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
十二部经就是大乘十二部,一切大乘经典有十二个类别,称为“十二部经”。
“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以法施利益众生。
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
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第一是法施利益,就是通过修学大乘经典开悟、得无生法忍,早得无上菩提。
第二是佛身相好,“大乘经典我也开悟不来,我看到佛身相好就会喜欢爱乐,反复思维,反复观想”。不论是过去、现在,有佛在世还是佛灭度了,用一尊雕像也可以,这样来观;或者是眼前看像,或者是心中思维、观想,效果一样。
说了三种利益,第一种就是法施利益,说十二部经典;第二是观佛利益,观佛相好;
第三是念佛利益
。
“
劝父王
”,就是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亲,他父亲是国王,“法施利益很难得到,您老人家就算了,观佛,您也不是那个根机;您就行念佛三昧吧”。
要知道,
这可是释迦牟尼佛劝父亲啊
,他也把我们看得跟他父亲一样,劝我们行念佛三昧,那我们还能吃亏了吗?他有好处肯定给他父亲啊。
所以,大家要有珍重想,能得大利益啊。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看来他父王也有点不甘心,凡夫的心态都一样。
父王就问:“你干吗教我念佛三昧?人家修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让我修呢?”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那个难,您还没有得证圣果,
凡夫做不来
,难的我就不给您了;把这个好的、容易的,易行道,推荐给您,您就修这个,绝对得大利益”,父王就高兴了。
“诸佛果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法身理体的形式表现,就是“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是佛自证的境界,甚深无量,非众生心思言语所能及,我们当然没法契入。
二是以事相的形式表现,比如诸佛的相好,尤其这句名号,也是佛地果德。
圣道门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直接契入佛所证悟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很难。但是,
称念佛地果德所显现的这句名号
,我们都可以做到,这就很容易。
“父王白佛”,父王又进一步提问。
“
念佛之功,其状云何
”,“既然让我行念佛三昧,那我就念佛吧!但是念佛的功德、效果、功力、功能如何呢?”
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
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
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
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佛打了个比喻,告诉父王不要不甘心,念佛非常殊胜。
“
如伊兰林
”,伊兰是一种臭树。比如香椿树很香,臭椿树很臭。有的树味道很熏人,使人恶心,伊兰就是最有名的臭树。
“方四十由旬”,长宽都是四十由旬,四十由旬是一千六百里,这片树林很大。
“
有一科牛头栴檀
”,在这片方圆一千六百里的伊兰林里,有一小棵牛头栴檀。栴檀树是香的,可以做栴檀香,牛头栴檀是栴檀里的极品。
“虽有根芽,犹未出土”,虽然有根有芽,但是埋在土里,还没长出来。
“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如果有人不小心吃了伊兰树的花,或是吃了它的果子,就会发狂而死。这真是臭到极点了!
“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后来这棵牛头栴檀慢慢长出来了。“才欲成树”,还没有长成大树,只是一棵小树苗。
“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这棵牛头栴檀的香味,就能把这片方圆一千六百里的伊兰林的臭味全部压住。
“普皆香美”,风一吹,很香。只是一棵小树苗,还没长成大树,
就把整片伊兰林的臭味全部盖住了
。
“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见到的人没有不生稀有心的,“哎呀,这么好!”
这是一个比喻。
大家要做“伊兰林”,还是做“牛头栴檀”呢?想做“牛头栴檀”有办法。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
念佛之心亦复如是
”,念佛之心就像那棵牛头栴檀。栴檀是香的,
我们念佛就有功德香
,德香熏心。
“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这是一个比喻。只要系念不止,就定生佛前。“系念不止”,就像牛头栴檀树芽,天天长,“才欲成树”就把伊兰林的臭味改了。
所以,我们只要念佛,系念不断,根芽不断生长,“定生佛前”,一定能往生。一旦往生,我们旷劫以来造的恶业,可不仅仅是一千六百里的伊兰林,比那还要大;但是都改了,成为大慈悲。大慈悲就是“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引证《观佛三昧经》的内容就到这里,下面是道绰大师的解释。
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
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
“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所言“
伊兰林
”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
栴檀
”者,喻众生念佛之心。“
才欲成树
”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伊兰林”是比喻众生身内的三毒三障和无边重罪
。
我们没有念佛时,心中的三毒三障就像臭树林,所以别人不敢跟我们打交道,一打交道就像吃了臭树林的花果,会发狂而死。很厉害啊!
“才欲成树”,道绰大师的解释是“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说明还没有往生,这可以跟《观佛三昧经》所讲的比较来看。
《观佛三昧经》讲的是“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而且前面的比喻说“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这是代表往生前还是往生后呢?两个意思都有。
以《观佛三昧经》所讲的,是指往生后,经文说“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是往生后把臭树林的味道盖住了。以道绰大师的解释,是往生前,道绰大师说“业道成办”,就是还没有往生。
关于这一点,应该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栴檀树不可能说“我要长到三尺五才开始冒香气”,刚一出土它就开始冒香气了,一开始香味盖四十里,再盖四百里,最后一千六百里全都盖住了。
我们往生之后,所有的恶全部盖住,就没有恶了,就成大慈悲、成佛了。我们往生之前也在念佛,难道就没有一点效果吗?也能把恶改掉一些,所以才叫人中芬陀利花,
芬陀利花不就是香的嘛!
但是没有全部改掉,偶尔还会故态重萌,犯一些事。
但是,
有造恶的业力,没有造恶的理由
;虽然没有理由,但是有业力。
所以,
我们要种一棵牛头栴檀,就是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
。
《观佛三昧经》说“系念不止,定生佛前”,道绰大师解释说“积念不断,业道成办”。“积念不断”和“系念不止”是一个意思。道绰大师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我们相续念佛。
“定生佛前”和“业道成办”也是一个意思,“定生佛前”是决定能往生,“业道成办”也是决定能往生。所以我们就知道,所谓“业道成办”,就是往生这件大事确定了,确定的原因就是“
积念不断、系念不止
”。
至于什么时候成就的,不论道绰大师还是善导大师都没有讲。因为讲这个往往会让大家糊涂,觉得自己哪一天信心决定了,就业事成办了。
业事成办不是一刀切的
,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往生论注》说:“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十念”是什么意思?
昙鸾大师说“通神者言之耳”,道绰大师说“圣者一数之名耳”,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念业事成办,
但是只要“系念不止”就“业事成办”
,从现在开始念佛,一直念到临终。
这个“牛头栴檀”的比喻让我们想到“
二河白道
”的比喻,这两个比喻都是显示“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
要想改变伊兰林的臭味,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拿刀砍
。
可是这一千六百里的树林,砍到什么时候能砍完?而且前面砍了后面长。
就是说如果靠自己的修行,去断三毒三障,今天还没砍几刀,明天它又长出来了,这样我们做不来,而且佛和祖师也没叫我们这样做。
第二种办法是种香树
。
但是种别的香树不管用,比如种几棵香樟树,根本不管用,伊兰林的臭味还是改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种一棵牛头栴檀,伊兰林的臭味自然就改掉了,不必去砍伐这些伊兰树。
这个比喻跟“二河白道喻”很相似。
“
二河白道喻
”是说有一条白道,我们顺着这条白道就过去了。这棵牛头栴檀就像那条白道,都是比喻念佛之心,“众生贪瞋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愿往生心不被贪瞋水火所染,而且能够盖掉三毒三障的臭味,这棵牛头栴檀多好啊!
所以,
我们只管念佛
。
能把伊兰林的臭味全部改掉,“普皆香美”,
这是牛头栴檀的力量,不是哪个人的力量
,是这棵牛头栴檀树有这个力量。
这是比喻,是说我们念佛,佛就有这个力量。
我们三毒三障的臭树林,因为念佛而变得“普皆香美”,这难道是我们“念”的力量吗?不是,
是我们念的这句名号的功德力量
,这个力量自然就把三毒三障的臭味盖掉了。
但是,你要天天念,它才能出土。你不念,放在心里闷着,埋在土里不行。“我心中有佛,口中没有佛”,口中有佛,它才能冒出来。
你心里有佛,但从来没念出来,那等于没有
,所以要念出来。
要想改变伊兰林的臭味,既不是把它砍伐了,也不是种别的树,而是种一棵牛头栴檀。
为什么讲“一棵”,不讲“两棵”呢?
就是要一向专念
。“一”就是牛头栴檀,就这一棵就有这样的功德、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