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走了……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拿下超57亿元大单!人民币结算 ·  4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做到这“三得”,想要的自会到来 ·  5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明天开幕!先睹为快→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年轻人不想工作怎么破?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2 20:56

正文

要知道,不想上班是人的本能……

解决这个难题,取决于你有多想“破”。




窦文涛意想不到,他在微博上征集“最让人焦虑的问题”,呼声最高的答案竟然是:不想工作怎么破?


"有些事情你不去问真的想不到。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年轻人竟然不想工作,这可真有意思。"


姑且可以算年轻人的一员,我知道这种呼声,大多只是一种发泄式的情绪抗议,年轻人只是在抱怨,并没打算真的要“破”。


毕竟,正如“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不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出路呢?不工作的后果,我们承受得起吗?


不上班可以

只要你付得起代价


你可以不上班,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只要你付得起相应的代价。


把小便池搬进美术馆的艺术家杜尚,不上班也不工作,他只要很少的钱便可以维持温饱。然而一没财富,二没房产,三没子女。


换做是你,你能忍受吗?



爱他的人赞美:现代艺术之父;恨他的人痛骂:艺术花篮里的毒蛇。但不论是赞扬还是唾弃,杜尚在漫不经心之中成为了世人公认的大艺术家。


他却从不把艺术当回事儿,创作仅仅是随手的几笔涂鸦。不仅如此,在名气登峰造极时,杜尚突然停止作画,如休止符般戛然而止。


这在世界级艺术家中绝对是一种奇异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杜尚突然着迷于国际象棋。后半生,他乐在“棋”中,不管不顾,气定神闲,颇有几分禅宗意味。


他说:“我重视呼吸胜于生活。我对自己的一生相当满意。”


这份超脱,你做得到吗?



很多人叫嚣着要辞职,但你问他什么时候写辞职信,他不吭声了。


不工作意味着脱离稳定的生活和收入来源,进入到一段未知的状态。对于负荷着巨大生活压力、物欲又空前膨胀的年轻人来说,不工作的代价大得让人心慌,没人能承担得起。


房租没着落,IPhone7买不起,说走就走的旅行寸步难行。追悔莫及,想回归工作日常,还要千辛万苦找寻新工作……哪里是出路,分明是自绝后路。


无可奈何,我们变成了

厌倦的一代


无处可逃,无路可选。


看似手里攥着众多选择的年轻人,实际上别无选择。


互联网供应生活方式,平等展现各个阶层的生活。年轻人艳羡着别人的幸福,失望地回看自己,茫然而疲倦:“我得活着,我得拿工资生存。但我没有特别的野心,我就想活得舒服。”


这是一群“厌倦者”,渴望更好的选择,却缺乏斗志和热忱,无可奈何地成为边缘人。如同选民中那些“沉默的多数”,他们的数量惊人地庞大。


厌倦的不仅是工作,还有无可作为的生活。




“厌倦者”的朋友圈里,有两类文章疯狂刷屏。


一是“人生赢家的故事”。十全十美的人生,让是厌倦者们梦寐以求。


川普女儿、希尔顿姐妹、国民媳妇刘涛、LV太子妃……有才华有头脑,有爹有钱颜值高。上天的宠儿占尽了一切美意。


更可怕的事情是 “人家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真让人瞠目结舌:还有活路吗?


他们疲倦地叹了口气。




人生赢家当不了,于是“回归田园的论调”铺天盖地。


辞职,逃离大都市,拥抱乡村。悠然归南山,开辟桃花源,返璞归真,怡然自得……与东奔西突的上班族截然不同的生活,勾起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对异托邦的神往,真真儿戳到了心坎里,赶快转发分享:“佩服、向往、想去。”


羡慕之情很强烈,害怕改变的心也很决绝。厌倦者们依旧沉重地上班,不情愿地消磨天日。


人们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厌倦的尽头,还是看不到终结的厌倦。


所以机器革命时代会出现反对工业化的嬉皮士,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出现不想工作的年轻人。更极端的,出现了如同“返祖”一样穴居在家的宅男宅女,只考虑生存问题便好,简直退化到人类本能线以外。


厌倦是种本能

你看别人怎样应对?


窦文涛是出了名的勤奋。而他在节目上口吐真言:“我也不想工作。工作于我是个生活艰难。我的确喜欢做节目,但如果我是个遗产继承人,我就不做了。”


说归说,一旦工作开始,如同舞台灯聚焦在演员身上的瞬间,窦文涛本能性地认真干活,精神抖擞。




视绘画如生命的陈丹青,一只手揣兜走在路上,另一只手还在勾画人物轮廓。他厌恶规规矩矩地去上班,但可以“像虫子一样,起床就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睡觉为止。”


对工作的热爱,早已变成了他们的生理习惯,甚至是本能。


几十年前的陈丹青在最想画画时,必须与土地打交道。种地枯燥而漫长,几乎耗空他的身体和灵魂,唯有拿起画笔才能回归自如。


“很渴望能有单位能收容我。怎样都行,就是不要再去种地。”为此,他做过文化馆的见习美工,也为村委画过六百多个骨灰盒。




以窦文涛和陈丹青为代表的六零后群体,时代要他们必须担起责任的重担。年轻的他们憧憬工作,渴望成长,目标明确地努力。


简单而贫乏的年代,带来极低的生存压力和极少的可选择性。此时,人对求生、求好、求向上的动力达到最强。


他们将这种惯性保持至今。



保持饥渴,保持愚蠢


而如今摆在年轻人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充满机遇与诱惑的世界。我们无法摆脱人性的欲望,也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凌厉之风,学着接受艰难和困苦。


时代靠着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只灌输一种价值观,只制定一个成功标准,试图把所有人成功地挤向一个地方。


那些不属于此地的人,只感到疲惫和厌倦。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不得不去面对的时代局限和人生窘境。每个人也都有最适合安身立命的一隅之地。


不必担心,正如存在主义产生于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厌倦,抽象画脱颖于人们对于写实画的厌倦——新的想法,往往就是从厌倦中脱颖而出。 


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时代加速向前,略感疲惫的年轻人当然可以停下来,伸个懒腰再上路。


只要一路上保持饥渴,保持愚蠢(Stay Hungry,Stay Foolish),那么,很多让人激动的、足以改变生活的新想法和灵感,不见得就在多远的未来。



本文图片来自《圆桌派》第11集《呆着:不想工作怎么办?》

看理想、优酷联合出品

嘉宾:窦文涛 陈丹青 刘索拉 徐累

想看节目,请戳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中国新闻周刊旗下生活方式品牌

有意思

招人呐

如果你想成为

300家主流消费品牌的观察家


如果你也喜欢听故事

通过体验一处居所,测评一款产品试

穿一件衣裳,采访一个创始人

找到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如果你也对生活特别有意见

还能提供真实、新鲜、有趣的生活方式

那就加入我们吧

资深商业、科技、汽车编辑

高级视频编导、资深策划

……


更多职位虚席以待

愿我们都找到最好的伙伴

详情戳下方“阅读原文”

(坐标:北京)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他是全世界最屌的骗子!在1㎡的地方建一座城,让所有人都以为穿越了时空,骗得别人心服口服还被当作骄傲

 

点击图片阅读 | 成都医生秀万元羽绒服,为什么这次“炫富”迎来一片叫好?


点击图片阅读 | 她拿着英国国籍,甘愿为中国而死,穷尽一生为中国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