么M2增幅远高于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的主要原因。
说这些,是为了说明房价战胜M2不是偶然的,因为M2猛增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房地产。
人民币从来没有变成砖,变成砖的那是砂土。人民币还是人民币,只是换了个账户。房地产既是做蛋糕又是分蛋糕,为讨论方便我们先把做蛋糕部分放一边,只谈分蛋糕。在分蛋糕的意义上,房地产重新分配了财富:千家万户把几代人的储蓄全数拿出,再从银行贷款,换成了房子,钱则流向了开发商,一部分归老板,一部分归员工,一部分归房地产链条上的企业比如建筑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老板和员工。钱还在,只是改变了分布;钱还在流动,只是改变了速度。
过去这些年来,房地产是金融体系创造货币的最好载体:基于土地放贷,基于房子放贷,基于房子的升值部分放贷,基于那些基于房地产的结构化产品的放贷,只要房价涨势持续,这个链条可以环环叠加,这个游戏可以循环转动。
不过,这个游戏终会有自己的内在制约。
毫无疑问,房地产会加剧而不是减少分配差别。房地产有规模巨大的产业链,受益者不少,但总体分配比大多数行业要畸形,在链条顶端的玩家分得太多。正常情况下,财富分配畸形则货币流动倾向变慢。一万个家庭分享一个亿,边际消费倾向远大于一个人独享一个亿,道理显然。
还得问,开发商赚了钱接下来做什么?如果开发商继续买地开发,那就变成新开工项目,钱还在转,游戏继续,就像过去多年来那样。如果开发商换汇出境,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人民币回归央行,砖化是并没有,但就此消失。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经济。
如果家庭不买房,那么用于房贷的银行资金能不能用于别的信贷,比如开公司建厂房搞实业?但如果大家对经济前景悲观,则投资需求萎缩。7月的银行新增信贷几乎全是房贷,正说明悲观已极。中国经济居然穷得只剩下房子。
说到底,信贷过度集中于房地产是危机之源。金融危机之前,发达经济体的信贷总额中,房地产相关信贷占到六七成,剩下的主要是消费贷款,实业信贷萎缩,原因是贫富差距扩大,富人贷款买房,穷人贷款消费,然后各自锁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中国今天的情况有同有异,同的是房地产贷款占比已向此看齐,如果不是已经更高的话;相异的是发达经济体的房子已建得差不多了,富人买房,用前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度特纳新书《在债与魔鬼之间》的话说,主要是把更多的信贷叠加于已有的资产上;中国还可寄望于房地产新开工对实体经济有所拉动。
只是还有多少空间呢?
买不买房?
最懂房地产那个人的恐惧
扫码订阅《王烁大学·问》
王烁大学问发刊辞
惟一靠谱的人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