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毕业生往往一毕业就想找到工作,但这并不容易。
近日,一份由澳大利亚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Institute)发布的报告——《2016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图谱》拉响了关于理科毕业生就业率的警报。
报告的作者安德鲁·诺顿表示,入读理学的学生逐年增长,但理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下降,攻读理科学位正变得“有风险”。
2015年,有51%的理科毕业生在毕业4个月后仍然找不到全职工作。这一数字比参与调查的全体受访者的平均水平要低17个百分点。同年,澳大利亚理科学生的总人数(112,500)与本土毕业生数量(15,600)却均创历史新高。
通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好消息。善于解决问题的理科毕业生向来都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未来发展的关键。然而,理科就业率的低迷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一看法。与理科相比,信息技术(IT)的就业率要高得多,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找到了全职工作。
教育部长西蒙·伯明翰据此对高校的招生工作提出质疑,认为高等学校应该根据就业机会的多少决定招生数量。他称:
对于包括理学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大学都有责任意识到,专业入读人数应该与该专业的工作机会挂钩。
如果短期就业率——或者说“做好就业准备”——是理学教育的目标,那么格拉顿的报告确实应该引发忧虑和关注。它表明现在的理学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但这真的是大学理学教育的目标吗?我们要如何应对?大学应该是被指责的对象吗?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就业做准备
理学教育并没有确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位(例如物理治疗师或会计)不同,理学是通才教育,所学内容具有广泛的灵活性。
广义理学教育的统一原则是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不论在哪里工作,这种科学的思考方式,以及可以灵活运用的综合技能,都被为澳大利亚理科毕业生所珍视。
正如首席科学家艾伦·芬克尔日前声称得那样,“做好就业准备”并不是理学学位的教学成果。
芬克尔的观点是长期的、以职业为导向、并突出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在于让毕业生拥有工作能力,而不是保证就业。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理科学生的长期就业数据。
格拉顿报告显示,2011年,年龄在30岁及以上的理科毕业生失业率为3%。像所有的毕业生一样,他们的职业生涯总收入要高于非大学毕业生。报告显示,理科毕业生的长期就业前景更好。
理学学位风险的回报
如果理学教育的目的是长期就业稳定性——即“获得工作能力”,正如芬克尔和其他许多人所说的那样——那么现在的理学教育还是不错的。
攻读理学学位的意义应该在于追随自己的热情,发展自己的才华。这就为理科学生打开了很多职业机会的大门,因为始于科学的职业生涯通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对于充满科学热情的学生来说,为了长期的就业稳定性和充实的人生,短期(四个月)的风险值得一冒。
高等教育重心的转移
重点在于,应将高等教育的重心从为了学习而学习转向成为未来的自己,同时还赚得到钱。
理学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们深知,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将理学高等教育视为他们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他们正在努力把学生未来的工作机会与攻读理学学位联系起来,希望可以使理学项目的就业机会更加清晰可见。
澳大利亚理学院长理事会(Australian Council of Deansof Science (ACDS))已资助国家理学教学与学习中心(National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re)推进一项以教学成果为导向的理学教育改革。
这些教学成果以教会学生科学家思维方式为重点,以就业所需的技能为支撑,比如:
协作精神与团队合作
口头与书面沟通技能
伦理推理能力
定量应用数学与统计思维的技能
这些教学成果都是为了让毕业生“获得工作能力”,而且对于这些成果的强调要贯穿于整个理学项目的学习过程中。
这是让学生在拥有理学学习经历的同时获得雇主所期望的技能的必要条件。
课程设计
理学学位课程往往重知识而轻技能,过分依赖知识记忆类考试。
格拉顿报告显示,大部分理科毕业生认为,他们在工作的时候通常用不到攻读学位时学到的东西。这指出了问题的真正所在。
如果理科毕业生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攻读学位时获得了比所学知识更为广泛的技能,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
需要做什么?
需要直面问题本质——优质的理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发展和认知一些更加广泛的技能,这些技能是获得理学学位的核心。
作为优质理学教育的一个副作用,理科学生毕业时将拥有一种意识:他们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将如何使他们“获得工作能力”。
不需要做什么?
限制理学专业招生人数。
这是根据格拉顿报告提出的有限的数据以及假设理学教育的目的是短期就业率而做出的荒谬的过度反应。
编辑:杨立中
参考︰昆士兰大学
深科技招聘自由撰稿人,要求
文笔好,懂科技,稿酬优
联系:[email protected]
IEEE中国是DeepTech深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想要获得最新的科技资讯和会议信息,敬请关注IEEE中国。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唯一版权合作方,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及翻译。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