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刘自强
微信公众号 / 科技杂谈
前一阵,长途漫游资费取消引起关注,而当用户都在憧憬实惠和便利时,一场大战却在运营商内部酝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运营商最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智人100”是腾讯科技旗下精品自媒体栏目,本栏目文章均经过腾讯科技精心挑选和编排,每天早晚各推送一篇,关注腾讯科技官方微信(ID: qqtech),让“智人100”为您挑选最值得阅读的自媒体文章。)
总理又对运营商喊话了。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
对此,三大运营商反应迅速,宣布从10月1日起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
提速降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让利与民利国利己。取消漫游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有些套餐已经实现。
然而,在哪里接电话都免费,在哪儿打电话都一样,那你从四川到广东打工,或者当你从深圳回北京定居,还需要更换手机号吗?
是的。
影响你换的因素,有可能是更低的主叫价格,或者更低的流量套餐,或者更优惠的购机补贴。
甚至你还需要全国询价,看看93个运营商中,哪个价格最优惠?哪个给你的补贴更多?
你没有看错,93个运营商!
虽然移动、联通、电信三巨头都是集团公司,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以省为运营实体的。在全国31个省市区,即使不考虑虚拟运营商,不考虑运营商旗下的其他专业公司实体,消费者需要直接面对的,已经有93个运营实体。
不同实体之间都相对独立,所以即使是同一家运营商,不同省市区的公司之间,其实也都存在竞争关系!
过去,属地化的业务体系,让它们的竞争关系并不影响大局,但现在,一切都因总理的一句话而改变。
如果运营商的运营体系不作改变,那么取消漫游费之后,各省之间的竞争关系,将无数倍地放大出来,中国最惨烈的电信竞争时代或许就即将开启。
93家运营商是如何产生的?
运营商号称全程全网,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由不同等级的网络,通过主线汇接到一起的。运营商目前的总部/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的组织架构,其实就是这个等级汇接制度的缩影。
不同的网络之间,网络设备供应商不同,系统与接口也存在差异,所以协调成本高昂,一旦涉及到全网改造的需求,往彺周期巨长,其中编制平衡各厂商的规范就耗时数月,即便规范通过,靠工单方式实际部署,完全依赖各省的重视情况与响应速度。
因此,运营商集团对各省网络与业务的管理,其实相当有限。
而在业务上,虽然三大运营商的业务组织架构不尽相同,但也都是分省经营的。
比如中国移动,每个省公司不只是简单的运营实体,而且还都是独立的子公司。
而中国联通虽然每个省公司都只是分公司,但从过去到现在,每个分公司的资费、产品、运营甚至网络,以及考核都是独立开展的。
由于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与市场情况差异巨大,所以运营商的经营策略也随之不同。所以,不但每个省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计费支撑系统和经分平台,而且有自己独立的业绩核算与指标考核。
早期,运营商各省的子公司,甚至还曾是独立的投资实体、建设实体。比如广东移动,就曾发行债券,帮助中国移动集团回收其它子公司资产,方便整体上市。
作为最早登录纳斯达克的中国公司,亚信在上市时曾被外国资本质问未来的市场前景。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亚信以3家运营商作为目标客户,未来市场是否会很窄?
亚信回答很经典:“我们的客户不是3家,而是93家运营商,每个省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
这也是为什么你在南京办的卡,在武汉享受不了“当地流量”的核心原因。
但是,为何我们以前没有感受到个问题?
过去,资费的天然差异(主要在于漫游费基础通话费,漫游长途费),令各省客户形成了天然的区隔。甚至在早期一段时间,客户是按照地市来区隔,所以当时还有省内漫游这一说法。
而在另一侧,来访漫游与本地网的内部结算机制,也阻止了各地运营商向外地用户发放手机卡的冲动。
一个例子是,在2G时代,某运营商的上海子公司就曾发放了大量的20元包月上网卡,结果这些卡流向全国,在3G后产生了大量流量,这些漫游地产生的流量每年产生了过亿的省间结算支出,让该省运营商苦不堪言。
所以,虽然有93个分省经营实体,但普通用户只感受到了三家运营商的相互竞争。
最惨烈的电信竞争会到来吗?
对用户来说,只要没有漫游差异,无论在哪个省开卡,其实都已经没有大的差别。
哪里便宜用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话费了。
而且,这些年以来,从开卡、充值到各种售后服务,运营商的业务都越来越网络化、电子化。这令用户的异地办卡更加方便、容易。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经营实体,都可以无差异地面向全网用户提供服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外部竞争还没怎么开打,运营商的内部博弈就已经热火朝天。
当年,“两城一家”资费套餐,事实上就是沿海发达省公司与内部输出劳动力省公司争夺客户的产品,避免打工客户过年回家换本地卡。而取消漫游以后,不再是“两城一家”,而是“千城一家”了。
曾经运营商总部费劲心机,也难以推动的全网资费套餐,会因总理的一句话,得到完美解决。
只不过,在旧问题解决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93个省公司的过度竞争。
比如,不同省公司之间,未来是否继续进行结算?
理论上来说,既然漫游费都取消了,那结算自然也应该跟着取消,否则对于用户漫游较多的省公司,就会不公平。
但如果取消结算,那么各省公司之间的竞争,必然变得更加激烈。那些原来用户最少、业绩最差的省公司——比如西部边远省份——可能因为资费的优势,获得大批用户,一跃成为形势变化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竞争局面或许不会如想象中那么惨烈。
毕竟,从大的环境看,目前移动普及率早已饱和,长期跟随的手机号也很少会轻易变更。而且在政策落地的这半年缓冲期内,运营商也一定会想到办法,来“协调”并“管理”好过度竞争问题。比如保留省间的适度结算,比如强制要求各省统一资费、统一营销等等。
分省运营:运营商转型一定会迈过的槛
无论运营商如何来应对,所有的对策都会产生一种结果:那就是省公司的职能会持续削弱,总部全网直接操控能力会持续增强。
因为93家竞争实体的差异性被抹平,将导致“分省”与“全网”的矛盾凸显,为了“全网”的共同利益,势必要进一步集中化、标准化。
这本质上也是运营商转型无法绕过的坎。
过去,在市场还有增量的情况下,“分省运营”成为拓展当地市场、属地化看管客户的利器,通过赛马机制,用相同的指标评价衡量市场成效,管理简单,效果显著。
但现在,它已经越来越影响全网标准能力的提供,成为运营商“成本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时代,“分省运营”已经越来越成为运营商转型的阻碍。
当前,全球运营商都正处于转型的焦虑之中,希望找到话音、数据之外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如果第三条曲线像华为终端那样成功的话,确实可以算成功,但实际上找不到。转型成功的标志更应该是破解“成本刚性”难题,哪怕将来收入不增长或下降,也能同步削减成本,确保利润水平(利润率)保持长期稳定。也就是即便成为自来水公司,也能较好的活下去。
然而,“分省运营”会让运营商无法低成本的实现“提供能力”来代替“提供业务”(这里的“能力”,特指“全网的标准能力”)。
当前运营商销售的大多是端到端的完整业务,不论话音、流量还是套餐,甚至烟囱式的各项增值业务。
这种业务模式投入支出较大,长期持续运营能力弱。集中明确的通信类需求还好,毕竟回报明确,但如果作为第三条曲线来探索的话,这样的重资产运营就会产生致命影响。
4G带来的通信技术革命,其核心之一就是“全IP化”和“云化”。它意味着搭建平台或环境,让广大合作伙伴基于能力自行提供端到端服务,用提供能力代替提供业务。这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不管是AT&T的自我革命,还是Verizon出售数据中心,其核心都是向“提供能力”转变。
而通过能力商品化,直接销售能力,而不是销售端到端完整业务,减少投入与运营风险,聚合价值链力量,最大程度促进能力的推广,最大程度变现能力价值,是轻资产运营的重要特征,也是破解“成本刚性”的重要手段。
以话音为例,运营商的话音业务量并未同想象般的剧烈下降,其中话音能力的广泛应用,应该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2013年逐步兴起的虚拟呼叫中心为例,该应用让外呼成本(含呼出呼入)变得极低。你可以申请一个座席号,在家里PC上挂一个耳麦,按照自动导入的名单,系统自动的一个一个的帮你呼叫。
当然,如果你是电商店铺,也可以申请让客户服务电话自动到你的虚拟座席上,这个月用完了,下个月可停止,下下个月可随时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在短信严格管制之后,话音骚扰电话如此之多的原因所在。
话音与短信显然是前期应用最为充分的能力,但运营商的能力显然不止于此。代计费、定位、云服务资源、智能管道(PCC)、大数据等等都能够产生足够想象的重要能力。
比如,某运营商省公司与手机游戏公司协商,当客户玩某一款特定手机游戏的时候,可以自动进行资源分配,保证用户玩这个款游戏的网络速率不低于10MB。
这样的能力能够按客户/天/次收费吗?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对运营商而言,要从公司战略的高度,从平台、支撑以及商务模式上将这些能力统一地开放出来,无法提供全网能力的“分省运营”模式,都会是巨大的阻碍。
经过长期的运营磨合,运营商的传统话音、短信能力早已稳定,因此成为最容易开放的能力,已被各类应用用到极致。但新的能力如位置能力、差异化流量、数据能力、统一认证等,却至今都还只能在各地区/各业务板块内部尝试,无法形成合力。
其症结,都在于“分省运营”模式。
你们有没有见过,淘宝、京东在全国各省都建设不同的BOSS(支撑运营平台)?
你们有没有见过,腾讯在全国各地各建一套分析平台?
要知道,通过复杂接口链接不同厂商的网络,再整合成全网统一的能力,是何等的困难?
君不见,至今各类全IP的语音及视频沟通工具五花八门,唯独VoLTE、RCS的声音无从听闻?
正因为分省网络运维系统、业务支撑系统的存在,导致两级架构成为运营商最常用的网络运维与支撑系统模式,不论是网络、业务还是管理,中央节点统一运营、直接操控的能力都严重不足,高度依赖各省市公司。
未来,当分省的差异消除后,不管从网络、业务还是管理上,进一步削弱省市公司的能力,增强中央节点统一运营、直接操控能力,降本增效成为必然。
不集中,如何对外提供标准化的能力?总不能同一种能力,提供31个分省API或SDK吧?
不集中,如何降低成本投入,减少重复建设?
不集中,如何快速响应需求?
看看我们涉及到跨省项目的宽带服务就会明白,对用户来说,集中运营模式在提升响应速度上是如何的必要。
不能让广大员工成为转型的看客
其实,各运营商对集中化的探索与努力,早就已经开始。
比如发展全网业务,停止本地业务,就是集中化的代表,比如专业公司的成立,比如采购管理的集中,比如部分运营商的数据集中等等,都是总部对各省的集中。
但是,要真正形成全网集中统一的业务能力,其工程之大,花费之巨,或许也会让人难以想象。
最重要问题是,如果都集中了,标准化了,那么让省市公司的广大员工做什么?
科技杂谈3月初的一篇文章《大连接,必须连接50万员工的未来》,就已经体现了各省市基层员工的焦虑。因为不论是现在的“大连接”战略,还是曾经的“第三条曲线”,似乎都没有各省基层员工什么事儿。
比如说大连接这件事,物联网子公司一定是风风火火,积极支撑物联网专网并创新推广各类物联网应用。各地政企部门也一定是较为忙碌,因为宽带、物联网等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也算层出不穷。业务上的忙碌其实就体现在价值创造上,这也解释了北京移动年终奖较高的部门为何是政企部门了。
然而,在他们的风光背后,曾经的服务营销部门、广大的营业厅员工,还有不温不火业务管理或运营部门,都沦为了看客。
可供销售、可供运营的产品,只剩下了流量套餐,即便把数据分析出一朵花,又能对产品销售端起到什么样的贡献?
在漫游取消导致分省差异被进一步抹平后,如果产品及营销都全网一致,各省运营商能做的事很可能更少了。这种“人多事少”的痛苦,会让人员安置成为运营商转型的最大难题。
AT&T的解决办法就是对28万员工进行培训,去学习开源软件,去学习对T字节的海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未能通过转型要求的,一个高层预计,将来减少30%的员工并不是不可能。
因为在Domain2.0计划里,2020年要彻底完成网络转型,整个网络75%由软件组成,通过SDN和NFV将网络控制放入云和用户手中。
AT&T的目标,是成为一家“软件”公司,所以这些工作,都要自己完成。
但中国运营商能学习AT&T吗?中国的运营商员工又将需要直面怎样的未来?这些,都是还有待解答的真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