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兰察布云  ·  99%以上为甲流!多地疾控紧急提醒 ·  2 天前  
无锡市场监管  ·  反谣知食 | 这几类人,慎喝豆浆! ·  2 天前  
温州都市报  ·  网红“子豪”去世,抗癌6年花了150万…多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北京丨今儿吃了义利面包,又想起了小时候的春游。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5-24 08:25

正文


本文转自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

ID:ZhimajiangNews


前些天,袋儿淋的回归勾起不少人童年的回忆,它被称为“冷饮中的爱马仕”,陪伴了几代北京人。

 

和袋儿淋一样,京城还有许多特有的零食,它们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依旧保持着原来的味道,受到人们青睐。


比如,咱们今天要说的——义利面包。


百年义利从上海起家


在北京,几乎所有人都吃过义利,即使没吃过,也一定对它不陌生:黄蓝相间的包装上用红字标着“中华老字号”,里面是一块枕形的面包。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剧里有它的身影: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片段


今天走在超市里,依然能看到它:


京报网图


毫不夸张地说,面包真正走进北京普罗大众的生活,就是从义利开始的。这个始于1906年的老字号,是北京人心中当之无愧的“面包王”。


不过您知道吗?义利原本是打上海来的,它的诞生还和一位英国人有关。


1906年,一艘从英国驶来的航船到了上海,从这艘船上走下一名叫詹姆斯·尼尔的船员。


詹姆斯·尼尔


他来到上海之后,开始做起了兼职,将从欧洲带来的罐头、食品在码头上出售,销路非常好。一晃几年,小摊位变成了小公司,詹姆斯也越来越懂中国文化,于是他依托中国儒家“先义后利”的思想,为企业命名为义利洋行。


后来公司几经易手,1946年转到了中国人倪家玺的手上,更名为义利食品公司。


倪家玺

 

1950年冬,义利从上海迁到北京,新厂位于宣武区广义街。就是在这个时候,义利推出了果子面包、维生素面包等经典口味。



不同于现在,那时的义利面包还是蜡纸包装,但在那个物质不充裕的年代,它已经属于市场上的奢侈品。相比较同等分量的面包,义利要贵上5分钱左右。


60年代,义利面包的款式大致分为两种:圆形的和枕形的。圆形的一毛五一个,有2两;枕形的三毛五一个,是4两。一般孩子春游都要带4两的才能吃饱。


1963年,义利食品公司职工正在生产乳白面包 北京日报图


几十年过去了,义利面包仍然一直坚持平实路线——口味不变、包装不变、价格低廉。在很多老主顾看来,他们选择义利,看中的是实惠,咀嚼的是回忆。



难以忘却的味道


那究竟义利面包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这还得从它的“维生素”和“果子”两种口味谈起。


先说这维生素面包,看上去颜色要比一般面包更黄一些。



是因为其中添加了维生素B2,也就是核黄素。


核黄素


对北京人来说,维生素面包的意义非同寻常。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国人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厂就把当时人们身体急需的维生素B加入到面包中,以此来改善身体状况。


可见,那个年代的维生素面包是有“食疗”功效的。

 

如今咱们补充维生素,肯定用不着光靠面包了。但不少人吃惯了这股子味道,依旧对它念念不忘。


再说这果子面包,北京人亲切地称其为“大果料”,其中苹果脯、葡萄干、青梅、瓜条、核桃仁五种果料的分量,足足占到了面包总量的40%左右。



其实果子面包最开始出现在上海时,走的是“高端定制”路线,那时候使用的都是新鲜的水果,要租界区才吃得起。每天早上六点,刚刚出炉的果子面包就会被送到顾客家里。


然而,当义利食品厂搬到北京后,要面向老百姓,产量增大了,使用新鲜的水果不仅需要更多的成本,储存也是个问题。


怎么办呢?


面包师傅就瞄上了老北京特产:果脯。效果还不错,适合北京人口味的果子面包一下子就赢得了市场。对于不少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来说,义利的果子面包就是那个时代他们对面包认知的象征。


京报网图


如今市面上卖的果子面包大致分三种:塑料纸包装、蜡纸包装、亮锡纸包装,价格依次递增。


这第一种果子面包,是机器加工的,果料含量大概在30%左右,而且由于机器搅拌的不均匀,常常会遇到果料时多时少的情况。


后两种果子面包都是手工揉制,尤其是这亮锡纸包装的,果料含量高达50%,看上去就很“丰富”。



不仅如此,它对果料的要求也比一般面包严格许多,葡萄干多大、核桃多碎都有统一规定。


除了用料的讲究,义利面包的面也与众不同。


大部分的面包都是一次发酵,仅需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但义利不同,每车面团儿都要发酵3—5个小时,而且每小时都要做一次“按摩”,以保证氧气进入、发酵充分。



所以义利面包吃在嘴里嚼着更有劲儿,还有一股特殊的发酵的香气。


正是这种独特的味道,让老北京见到它都感到十分亲切,并能引起许多儿时的回忆。正如人们所说:“多少年过去了,还是这个味儿!”


老字号走出“青春路”


义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由于原料价格疯涨导致经营困难,义利面包曾一度退出市场。


1992年,怀有“义利情结”的消费者还在《北京晚报》上刊发《义利面包哪里去了?》一文。



直到2002年,经过工艺改良后的果子面包重新上市,销量猛增6倍,义利才算回归。


新时代下,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义利也在不断创新,开发出了多种口味,有全麦面包:


京报网图


还有添加了不同馅料的“元气棒”:



即便是50、60年代口感瓷实的乳白面包,也被开发出了新的吃法——将它放入烤箱或微波炉,烤成面包干,或者裹上鸡蛋煎一下,配上一杯牛奶或咖啡,绝对是一种享受。



从2011年开始,百年义利的连锁店也先后落户京城各地,并在短短4年内开到了50多家。


2011年7月,义利食品第一家门店在西城区福长街开张 北京日报图


百年义利连锁店 北晚新视觉供图


今天的义利包装还与蜡纸时代一致,繁体的“义利”商标与“创建于1906年”的字样依然醒目。



历经百年,义利面包依然焕发生机,仿佛是个老顽童,每个人都能从它身上,寻出自己小时候的味道。


就在前些天,一个朋友还在微信群里发消息说:“今儿吃了义利面包,又想起了小时候的春游啊……”引发不少人共鸣。


在老北京人心中,它的意义已远不止于一个面包那么简单了。老字号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