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意想不到,他在微博上征集“最让人焦虑的问题”,呼声最高的答案竟然是:不想工作怎么破?
"有些事情你不去问真的想不到。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年轻人竟然不想工作,这可真有意思。"
姑且可以算年轻人的一员,我知道这种呼声,大多只是一种发泄式的情绪抗议,年轻人只是在抱怨,并没打算真的要“破”。
毕竟,正如“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不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出路呢?不工作的后果,我们承受得起吗?
不上班可以
只要你付得起代价
你可以不上班,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只要你付得起相应的代价。
把小便池搬进美术馆的艺术家杜尚,不上班也不工作,他只要很少的钱便可以维持温饱。然而一没财富,二没房产,三没子女。
换做是你,你能忍受吗?
爱他的人赞美:现代艺术之父;恨他的人痛骂:艺术花篮里的毒蛇。但不论是赞扬还是唾弃,杜尚在漫不经心之中成为了世人公认的大艺术家。
他却从不把艺术当回事儿,创作仅仅是随手的几笔涂鸦。不仅如此,在名气登峰造极时,杜尚突然停止作画,如休止符般戛然而止。
这在世界级艺术家中绝对是一种奇异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杜尚突然着迷于国际象棋。后半生,他乐在“棋”中,不管不顾,气定神闲,颇有几分禅宗意味。
他说:“我重视呼吸胜于生活。我对自己的一生相当满意。”
这份超脱,你做得到吗?
很多人叫嚣着要辞职,但你问他什么时候写辞职信,他不吭声了。
不工作意味着脱离稳定的生活和收入来源,进入到一段未知的状态。对于负荷着巨大生活压力、物欲又空前膨胀的年轻人来说,不工作的代价大得让人心慌,没人能承担得起。
房租没着落,IPhone7买不起,说走就走的旅行寸步难行。追悔莫及,想回归工作日常,还要千辛万苦找寻新工作……哪里是出路,分明是自绝后路。
无可奈何,我们变成了
厌倦的一代
无处可逃,无路可选。
看似手里攥着众多选择的年轻人,实际上别无选择。
互联网供应生活方式,平等展现各个阶层的生活。年轻人艳羡着别人的幸福,失望地回看自己,茫然而疲倦:“我得活着,我得拿工资生存。但我没有特别的野心,我就想活得舒服。”
这是一群“厌倦者”,渴望更好的选择,却缺乏斗志和热忱,无可奈何地成为边缘人。如同选民中那些“沉默的多数”,他们的数量惊人地庞大。
厌倦的不仅是工作,还有无可作为的生活。
“厌倦者”的朋友圈里,有两类文章疯狂刷屏。
一是“人生赢家的故事”。十全十美的人生,让是厌倦者们梦寐以求。
川普女儿、希尔顿姐妹、国民媳妇刘涛、LV太子妃……有才华有头脑,有爹有钱颜值高。上天的宠儿占尽了一切美意。
更可怕的事情是 “人家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真让人瞠目结舌:还有活路吗?
他们疲倦地叹了口气。
人生赢家当不了,于是“回归田园的论调”铺天盖地。
辞职,逃离大都市,拥抱乡村。悠然归南山,开辟桃花源,返璞归真,怡然自得……与东奔西突的上班族截然不同的生活,勾起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对异托邦的神往,真真儿戳到了心坎里,赶快转发分享:“佩服、向往、想去。”
羡慕之情很强烈,害怕改变的心也很决绝。厌倦者们依旧沉重地上班,不情愿地消磨天日。
人们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厌倦的尽头,还是看不到终结的厌倦。
所以机器革命时代会出现反对工业化的嬉皮士,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出现不想工作的年轻人。更极端的,出现了如同“返祖”一样穴居在家的宅男宅女,只考虑生存问题便好,简直退化到人类本能线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