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新闻
界面是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和社交平台,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浓眉对湖人的意义,波波维奇的岁数与身体 ·  2 天前  
KnowYourself  ·  没经历过这种考验的伴侣,再相爱也会分开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微软宣布Win10将退休 ·  4 天前  
泽平宏观  ·  AI将爆发哪些超级应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新闻

充电宝居然也受到热捧了 只因它多了一个“共享”概念

界面新闻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4-18 08:56

正文

密集的融资将共享充电宝推向了风口。这背后的逻辑是——在线上流量天花板愈加清晰的同时,互联网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了线下流量的争抢。

如果在微信指数上搜“共享充电宝”一词,你会发现,从4月份开始,仅仅10天,这个词的热度就已经从2万攀升到了50万,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变化是由几起密集的融资带来的。

3月31日,来自北京的小电科技率先宣布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等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早在年前,朱啸虎就已经向外界透露了自己会投一个新项目,而现在看来,这个神秘的项目应该就是小电,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朱啸虎和王刚继滴滴和ofo后的第三次联合出手。

同一天晚些时候,同样聚焦共享充电业务的街电科技也宣布了其获得的由IDG资本和欣旺达领投的近亿人民币A轮融资。街电科技是在充电设备和配件领域颇具实力的Anker公司孵化的项目,而IDG和欣旺达其实正是Anker公司的老投资人。对于Anker来说,孵化街电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果,毕竟共享单车的兴起已经提醒了他们,不能成为那些帮摩拜和ofo造车的人,要做就自己做。

4月5日,和街电形态类似,但入局更早的来电科技获得了由SIG和红点中国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约合1.38亿人民币)。

紧接着,小电就趁胜追击的在4月10日宣布了其由腾讯和元璟资本领投的近亿人民币Pre-A轮融资已经完成。

至此,短短10天的时间,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就已经吸金3亿。

任何一个熟悉中国互联网的人看到这一幕应该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起去年那场挑动了所有人神经的共享单车融资大战,以至于,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同样被媒体冠以了“不合逻辑”、令人困惑的标签。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场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自嗨呢?

关乎“安全感”的生意

4月13日,小电科技的CEO唐永波在朋友圈更新了这样一条状态:“人类的需求模型需要更新。”下附的图例是马斯洛经典的需求金字塔,只不过,在生存需求下面,多了WIFI和电池两个选项。

的确,人们对于手机电量的需求早已经上升到可以影响心理安全感的程度了。

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高达14.8亿,而每个智能手机持有者其实都是移动充电设备的潜在需求方,这一点,小米应该最清楚不过,因为,自从小米于2013年发布了旗下首款移动电源,到现在,其累计销量就已经超过了5500万,占据了市场80%的份额。

但与此同时,小米的成功也预示着其他大量非小米品牌充电宝的衰落。2014年,整个充电宝行业迎来了一次大的洗牌,生产企业一下子由之前的5000家降到了500家。

来电科技的CEO袁炳松就是那时受到波及的充电宝厂商之一,从2004年到2014年,袁炳松在电池行业耕耘了10年,但小米入局后,他却比任何人都要早的感到了恐慌。

“我那时就觉得我已经被宣判死刑了,最多也就缓期一年执行。”

于是,焦虑的袁炳松到处和人聊天,直到一个朋友说:“老袁,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不卖,去租?”

这个朋友点醒了袁炳松。毕竟,充电宝是一个有关安全感的生意,如果你能解决人们对于手机电量安全感的需求,这个生意就成了。

2014年8月,袁炳松重新出发,创办了来电科技。来电科技在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向用户租借实体充电宝,而这个过程也是全自动的,类似自动售卖机,由租柜来承担交互,如果用户手机已经没电,也可以先通过机柜连出的线免费充至手机开机,再完成付费。

由于这项生意的服务导向,袁炳松很快就和深圳的万象城达成了合作协议,通过万象的介绍,也让袁炳松得以迅速的和万达、华润、星河、凯德、海岸城、大悦城、龙湖天街、海鹰国际、五悦广场等多家商业地产公司建立合作。

截至目前,来电科技的合作方除了这些大型商场,还包括眉州东坡、海底捞等餐厅,以及郑州机场、成都机场、深圳机场、苏州火车站、武汉高铁等公共服务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合作协议大多都是排他的,而这些大型场景的垄断性协议也算是来电科技目前最大的护城河。

目前芝麻信用也已经接入了来电的服务,如果你的芝麻信用分超过600,就可以免押金租借充电宝,否则,需要在使用前缴纳100块押金。

在付费方面,来电采取的是阶梯制度,即头一小时免费,之后每增加一小时,收费增加1元,一天封顶10元。10天后,当押金扣光,你可以选择留下这个充电宝,也可以选择在三个月内还回到柜机,柜机会返还你50元。

根据袁炳松的介绍,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平均借出0.7次,单日的平均收益2元,一台充电宝的成本在94元左右,每台充电宝大概可循环使用800次左右。

但对来电来说,最大的成本还不在充电宝,而在柜机,来电的大型柜机是有专利技术保护的,每台柜机造价约3万元,成本十分高昂,而这也会将盈利周期拉得更长。

界面新闻记者按照目前的已有数字估算了一下:

  • 来电的柜机成本是3万,一台柜机搭设40台充电宝,每台每天平均流转0.7次,每台一旦流转平均盈利2元,那一台柜机每天的押金收益就是40*0.7*2=56元

  • 一根线的售价是10元,成本是1元,按照袁炳松提供的数据,每天25%即7条数据线随充电宝的售出率,那么线的盈利就是7*9=63元

  • 在不算人工和运营等软性成本和充电宝流转的周期的情况下,一部柜机的成本回收期就是30000/(63+56)=252天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上,当一台充电宝放入柜机,它的流转就开始了,如果保持流转,就能保证每天的租金营收,但一旦这台充电宝被用户扣下不还,押金扣完就算是用户花费了100元买下了这个充电宝,而押金沉淀后这个充电宝的利润周期就结束了,所以,来电才会推出返利50的政策来尽量的拉长这个流转周期。

在袁炳松看来,充电宝租赁本来就不是一个暴利行业,而是需要细水长流的经营的,但资本的进入显然打乱了他的节奏。

那么,在共享充电宝这个生意里,资本看上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争夺线下流量

SIG的合伙人张琳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来电的大机柜暴露空间大、附带屏幕,在高流量人群场景下,广告是一个绝佳的赢利点,而且,把充电宝租赁当作入口,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

其实,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对于资本来说,共享充电宝这个生意,最受青睐的,还是其收割线下流量的能力。

过去,人人都在抢线上流量,但随着进入的人越来越多,线上流量也逐渐触及到了天花板,价格变贵了不说,很多砸钱买来的流量也并不能再对商家的经营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而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现在的共享充电宝,他们之间共同点都是可以接触到大量宝贵的线下流量。且比起单车,充电宝将流量变现的能力反而更直接,比如,来电现在就已经在充电宝表面和租柜显示屏两处投放了广告。

而小电和Hi电则是从产品形态上就可以看出其收割线下流量的野心。

与来电不同,小电并不出租充电宝,而是会在一些特定的场景里(KTV包厢、餐厅桌面)设置充电桩让用户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充电。

从上图可以看到,小电的充电桩通常都带有一个展示牌,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大号的充电宝,所以它的成本很低,通常100元左右就能造出一个,也没有任何的技术门槛。但一旦量起来了,小电的展示牌看起来会成为另一个分众模式的业务基础。

目前小电既不卖线,也没有押金,因为在唐永波看来,共享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和服务改造供应链,以及用更方便低价的产品和服务改变消费者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种新模式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卷入越来越多的力量,然后进入以资本补贴改变国民习惯的模式——俗称烧钱。而在这样的思路下,变现永远都不是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速度才是——虽然这看起来与“共享经济”并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关系。

朱啸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过,小电的硬件成本极低,损耗率又极小,所以商业模型相比ofo其实更健康。但是,仅就竞争态势来讲,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又是如出一辙的,因为资本进入后,就都是在拼线下运营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了,所以,现阶段快速融资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小电迅速建立起资本壁垒。

事实上,小电的pre-a轮领投方腾讯也是朱啸虎介绍入局的,据知情人士介绍,其第三轮融资也已经在路上,可以说,有朱啸虎的背书,小电前期的融资能力基本不用怀疑。

而另一位拿了巨额融资的玩家街电,和来电一样,是做实体充电宝租赁的业务,只不过,街电的柜机相对更小,针对的场景也是咖啡店、餐厅这样的中小场景。

目前,街电还没有涉及广告业务,但想必未来也应该会开始在充电宝表面印刷广告。毕竟,街电的柜机小,小就说明没有办法承载交互屏幕,也没办法卖线,盈利模式还是相对单一。

而且,街电的线是随着充电宝一起借出的,虽然站在用户的角度这样体验很好,但问题在于,线的循环次数一定是小于充电宝的循环次数的。所以,站在商家的角度,这样其实会增加维护成本。

下图是界面新闻记者总结的来电、小电与街电的对照表。

专利新政带来新的变数

虽然共享充电宝的狼烟才刚刚燃起,但变数却也已经出现。

3月,来电将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涉及的专利前后共计6项。

随后,界面新闻记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发现,来电科技目前申请的专利已有32项,其中大部分专利与吸纳式自动租赁设备和移动电源租赁的解决方法相关。

后来,经过查询,记者发现来电在去年7月时还起诉了深圳另一家充电宝租赁公司云充吧,该案件一审已于2016年10月12日宣判来电科技胜诉,近日准备出庭二审。

从政策上来讲,从2017年4月1日起,新版《专利审查指南》就开始正式实施了,这是中国的专利审查制度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修改。

《指南》规定,涉及商业模式的权利要求,如果既包含商业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这就是说,在符合“包含技术特征”要求的前提下,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将成为企业专利护城河的一部分,为企业构建其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举个例子,假如摩拜在去年9月入京时就已经将智能车锁租借单车的技术和模式申请了专利,那理论上摩拜就成为了智能车锁模式的专利持有者,那其实摩拜完全是可以起诉别家的。

不过,仍需提到的是,一般专利审核的授权时间至少也需要2-3年。来电这样在风口来临前的两年就申请了专利的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也许等专利下来,战争也早都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毕竟,对于中国现在的创业环境来说,三个月就已经是一个窗口了,更不要说,即使专利红本在手,上诉的流程也很漫长。

但具有专利意识总是好事,毕竟一旦红本在手,无论如何,和对手比起来就是多了一个专利壁垒,一旦行业风气形成,对于未来减少恶性竞争也有好处。

钱来了,问题也来了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情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共享充电宝一定还会迎来更多的融资。毕竟,大量错过了共享单车的VC们都不愿意再错过这一轮风口。而且,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其实是一个现金流更好的生意,一旦投资成功,投资回报率将会非常可观。

但钱既会带来关注,也会带来麻烦,起码,这个行业现阶段就至少还需要回答以下6个问题才能够摆脱外界的疑虑:

首先,手机充电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件科技含量极低的事情,所以,一旦手机电池的技术有了突破,那对行业就是毁灭性的。

其次,由于科技含量低,导致行业的准入门槛也低。但现在资本已经助推,所以,基本可以预见,市场最后一定会发展到一个无序混乱的阶段,生产过剩和补贴战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第三,实体充电宝的流转率绝不会太高,因为如果想要达到盈利目标,那一台充电宝在一个用户手里就要至少持有一个小时,相比共享单车每天3-4次的流转率,来电现在的数据也只有每台每天0.7次。那么,在竞争扩大化之后,随着共享充电宝的量逐步铺开,流转率势必还会下降。

第四,现在手机设计的续航时间基本都是以一天为单位的,其实仅有少部分用户会在一天内有中途充电的需求。那么,一个本身就很小众的需求,要用资本的力量把它催化成刚需,这靠谱吗?如果在需求本身就不刚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还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在资本进入后,迅速的烧出国民度吗?

最后,2017年,共享充电宝的战争一定会聚焦在小场景的争夺。毕竟,相比机场、高铁这样的大场景,小场景的布放更加容易。由此带来的竞争态势也会快速陷入白热化,伴随几个主要玩家的集中出击,它到最后一定会发展成当初团购战和外卖战的形态,也就是着重考验公司的BD和运营能力。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小场景商户是没有排他性和忠诚度可言的,充电的服务又不像团购和外卖,可以为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小场景的争夺真的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那些充电桩该由谁来维护,又要由谁来充电。小电目前公布的数据是一周充一次电即可,但如果要以铺量的逻辑来思考,未来一家餐厅的覆盖量可能就不是几台,而是几十台或几百台了,这样的话,即使一周充一次电对商家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商家的负反馈又要怎么解决?

其实反观一下国内现在的创业环境,无论是创业者还是资本家,大家的思维仍然还是固守在流量这一个指标上,用户每天都在被动的因为补贴而让自己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新习惯,但这些需求里又有多少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刚需呢?

另一方面,这种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套路,又让商业长久地背离了其盈利的本质,以至于最后一定会造成大量的生产过剩。而充电这个行业又有些特殊,它的过剩所带来的电池垃圾是一定会引发一些环保问题,而这又是我们在思考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时,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变量。

是的,当你习惯了烧钱圈地的简单粗暴,也一定会开始想念用科技提升效率时的优雅和精巧。充电宝们下一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两周以来喧闹的声音似乎也已经给出了答案。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