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每天早出晚归,整日为工作忙碌是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可是,这却成了现今许多国人的真实写照。
之前,引发社会热议的“996”工作制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缩影。不少打工族不得不适应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生活节奏,而且基本上都没有加班费。
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劳动法的行为,马云却出来为之洗地了。在BAT这种公司“996”加班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网上许多网友给这句话添了后半句大实话,“没有这些人加班,我怎么当首富?”
马云甚至还提出,如果上班不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话,那上班干什么的疑问。而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上班就是为了赚钱,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现实中有太多无可奈何,在这样一个以金钱作为唯一标准的社会中,能为理想而工作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多赚钱。
让员工用自己的健康成就自己的功成名就,而且还要感恩戴德当做福气跪舔“天恩浩荡”,就算以前的封建帝制也不敢这样要求吧。
把现代人逼到如此绝境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时代、这个无可救药的天下。
明眼人都看得出,经济形势并不乐观,2018年末开始,这家公司裁员、那家公司倒闭的消息就络绎不绝。就连BAT三巨头都扛不住下行周期的压力,更何况市场上其他虾兵蟹将,号称把员工当兄弟的京东不也传出了“三类人”新闻。
以往风风光光、大张旗鼓告诉扩张的企业,今年都变得低调多了。原因很简单,企业日子不好过了,就连财政部都开始收紧腰带减税降费了,可见情况有多严峻。如果是往年,财政部根本不会管你减税不减税,没加点税就不错了。
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想办法多赚钱或是缩减成本。为了赚钱、降成本,企业方面也是被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只不过,企业能不能赚钱已经完全由不得自己,因为各行各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日子都不好过。就连位于食物链顶端的资本圈都遭遇了资本寒冬,其他行业能好到哪去呢?以前大红大紫的房地产行业也在宏观调控的打压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汽车行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详情参考3月31日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的大劫难》一文;新兴产业别说能做出什么成绩,只要别像P2P、区块链那样闯出大祸就不错了。
至于缩减成本,除了在面子上挂不住外,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市场对于企业的信心。在任何国家,但凡企业进入防御性策略,一个最直观的判断就是企业遇到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是不敢轻易押注这种企业的,甚至有些资本还会想着赶紧撤出,确保自身安全。这方面,可以从股价、估值等方面得以验证。所以,一般情况下,企业即使再困难也不会愿意缩减成本。真到了要裁员、降薪的地步时,说明已经别无选择了。
企业的压力会随着企业行为传递至员工身上。“996”工作制看似毫无人性,是资本剥削员工的制度,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困境的写照。
说简单点就一句话,老板自己扛不住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当今这种僧多粥少的环境中,各行各业的同质化竞争十分明显。想要守住自己的地盘就得拿命去拼,你不玩命就会被玩命的比下去。因为市场已经饱和了,而且,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一大群门外的强有力竞争对手正准备进来跃跃欲试。这就是一直以来享受在人口红利、盗版侵权、娱乐至死的环境中,而不顾教育、不抓研发、不重人才的下场。
更可怕的是,社会中这种高压氛围也在浸入象牙塔内。很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已经开始被逼着参加各种补习班,有些家长还去参加什么胎前教育。
明明应该享受童年时光的孩子们纷纷被关在了各种补习班中,那些自以为聪明能够让孩子抢跑的家长们大多收获的是一个不会独立思考,对世界一无所知的解题机器。
关于这个问题,凡是出过国、留过学的应该都有感触。笔者曾与不少出国留学的海归有过交流。他们对于国内外的评价并不像众人们所想的那样一味地贬低中国或是单方面的批评海外,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机会比海外市场多得多,但学习环境是海外更胜一筹。国外学校不会像国内学校那样进行教条式的教育,相反,国外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与实践、与社会接触。这种教育模式是国内教育无法模仿的,因为国内教育都以就业为导向,所有学校的专业设置都会以市场为导向相应变化,根本无视学生自身兴趣。
也就是说,中国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要背负无形的压力。这股压力会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社会而与日俱增。在压力的影响下,年轻一代人中,危机感越来越强,对于财富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强烈。在残酷的现实逼迫下,年轻人不愿意妥协,宁可孤独也不迁就、宁可贫穷也不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