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运维
关注互联网运维技术,分享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维  ·  花 5 年时间,21 ... ·  19 小时前  
InfoQ架构头条  ·  基于Java的无代码和低代码应用开发工具综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运维

花 5 年时间,21 岁开发者从地下室起步,成功打造自己的私有云业务!

运维  · 公众号  · 运维  · 2024-11-29 12:28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CSDN(ID:CSDNnews)

作者 | Worried-Alfalfa-226(Reddit ID)
翻译 | 郑丽媛

【编者按】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人都在探索如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一份事业,而本文作者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从 5 年前一个简单的家庭实验室起步,到如今拥有自己的私人云业务,他的创业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原文链接:https://www.reddit.com/r/homelab/comments/1gtaxph/from_a_small_homelab_to_running_my_own_private/


21 岁的我,在过去的五年里,从一个小型家庭实验室起步,逐渐发展成了一家能够提供专业云服务的公司。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蜕变与成长,希望能够给有志于进入 IT 行业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与启示。


1、起点:我的第一个家庭实验室

下面的第一张图展示了一切的起点。大约五年前,我在一家 IT 服务提供商工作时,偶然从客户那里拿回了三台旧服务器。当时,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只是想通过这些服务器去学习和尝试。这些只是惠普和戴尔的基本设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点燃了我对 IT 基础设施的热情。

仅凭这三台服务器和一个简单的机架,我就开始在父母的地下室里开始捣鼓。由于预算有限,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优化这些老旧设备,搭建基础网络并安装了 VMware ESXi。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这是属于我的小天地,也是一次非凡旅程的开端。

2、在地下室里的成长

大约一年后,我意识到可以把部分服务器资源出租给本地的小型企业——这是我第一次萌生了把兴趣爱好变成事业的想法。通过出租存储和虚拟机,我逐渐开始赚到一些钱,足以覆盖家庭实验室的升级费用。

在下面几张图片中,你可以看到我的设备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把从客户那里赚来的每一分钱,都重新投入到更好的硬件、更多的存储空间和更快的网络设备上。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技能,比如防火墙配置、备份管理、高可用集群的搭建,以及为客户优化性能等。

这并不容易。有时,我会因为一些随机问题彻夜未眠,或困惑于设备为何无法正常运行。但回过头来看,这些困难让我受益匪浅,也为后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3、冒一次很大的风险

今年年初,随着我的服务需求量不断增长,我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家庭实验室的运营上了。这时,我做了一个决定:辞掉 IT 服务公司的工作,与一位朋友合作,把这个项目变成一项全职业务。

他主要负责销售和客户拓展,我则专注于技术维护。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客户数量迅速增加,很快我们就把地下室的所有空间都填满了——很明显,如果我们想继续发展,就必须离开地下室,搬到一个专业的数据中心。


4、迁移到数据中心

于是今年 4 月,我们共同决定:把所有积蓄投入到租用专业数据中心的机架空间上。下面那张图展示了我们在新设施里的第一台机架。

我们集中了一切资源——资金、硬件和技术,从零开始搭建了这个系统。这真是一次既紧张又充满成就感的经历:我负责硬件安装、网络配置和虚拟化,我的合伙人则负责与新客户签订合同。当一切都搭建完成时,那一刻的满足感简直无与伦比。

5、规模化发展:我们的现状

时间快进到今天,如今我们的业务已经实现了显著扩展, 最后两张图片展示了我们基础设施现在的样子。我们增加了更多的机架,升级到了更高端的硬件,并扩大了容量,以满足更大客户的需求。

以下是我们当前基础设施的明细:

● 集群总计 3TB 的内存

● 256 个虚拟 CPU 内核

● 256TB 的存储空间,支持冗余和备份(包括 128TB NVMe 混合存储和 128TB HDD 存储)

● 10Gbps 网络带宽,未来计划升级到 25Gbps 甚至 100Gbps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另一个数据中心建立第二个机架,用暗色光纤主干网连接两个机架,主要用于冗余。此外,我们还计划引入 HPE Alertra 存储设备,但 HPE 的交付存在一些延迟问题。

目前这样的基础设施,已经能让我们为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的各种客户提供服务。我们甚至开始为需要高度安全和可定制环境的客户提供私有云解决方案——不过,由于保密协议(NDA)的限制,具体架构无法透露。

今年的我刚 21 岁,从兴趣爱好出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

本文转自公众号“CSDN”,ID:CSDNnew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