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电诈犯被判无期!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  13 小时前  
扬子晚报  ·  江苏一市纪委监委最新发布 ·  20 小时前  
观察者网  ·  泽连斯基再表态:希望得到中国帮助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快报 | 余香效应:利他不仅仅利他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20-01-25 09:48

正文




本文字数:3636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古往今来,利他精神倍受推崇。雷锋的形象家喻户晓并深入人心,修女特蕾莎的事迹感人至深且直击心灵。然而,帮助他人往往伴随自我资源的消耗,利他行为似乎对自己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那么,利他行为真的只有付出吗?对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谢晓非课题组提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对其自身产生即刻、确定、不依赖外界环境反馈的自激励效应。该课题组的系列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揭示了利他行为对助人者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帮助他人,温暖自己

温暖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给予人们安全感和存活的保障。低温灾害天气常常夺去许多生命,体温下降也是登山事故中常见的致死因素。请想象一下,你不幸遭遇了暴风雪,在寒冷的夜里被困户外,风雪交加拍打在你的脸上,你觉得自己正渐渐被冻僵。此时,你要如何获得温暖呢?谢晓非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影响助人者对周围环境温度的知觉,使助人者感觉更温暖。



早在2012年,研究者在Amazon Mechanical Turk (AMT)网站上招募了一批刚刚经历美国Sandy飓风袭击的居民,请他们回忆飓风来袭时的一段利他或利己的经历,结果发现回忆了利他经历的被试对当时周围环境温度的知觉显著高于回忆利己经历的被试,初步验证了“ 帮助他人,温暖自己 ”的猜想。


读者可能会质疑, 被试的回溯性记忆是否可靠 ?不用担心,研究者随后通过严谨的实验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者在室内创设了一个模拟地震现场,并保持室温恒定。实验中4人一组进入房间,观看一段真实的地震视频,想象自己刚刚经历了这场地震并被困在房间内,当有人求助时,被试分享食物的意愿与他们对温度的感知会有联系吗?在接下来的一个实验中,4人一组的被试替换成了3名真被试和1名实验助手。在观看地震视频结束后,通过指导语让被试将自己的小面包分享给实验助手,然后让被试评价温度感知。这两个实验均发现利他意愿高的被试也感觉更温暖,而且,其温暖的感知与他们与受助者的心理距离有关。 利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意愿)同样能让助人者觉得更温暖


后续的实验中,被试身处温度恒定的房间并被随机分为三组,利他组给边远山区的孩子写明信片介绍北京的景点,随后将明信片和以被试名义捐出的10元钱一起放入信箱;非利他组抄写同样的明信片并寄给自己留作纪念,随后也将明信片放入信箱;完成任务之后请被试评价温度感知,并且估计实验室的温度。控制组则不做任务,直接评价温度。结果发现, 利他组的被试相比两个控制组提升了温暖感知 。最后,研究者还在寒冬校园里比较了为募捐活动献爱心人士和普通路人的温度知觉,发现前者显著认为室外环境更暖和。



在极端情况下,想要改变自己身处的客观环境几乎是做不到的,但若能通过调节对环境的知觉改善主观上的感受,个体将更有可能积极地应对不良环境。提升温暖知觉正是利他行为带给助人者应对恶劣环境的内在力量。在谢晓非课题组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利他行为使助人者能够“举重若轻”,减轻身体负重感。这意味着助人者有望 通过调动心理资源突破生理极限 ,在危机中托举起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之重。


二、 利他行为让你举重若轻

想象你自己正处于一个火灾逃生的情景中,成功逃出起火的宿舍楼后想起室友还在屋里熟睡,冒险返回宿舍叫醒室友(利他组)或者选择留在安全区(利己组)。随后让被试对从事多项日常活动的费力程度进行评价,发现 想象利他的被试认为同样的体力活动 (如把20斤重的消防用品扛到5楼) 更不费力 ,而对非体力活动的评价则与想象利己组没有差异。


费力程度的评价会不会是由于利他/利己活动对能量消耗的不同而引起呢?在接下来的两个实验中,研究者让所有被试都做同样的一件事,差异只在于是否带有利他属性,也就是对完全相同的任务贴上利他或者非利他的标签。研究者让AMT网站上的美国被试写一段话描述他们的家乡,一半被试被告知写作内容会寄给中国的边远山区儿童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另一半被试则被告知写作内容用作实验材料。之后,被试对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费力程度进行评分。与预期一致, 为山区儿童写作的被试觉得体力活动没那么费力 。接下来的实验中,所有被试都将一箱饮料搬上三楼,但不同的是,一组被试是帮助别人搬,另一组则是完成自己的任务,结果发现帮别人搬箱子的被试将箱子重量估计得更轻。这说明, 降低负重感的效应确实是由利他引起的


此外,研究者还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展的募捐活动现场请捐款者与路人估计北大东门到图书馆的距离,发现 向贫困山区捐了钱的人 将这两个地标之间的距离估计得更短,也就是认为走这段路 更不费力



三、利他行为缓解生理疼痛

利他行为对不愉悦知觉的改善和缓冲还体现在生理疼痛上。绝大多数可能对个体生命构成威胁的情境都伴随着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从而引发疼痛体验。该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研究者首先在志愿献血中观察到了这一现象。雅安地震的第2天,研究者对志愿献血者和体检抽血者进行了采样,测量他们对针扎的疼痛感知。尽管献血比体检所用的针头更大、抽取的血量更大,但献血者主观感知到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体检者。这一现场研究为利他止痛效应提供了初步证据,但存在前来献血和体检的人在个人特征等诸多方面不匹配的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研究者随后在实验室中诱发疼痛体验。首先进行了一个准实验研究:一部分被试得知他们有机会为打工子弟无偿修订一份读物,但可以自由决定做(利他组)或者不做(非利他组)这项活动,另一部分被试则得知修订是实验内容的一部分(控制组)。此后,被试在另一间实验室中独自完成冷压测试,需将左手掌(非利手)置于5℃的冰水之中,每15秒报告一次由此引起的疼痛程度,直到觉得疼痛难以承受时或达到3分钟上限时将手取出,以防冻伤。两位观察员记录了手掌置于冰水中的时长。结果发现,先前 无偿修订了材料的被试报告的主观疼痛水平更低 ,在冰水中坚持的时间也更长。


由于被试不是被随机分配到利他或控制条件,仍然无法得出利他缓解疼痛的因果关系。接下来的一个实验研究采用止血带范式来模拟由缺血造成的疼痛。被试一共完成两次3分钟的止血带测试,但在两次测试之间的休息时间,被要求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巧妙的是, 随机分配的一半被试得知通过填问卷他们为地震灾区赢得了10元的捐赠 ,并亲手将这10元钱放入捐赠箱里(利他组);另一半被试则得知他们为自己挣得了10元额外奖励(控制组)。这样保证了所有被试的行为完全一样,区别只在于行为的含义。利他组被试在第二次止血带测试中感受到的疼痛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表明 为灾区捐钱的利他行为对疼痛有缓解作用


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利他缓解疼痛的神经机制。被试被告知要进行两个不相关的实验,都在磁共振成像仪中完成。在每个试次中,被试首先做一次利他或控制选择,随后在右手背上接受一次强度不等的电击,通过按键来报告自己的疼痛程度。利他条件为是否付出一些成本来为孤儿赢得较高的捐款,控制条件为判断两行图形的性质是否一致。结果发现,与利他条件相比,控制条件下疼痛脑区 脑岛 (insular)、 背侧前扣带回 (dACC)、 右侧躯体感觉皮层 对疼痛的反应更强烈,表明被试感知到更强烈的疼痛,从神经活动层面证实了利他行为对疼痛的缓解。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控制选择,当做利他选择时,被试腹内侧前额叶(vmPFC)的神经活动显著增强, vmPFC与意义感的体验密切相关,并且其激活水平显著预测疼痛的下降,表明很可能被试 从利他行为中所获得的意义感 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