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局财经
大格局下的经济和商业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命里有票  ·  PS5网络挂了 ·  13 小时前  
命里有票  ·  PS5网络挂了 ·  13 小时前  
笔吧评测室  ·  TechInsights:去年 AI PC ... ·  昨天  
触乐  ·  游戏启蒙我丨触乐怪话 ·  2 天前  
游戏茶馆  ·  严格执行!越南新规:上架App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局财经

县城的真实情况,超出你的想象

解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4-08 16:30

正文

来源:记忆承载(ID:wodqbs)

作者:碧树西风
我们有个满级读者提问,一线二线都待不下去了,太难,真的太难了。
他想要回十八线老家,决定把这十年以来在大城市里接受的毒打,统统降维打击,打回去。
回到老家大杀四方,让老家人民见识下来自北上广深的狼......
他的那份创业计划书太长了,涉及太多的行业,有太多奇妙的点子,我就不引用了,也当是保护你的商业秘密吧。
免得被你老家的竞争对手看了去。
不搞笑了,进入正文,我是这么想的。
无论你要做什么事情,首当其冲的都是先去了解这件事本身,而不是急着展现自己有奇妙。
就像一个学生,他要去海外参加考试,首要的是明确别人的考纲,人家考什么,而不是自顾自地讲自己在高考这个游戏里面有多牛B。
一个好的销售,一定是倾听者,因为他要先弄清楚客户肯为什么买单,然后才是讲我有什么。
你上来就是我有什么,没有一个是客户想要的,那你再牛有什么用呢?
县城,它是一个独立的生态。
一般来说,县城就两种,一种是以某个环节的形式融入了产业链。
比如有些县,人家全县都是生产塑料饭盒的,全世界的塑料饭盒也许都是这一个县供应的。
这种就叫做全球供应链里的一个环节。
很显然,你老家不是这种。
那么第二种,也是相当多数县城的模样,就是前段时间,胡歌拍的那部戏里的县城。
如果说第一种县城挣的是产业链上某一个环节的加工制造业的钱,那么后一种县城,挣的就是土地的钱,或者是转移支付的钱。
你不管这个县里面有多少生意,有没有电影院,有没有洗脚的,有没有餐饮,这些不重要。
你首先要找到最核心的,钱的上游,那个钱最初,是打哪儿来的?
就像第一种县城,他们的钱的上游是订单,来自全国,全球的饭盒订单,这个需求扩大,钱就会扩大,这个需求缩小,钱就会缩小,所有跟着在这条线上吃饭的人,都会变得不容易。
那么后一种县城也是一样的。
我们过去的很多年里,尤其是前些年,随着大水漫灌,很多县城的土地从不值钱,变得值钱了。
土地畅销的时候,县城里才会有钱搞配套建设,那么这些配套建设的工程,谁能够拿到,谁就能赚到大头,也就是县城这个生态里面距离上游最近的那桶金。
除了这些能够揽下工程的人赚到钱之外,还有一批人,胜在规模,就是县城里的医师公群体。
县城自己得有钱,才能养着大量的 医师公,如果没有,那就只能等着转移支付。
一般来讲,转移支付决定了县城里 医师公的下限,而卖地收入决定了县城里 医师公的上限。
就像胡歌那部剧,当发不出工资的时候,胡歌只能卖地,来偿还医师公群体的拖欠工资。
这还是地能卖出去的年景,如果卖不出去,那么胡歌也只能缩小本县医师公的队伍规模。
这是县城里的第二波群体,他们吃到了钱的中游。
那么第三波群体,就是围绕那些揽下配套工程发财的以及本县医师公,围绕这两拨人,做服务业的。
你去看县城里的电影院,餐饮街,KTV,洗脚店,甚至包括奶茶店,咖啡馆,鲜花蛋糕,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县城里有消费能力的那群人,而不是村民。
那么做这些行业的小老板们,也就构成了县城里的第三拨人,他们吃到了钱的下游。
三拨人赚到的钱,本质上都是外地人来买房子的钱,以及转移支付的钱。
这就是生态。
那我们接下来要看一个问题,县城的地价有没有基础?
没有。
因为整体上人在往外走,往大城市流。
而且这个虹吸,已经进入后半程了,也就是说,不是城市在虹吸县城,而是特大城市在虹吸大城市,大城市在虹吸小城市。
县城作为底层,哪儿有什么人口流入?
俗称县城就是一个提供人口的基地,而且是向外提供年轻人口。
你去看下各个城市,有些城市推出土地,是民企在买,有些城市推出土地,是那啥在买,有些城市推出土地,已经是那啥的那啥在买,而有些城市推出土地,那啥的那啥,也不买,直接流拍。
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各个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程度。
所以你会看到, 县城的土地几乎是卖不动的。
当土地卖不动的时候,此前能够拿下工程,赚上游那波钱的生意人,还会留在县城么?
生意人就像牧民,逐水草而居,他们首先会离开,去大城市里寻找新的商机。
第二拨人,中游的那波人,县城里的医师公,他们是早年卖地收入丰厚时期扩编的。
暂时不会动,因为不允许随意开人,这就叫铁饭碗。
于是这拨人,还能够维持县城里的消费,那么第三拨人,也就是做餐饮娱乐的那些小店主,只会发现生意不好做了,但不会走。
因为不好做,也还有得做,你跑去大城市里,更不知道怎么做。
当下你要回到县城,就这么一个商业格局。
我们其实已经把县城里的商业生态分析的很清楚了,因为县城里的地卖不动,导致钱的源头,在减少,也就意味着县城里的商业,接下来就是从卷,到更卷。
那么你凭什么卷赢呢?
你说靠创意,你家咖啡的味道是最像北上深的,于是就会有人来买单么?
别逗了。
好的产品经理都明白一个道理,产品的好坏,没有标准,一切都是谁决定的?
土壤决定的,环境决定的,生态决定的,诉求决定的。
那个北上深的咖啡未必真的好喝,它只是迎合了它所在的环境,迎合了它的消费群体,它的味道,包装,定价,门面装修,全都是为了土壤而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县城里做生意,也是一样的。
县城有县城里的人情,世故,有县城里的消费场景。
不是说你来自北上深的产品力就牛,他小县城的关系户就LOW,不是这样。
人家的那个土壤下,不认可你的产品力,而你不认可的那些,才是产品力。
你当真去了小县城,就会明白,人家为什么都去某家饭店吃饭。
我当年刚开始带销售团队的时候,我也不懂,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去往某些小城市做生意,大家非要去吃一些又贵又难吃的。
但后来我渐渐懂了。
不要问,自己去悟,做几年销售,你就会懂。
所以你去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自身的道理。
如果你不想明白具体的道理,非要强调我烧菜很好吃,那你只能碰壁。
尤其是在外部输入的钱收缩的县城态势下。
别家店有很多优势的,客源的优势,管理的优势,租金的优势。
你注意,我说的管理不是你开店的内部管理,是外部的,你的被管理,你自己慢慢悟。
总之,结论就一句话,不要在不了解县城生态的情况下,就急吼吼讲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那不是降维打击,那是上赶着挨打去了。
你想回老家开店,那就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人家现有的生态,到底怎么运作起来的。
然后再去寻找切入点,看看有没有可能自己切入到哪个环节里 ,跟着喝口汤
几年后,也许你就把来自北上深的那些个不接地气的想法抛掷脑后了。
你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县城人。
文末,顺便回答下其他读者的问题,也是和县城有关的。
有人问我,回老家县城考 医师公,能不能变身婆罗门,也算是为后代谋一条长久之路?
这个东西怎么讲呢,站在整体上,随着卖地不容易,以及人口的流出,县城整体上对 医师公的需求是减少的,而不是增加的。
这句话就意味着卷,你回去考当然可以,但要靠卷。不要决定自己来自北上深就不怕卷
还是那句话 ,你要先了解 ,你以为比的是武功高 ,结果比的是看谁胡子长 。卷的项目都没弄清楚 别急吼吼说我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