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上午,“黔路有法”调研队部分队员来到了威宁县人民政府民宗局进行实地调研,与民宗局局长及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以“民众纠纷解决及枫桥经验落实”为主题的深入访谈。
针对民族纠纷诉源治理的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威宁县一直坚持民族共同性的宣传导向,强化各族人民“威宁县群众百姓”的平等身份。因此,威宁县没有单独提出“民族矛盾纠纷”相关的工作机制。而且多年来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繁荣,不存在民族间的矛盾纠纷。
同时,威宁县少数民族分布不集中,呈现与汉族“交错杂居”的群体特征。因此,自建国以来,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渐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惠互助格局。
通过相关负责人的深入介绍,调研队员们对威宁县民族团结融合的和谐景象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一幅生动的民族团结图景在他们心中逐渐显现。
为进一步了解和理清威宁县处理民族纠纷的思路,了解威宁县“枫桥经验”的实施情况和先进经验,调研队员就这一主题向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询问。相关负责人向调研队员介绍了威宁县特色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一中心”指综治服务中心,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乡级。综合服务中心下设13个人民纠纷调解委员会,是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中枢。综治服务中心收集各地区、各村落的矛盾,并视情况将矛盾推送给民政局、国土局等专业机构进行矛盾的解决,并实时接收此类专业机构矛盾解决的反馈,进行综合性的信息统筹处理。
“一张网”是指治安防控网,是运用大数据技术监控汇总各地区的矛盾纠纷,并将其推送给综合服务中心,并实时监控各地区是否产生异常情况,形成及时响应的矛盾纠纷应对机制。
“十联户”是指每10家形成一个联户,通过自愿或共同推举的方式选取联户长。联户长是威宁县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民族纠纷调解的主要负责人员,立足基层调解矛盾,以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市”的矛盾纠纷治理效果。联户长担任着“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三种角色。
同时,负责人也介绍了“领导直通车”这一制度。每月15日和25日是威宁县委书记、县长的接访日,各族人民生活的问题可以在接访日直接与领导沟通。“领导直通车”制度既于高位推动了纠纷化解,也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了解威宁县民族纠纷解决方面的工作情况后,调研队员就民族团结方面的情况向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地请教。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省虽然不属于自治区,但其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与自治区是完全相符的。在民族团结方面,威宁县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展开。
首先,在基层进行党的民族团结理论的直接宣传。相关负责人认为,由于农村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将理论真正地宣传到农民、农村的家中,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则可能导致其无法深入了解此类政策。
第二,威宁县政府建立了多个民族团结示范基地。民族团结示范基地是学校、社会各界参观学习的场所,可以引导学生、游客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威宁县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以更好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
第三,民族地区在资金上有着较大倾斜,威宁县将资金更多地倾斜到农村地区,以推动当地经济的联动发展,进而实现全体民族的共同富裕。
最后,威宁县借助少数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火把节等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日活动,推动民族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也促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关负责人也提出民宗局目前面临的问题——经济支持不足。民宗局基层工作人员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尝试创新落实“网格员”政策,并与中小学等基层单位进行合作,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