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感受,我觉得
医药行业触底反弹
,再次开启了上升行情之前,受金融危机,环保压力,一致性评价三座大山的打压,但是今年别说是W1E1馆,连T馆很多都是特装 ,虽然洗牌之后,观众显得不太多,但是参与度非常高,我们今年外国客户明显增多,而且朋友圈内打听了一圈 ,普遍表示今年做的不错,所以初步判断,调整结束,大家准备起飞。
第二个印象就是我感觉合规的企业,特别是
合规的CMO企业,最近的机会明显比之前会多得多
。我觉得这个也就是跟第一波的这个环保和一致性评价的洗牌结束有关。就是很多那种在环保上做不到合规的,或者说之前的那个产品竞争力比较低下的,那么肯定已经被淘汰掉了。那么剩下来的这些企业就相对来说是比较有优势的。就等于其实整个医药市场的需求没有萎缩,反而在一步步的扩张。但是我们参与竞争的人数确实少了。所以今年我普遍跟他们打交道,今年这种CMO的工厂都是非常的繁忙。参展的人数减少这个我觉得其实是个趋势,因为现在对于整个全球来说,
网络越来越发达,所以很多信息在网上可以得到,所以参展人数在减少
。上次我去美国参加展会那个规模就更加小了,所以处于淘汰边缘的一些企业,他们是不一定会来参加这个展会的。而且目前整个国家的趋势是在往自己身上转,所以有非常多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计划。我相信五年或者十年以后。那么制剂肯定相对会饱和,但这么多的制剂,那么它的原料药从哪里来呢,虽然现在原料药这个市场环保的打压是比较厉害的。但是我相信已经开始往上就是拐点已经出现了,
原料药市场的接下来几年我个人认为应该会越来越好
。再一个是CMO合规的企业应该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今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感觉
整个药圈的这个金融的活跃度提高了
。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就是进行
融资
的这个举动他们的估值比去年或者前年我听说的那个估值要远远的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得到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整个医药市场的这个估值也在往上走。江浙沪一带的话,我也去跑了一些地方,做了一些调研,我总体感觉洗掉了一些企业,现在存活下来的那种生产型企业已经相当少了,然后这些存活下来的,他们的估值都大大的提高了。并且他们都有进一步去做GMP厂房的行动。
第三个,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那个大型的制药企业他们
对原料药的这个成本的容忍度正在提升
。相信我们之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之前的话其实原料在整个制剂里面占比是非常低的。通常是有很多那种药企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评估一个项目,如果这个项目的原料药的成本占总成本超过百分之五,他们就会考虑不启动这个项目或者去更换原料的,寻找更便宜的原料的供应商。但现在其实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来源于这个
环保压力以及这个一致性的评价
,自从一致性评价出来以后。其实所有药企对这个原料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现在有很多的药企要求不再像以前要是API或者是N-3以内,现在是要求前面的很多中间体,甚至早期的一些中间体。他们都希望是合规生产的。那么他们现在对于这些原料药在整个制剂成本的容忍度正在迅速的提高。他们会想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他们都觉得是OK的。甚至有少数很难的项目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的我都有听说。这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慢慢地开始出现比较多的开始做一些高难度API的一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的那种公司正在迅速地被淘汰,而剩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精英公司。另外一方面低是因为就是说整个市场对原料药在这个成本占比的容忍度都在迅速的提高。所以他们以前觉得难的,要是没有人开发的,现在他们也愿意去开发。因为一些高难度的这种有技术壁垒的医药,市场上目前是比较受到热捧的。
结合以上三点,我觉得今后我们的一个趋势就是,就我们这个领域来说,我觉得今后一段时间就是说
合规的CMO生产和比较高的技术含量
这两个应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重要的两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