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韩松落见好
观世界,世界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韩松落见好

台北时光(上):四场私房讲座和一场黑白电影

韩松落见好  · 公众号  ·  · 2017-11-21 17: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已经走遍,唯一没去过的地方,反而是最应该去的地方:台湾。前段时间,终于凭借 网易蜗牛读书和网易LOFTER 组织的”寻美台湾”,去了台湾,填补了这个空白。

最该去的地方,之所以一直没去,是因为,台湾对我来说,有种“近乡情怯”之感,总觉得,哪都可以去,唯独台湾不能去,哪都可以发生印象重建或者摧毁,唯独台湾不可以。

因为,香港和台湾,是七零后和八零后的精神世界里,两条非常重要的源流。尤其台湾,对八九十年代的内陆年轻人来说就更重要。 在我的成长年代里,我把至少三成以上的精神流量,给了台湾,给到香港的,至多有两成。

终于跟着网易和“寻美”的艺文界青年去了台湾,整趟旅程,毫无陌生感。南京东路,那是三毛住的地方;新竹,那里有席慕蓉槭树下的家;西门町,那是林青霞被发现的地方;淡水河,是郑智化《淡水河边的烟火》和张清芳《Men's talk》里的那条河;华西街牯岭街,是林强和杨德昌作品里的街;台大,是琼瑶小说里出镜次数最高的学校;台北的冬雨,是孟庭苇在1992年唱过的的雨;甚至,抬头看天,也会想起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


所以,当网易要我们每人提供一句话,作为每个人的来台感想时,我说的是“ 每次到来,都是重返”


四堂私房课

说是旅行,更像是旅学。重头戏是四场私房课,老师分别是 蒋勋、罗智成、张大春和阮义忠 。尽管此前已经读过他们的书,看过他们的摄影作品,听过他们的故事,但纸上读来终觉浅,书里的信息,是以K来计算的,他们真人坐在我们的面前所提供的信息,是要以T为单位来计的。


第一场,是蒋勋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想到要见到他,不是不激动的,因为,最早读到他的文字,是十四岁的时候,在席慕蓉的书里,她引用了蒋勋的一段话,大意是:我希望看到一种画,不属于任何流派,却在精神上让我熟悉,我希望遇到一个人,在面貌上让我陌生,却在精神上让我熟悉。之所以只能记个大意,是因为后来再翻席慕蓉的书,却怎么都找不到这一段,让我有点疑心,是记忆的谬误,甚至是个幻觉。

但这句话,却结结实实地对我起了作用,我也始终在找那样一幅画,一本书,一个人,在面貌上陌生,在精神上熟悉,我更希望自己能够跳脱出某个流派、圈子、主题,成为更多时代的“同时代人”,成为让更多人精神上觉得熟悉的人。

我也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还给他的《欲爱书》写过书评,其中有段话,被转到过很多地方:这是少年之爱的标准方式,不要树,只要芬芳,没有树,也可以有芬芳,没有树比起有树,芬芳甚至更甚。 (全文发在第二条)

所以,在云门剧场那间小小的会议室坐定,等着蒋勋先生出现的时候,是很高兴的,突然有人说,蒋勋老师来了,然后,联合文学出版社的李文吉先生(他负责联络几位老师)推开门,做个迎客的手势,蒋勋先生就走进来了。衬衣,T恤,素色,不新,很妥帖。


他坐在高脚椅上讲了一个半小时,又用半个小时回答问题,精神饱满,重要的是,他就是我在书里读到的那种样子。我于是放心了。又听见他说,他现在住在台北东边的小镇上,小院里种了很多素白的香花,出门就看得见稻田,他跟当地人已经融成一片。我觉得这也是我想到的他的生活。也放心了。

读书也好看电影也好,鸡汤也好黑童话也罢,古典派现代派也罢,朋克也好后摇也罢,经典巨著也好公号文章也罢,在我这里没有区别,只要写它画它的人,的确相信它,的确是按照自己所声张的在生活。

总之,蒋勋先生给出的这几百上千个T的信息,我收到了。


讲课的地方,是位于淡水的云门剧场的会议室。虽然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我也不觉得陌生。因为之前看过云门的演出,读过林怀民先生的小说,还写过林怀民的故事 (今天的第三条) 。林怀民先生的一句话,也曾结结实实地影响到我:“ 我知道艺术家不只是为着那掌声与鲜花工作,却不明白艺术不只是是技术、形式与结构。艺术工作原来只是将心比心,是人情的往来 ”。


对啊,就是这么回事。


▲云门剧场外观。


▲云门剧场外的竹林。


▲云门剧场的拐角。玻璃上映着树影,这些树都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其中还有林怀民先生的妈妈种在自家院子里的花树。


▲云门剧场外,大树书屋的屋顶。


听完讲座,在剧场外的大树书屋,跟着网易的拍摄团队拍视频,有人说,林怀民先生就在大树书屋的屋顶坐着,话音刚落,就见屋后的楼梯上起了微微的语声,一群人簇拥着林怀民先生下来了。


他拄着拐杖,据说是年轻时候高强度的演出和训练,让腿脚出了问题,但他依然走在最前面,身形非常挺拔饱满。我站在路边,和他打了个照面,正不知该不该有所表示,他已经微微点了个头,向我,一个站在路边的陌生人。

然后很快走远了。我只敢在他走远后,拍了他的背影。


▲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林怀民先生。


第二天是罗智成先生的讲座,题为《秘密花园的秘径:关于诗的想象》。我孤陋寡闻,对他了解不多,但知道他曾是《GQ》台湾版的主编,我就直接把他和王锋作个类比,就等于有了个初步的印象。而他的讲座,令我无比惊讶和激动,对写作,对诗歌,对媒体,对未来,那种深邃锋利的认识,就像凭空给我开了一扇窗。

他们的讲座,我都从头到尾录了音。


▲罗智成先生的讲座。


▲紫藤庐。


▲紫藤庐里的一个房间。


▲紫藤庐的窗户。九十年代的台湾MV里,演员总是要扒着窗户往外望,MV里的通常就是这种窗户。


▲紫藤庐的玄关,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角落。


▲紫藤庐的背面,是殷海光先生故居,墙太高,没能拍到里面。大致能看到,是个日式小院。


网易蜗牛读书把罗智成先生的讲座安排在 紫藤庐。 那是一座小小的、精致的老房子,屋子方方正正,有白墙和墨绿色的木头窗框,据说是台北文艺界思想界人士聚会的地方,李安回台湾,也常来这里。听完讲座,走出去的时候,低低地打量了下屋子里的人,看看有没有熟悉的面孔。


张大春先生的讲座,是在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一间小小的多功能厅里。他也和我从书里读到的,从影像里看到的一样,厚厚的,洒脱的,像个顽童,偶尔会爆粗口,但那一派风度,真是不常见到。


▲张大春先生开讲。


▲大春先生写字。


他讲的是《见字如见故人来:谈中文字的演变》,从文字学的角度入手,讲汉字的魅力所在,字背后的秘密,字背后的故事。他提到虬髯客和红拂李靖的故事,是从一个一向被人忽略的细节开始,那就是他们相遇的地方,客栈。为什么他们会打个照面,为什么会有那样一场微妙的交手,是因为那时候的客栈,和明清的客栈不一样,是敞开的,是大通铺,毫无隐私概念。我想起任伯年的《风尘三侠图》,所有人都在一个画面里,原来不只是构图和叙事的需要,而是因为,现实就是那样的。

讲座结束,张大春先生给我们每个人写了一幅字,字的内容,自定也可以,他拟也可以,他拟的,多半跟对方的名字有关,例如写给麻宁老师的,是“蓬生麻中”,写给魏小河的,是“长河落日圆”,写给我的,是我要的:“知交老更亲”。


▲“知交老更亲”。


阮义忠先生的讲座,叫《回家的路上》,他讲的是他如何选择用摄影进行表达,以及,为什么对台湾乡土景象,如此恋恋不舍。

他也和我通过照片和文字想象的一样,整个人,像祖父的手会有的那种温暖和粗糙。我也放心了。


▲阮义忠先生,和他的“回家的路”。


在台湾看台湾电影

白天听蒋勋、张大春、罗智成、阮义忠几位先生的讲座,晚上自由活动。第二个自由活动的晚上,麻宁老师带着我们,去看一场电影,她选好了片子, 《大佛普拉斯》 ,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等五项提名的作品。我们在台大附近找可以观看这部电影的影院,第一家影院,放映的场次不合适,第二家影院,20分钟后就有一场。


▲电影院外的街道。

电影由黄信尧编剧导演,讲述的是台湾乡下一群普通人的故事,两个主角,喜欢偷窥大老板的行车记录仪,寻找感官上的刺激,却不幸看到了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凶案,成了间接目击者,最后是离奇的死亡,无可挽回的溃败感。


与此同时,小镇上的佛像工厂,正在制造一个大佛像,佛像终于制成,在香烟缭绕中,接受信徒膜拜。


穷与富,底层和政商精英,凡俗的人间和不动声色的神佛,几条线索的对照,触目惊心。



《大佛普拉斯》的文学性很强,靠近的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传统,对乡下日常生活,底层人的生活细节,有非常耐心的描述,故事的指向,也非常明确。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导演用了黑白和彩色的影像,来区隔穷人和富人的生活,穷人的生活场景,用黑白来表现,富人的生活,用彩色来表现。

我们是在一间可以容纳百来号人的小厅观看,近乎满座,观众素养非常高,很有秩序,很安静,只在该笑的地方笑出了声,片子结束,没有人提前离场,所有人都看到最后一行字幕出完。


我想,观众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影院靠近台大,观众多半是学生或者和学院有关系的人,另外,这个电影能吸引来的,也多半是对文艺片有兴趣的观众。

《大佛普拉斯》正片前,有《血观音》的预告片,这部片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七项提名,惠英红和文淇主演,而文淇同时凭借《血观音》和《嘉年华》获得这一届金马奖主演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提名,《嘉年华》即将在内地上映,题材特殊,已经被自媒体称为“内地版《熔炉》”,非常期待。



出了影院,楼下是一间livehouse,有一支大陆来的乐队在这里演出,演出刚刚结束,观众正在陆续往外走,他们的穿着,和电影院里的那群人相比,又是一番光景,脏辫,机车夹克。楼上楼下,都在搞文艺,却像是两个部落,两个世界。这种景象不算罕见,但这么直接地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却是第一次。

《大佛普拉斯》多半不会在内地上映,但好在,此时此刻,张艾嘉的《相爱相亲》正在全国上映,在台北的电影院、地铁、酒店、书店里,都可以看到《相爱相亲》的海报,张艾嘉本人,也和我们住在同一间酒店,几乎每天,都有同伴在电梯里或者餐厅里,遇到张艾嘉。我没有幸运遇到她,也算是此行的遗憾。

韩松落见好|日常生活美学


微信ID:hansongluo85

↑ 欢迎扫码关注见好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