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冲锋号
传递军营资讯,提供原创评论,展现军人风采,缔造属于军人、军属、军迷及关心关爱国防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51好读  ›  专栏  ›  冲锋号

8月1日起,联勤保障部队统一佩戴新式胸标臂章!

冲锋号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18 16:55

正文


经中央军委批准, 联勤保障部队8月1日起统一佩戴新式胸标、臂章


这是完善我军军服体系的又一实际举措,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联勤保障部队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联勤保障部队 胸标、臂章图案由军徽、五星、长城垛口和托举的双手构成 ,寓意联勤保障部队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任务。


配发新的胸标、臂章将进一步激发联勤保障部队官兵牢记使命、勇挑重担,努力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联勤保障部队作出新的贡献。


▲联勤保障部队佩戴新式臂章展示图


▲联勤保障部队佩戴新式臂章展示图


相关链接1



2016年9月13日, 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在京举 (点击蓝色文字阅读详细内容) ,习主席向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和各联勤保障中心授予军旗并致训词,标志着具 有中国军队特色的现代联勤保障体制正式建立。


推荐阅读


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到底什么样



相关链接2


军改以来,解放军“穿”之变



拓展阅读



90载,我军军服的“华丽转身”


军服是军人职业的外在标志,也是国威和军威的象征。古时,人们就以“同袍”一词称呼战友,《诗经》中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可见,身着统一的军服,是军人形象外表上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体现这支军队面貌的军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90年的风雨征程,我军军服从最初的“东拼西凑”发展到如今配套完整的军服体系,见证了我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风貌。


土黄色:革命年代的筚路蓝缕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建军之初,人民军队的服装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参加起义的原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穿得就是国民党军的军服,只是摘掉了帽徽,佩戴了红领巾、红袖章或毛巾来区分敌我;而各地投身起义的群众武装,则没有统一制服,只是佩戴了简易红领巾、红袖章或其他标志物。

反映八一南昌起义的油画


红军时期,由于各苏区处于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中,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为了便于生产和缴获,红军军服大多与国民党军军服类似:中山装式样,共4个衣兜。不同之处在于佩戴了布制红领章。


到了抗战时期,红军主力部队和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按理说,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给国民革命军制式服装。不过,当时除中央军外,国民党杂牌部队的被服补给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了。驻国统区的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还有机会通过请领、自购等方式获得布料考究、标志服饰齐全的正规国民革命军军服,而广大八路军、新四军官兵,只是换上一顶缀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国民党直筒帽而已,军服仍然是原来的式样,也没有佩戴军衔。

八路军臂章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对共产党根据地实施包围封锁,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服供给更加困难,只能依靠缴获和自制。而到了后期,八路军、新四军普通官兵军帽上青天白日帽徽的消失,也并非是政治原因,很大原因是由于帽徽补给不到位。这一时期,为了便于生产,自行生产制作的军服长度一律为“二尺半”,以至于在敌后,“二尺半”成为了军装的代名词。


到了抗战胜利前夕,随着敌我实力的此消彼长,人民军队缴获了越来越多日军军服、钢盔、装具,最为精锐的主力部队大多是清一色日械和日式服装。从衣衫褴褛到全套日式装备,体现了人民军队自力更生、奋勇杀敌、缴获丰厚的历史史实和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军服颜色向土黄色转变。到1947年,除了中原军区部队仍然着蓝灰色军服外,其他各战略区军服基本统一到了土黄色或草绿色。到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部队大多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制胸章。


1949年2月,中央军委后勤部颁发《陆军被服装备标准草案》,此后,我军军服定为头戴解放帽、身着草绿色军服、左胸佩戴解放军布胸章的样式。1949年6月军徽颁布后,又以军徽为帽徽。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式样和颜色的军服。

1949年解放军帽徽 资料图


变化多:新中国建立后走向正规

新中国建立前后,人民解放军逐渐由陆军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1950年,在解放战争后期陆军军服和华东军区海军军服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公布了新的军服式样,即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全军最早的统一标准的军服,最大的特征即所有人员左胸一律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制胸章。陆军在解放战争后期陆军军服基础上,采用大檐帽作为正式军帽,解放帽作为训练和日常用帽,军徽帽徽、布胸章一如之前。


海军设上白下蓝和全蓝两种服装,同时增设全白舰艇礼服,军官大檐帽上佩戴“大水滴”帽徽,士兵着水兵服。


空军军服式样与陆军相似,颜色为上绿下蓝,大檐帽上佩戴“大飞翅”帽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初期入朝的志愿军身着无军衔的朝鲜人民军军服,后逐步按50式军服式样配发志愿军军服。

“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资料图


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为了配合军衔制实施,新的55式军服是人民军队军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55式军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军衔等级区分,极大改善了我军的军人形象。1958年,55式军服进行了修改,产生了58式军服。55式、58式军服的使用,极大改善了人民军队的军容,人民解放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人民解放军军服向体系化、系列化发展的第一步。


1962年,在58式军服的基础上,开始装备62式军服。62式军服的核心在于冬服实行多层次配套,取代了因经济原因长期装备部队的“老棉袄”。此次改革,把军服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善了官兵的冬季着装体验。


不过,随后的65式军服在军服功能种类上可以说是一次倒退,65式军服取消了礼服、常服的区别,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配饰上,三军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金属红五角星帽徽,佩戴两面红领章,即“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 “三点红”的形象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军队最显著的特征。不过在服装材质用料上,65式军服一直在进行着改进。


1971年批准装备部队的71式军服改进了军服材料,军服重量轻,外形挺括、美观,易洗涤。这种布料就是人们常说的“的确良”。在没有“的确良”的日子里,官兵穿军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自从有了“的确良”,衣服上常见的补丁不见了,衣服变得讲究、美观、漂亮了。可以说,这是旧时代穿衣的终结,是新时代穿衣的开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