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杭州在中国各大省会当中,算是面积很大的一个。
一共有
1.68
万平方公里。
而经常拿来做比较的南京,面积只有
6600
平方公里。
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只是杭州的零头。
当然,比杭州面积大的省会级城市,还有好几个。
但考虑到杭州很多地方都是山,真正能够发展的区域不多。
总面积的优势就不大了。
杭州最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大城市的样子。
合并萧山、余杭两市之前,杭州市区人口为
179.18
万人,市区面积
683
平方公里。
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人口倒数第三,市区面积倒数第一。
不仅浙江的宁波、温州,当年一骑绝尘,没把杭州放在眼里,连身边的城市,也一个比一个牛逼。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的县域经济非常发达,浙江也采用了省管县的模式。
大量的县城,财政直接上交省府,而不交给市里。
这也是之后萧山和杭州最大的矛盾之一。
1980s
时期,当时很多县城
撤县设市,地位提高。
虽然城市化速度极大加快,经济发展比较均衡。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浙江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
各个县级市,不服地级市。
有人总结过:
萧山不服杭州,长兴不服湖州,诸暨上虞不服绍兴,慈溪余姚不服宁波,义乌东阳不服金华。
这样发展下去,周围的兄弟城市,就会混成江苏十三太保的德行。
杭州作为省会,也很难成为龙头,更别提带动整个省的发展。
和周围其他城市对比起来,那更是有点不够看。
于是
1990s
之后,浙江转变思路,之后开始整合区域,大规模的撤市(县)设区。
这一时期,杭州为了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土地。
靠着原来西湖边上那一点土地,根本就不够发展。
就算在东北角,画了很多工业区,但现在也不够用了。
浙江为了加强省会的实力,把很多地盘划给了杭州。
杭州也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
准备拥江发展,开发东南方向的萧山。
为什么杭州不朝其他方向,非要去东南的萧山?
一方面,是因为其他三个方向,地理位置不好。
东北边有一座军用机场(笕桥机场),还有很多铁路,没有成块的土地。
西南边是著名的西湖,没法动。
西北边则有很多工业区和文教区,拆迁成本大。
而且那边湿地很多,不好发展。
于是选择了东南方向的萧山,那边很多都是集体农场,拆起来成本低。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萧山富得流油,江湖上有“萧山女婿”的梗。
赶上了改开后
20
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红利期。
萧山靠着农村家家买机器造产品,赚了不少钱。
在当时全国县级市排行榜上,经常能排进前
10
。
例如在
2003
年,中国综合发展百强县排行榜上。
萧山继续位列第七,居浙江省之首;
临安、桐庐首次进入百强,分列第
86
位和第
92
位;
余杭继续位列第
20
位;
富阳从
2002
年的第
36
位前进到第
30
位。
甚至
1992
年时,杭州主城区的发展都比不上萧山,被后者长期瞧不起。
杭州甚至提出了内学萧山,外学苏州的口号。
可见当年的萧山有多强。
那个年代,也是萧山的高光时刻,有了萧山大帝国的称号。
30
年后再来看那段历史,多少萧山人不禁感慨。
城市之间的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
二三十
年,不是萧山进步不够快,而隔壁的杭州,学会了吸星大法,强的可怕,进步更快。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深圳。
很多人觉得,只要早点去深圳买房,闭着眼都能赚钱。
但殊不知,就算很多人在深圳留下来了,有了自己的房子,但依然非常焦虑。
因为赚的工资不高,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被落下的感觉。
但这恰好说明了,杭州和深圳最近
20
年的发展有多快。
机会一大把,年轻人有翻身的机会,才会让老人感到坐立不安。
萧山就是老钱,以前靠着传统工业崛起。
但进入新时代,面对互联网新贵,现在慢慢被超越。
尤其是
2015
年之后,萧山逐渐被余杭超过。
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合并后,区域磨合的原因。
例如,
2001-2015
年之间,杭州出台大量政策时,都会刻意划清界限。
很多标题后面,都会跟着(不包括萧山、余杭)。
上一个这么强调的,还是河北省会石家庄。
因为石家庄经常管不住下面的小弟,没有什么存在感。
所以在各个地方,都要强调自己是省会。
例如:
石家庄的公交叫省会公交,石家庄的交警叫省会交警。
当地媒体提到石家庄,也是直接以省会代替。
萧山当年比较出名的企业,是鲁冠球的万向企业。
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被当成了时代标杆。
其他的工业,也大多数是平地起高楼,结构偏低端。
30
年前能赚钱,但很难建立壁垒。
2000
年之后,制造业逐渐产能过剩,很多小厂子慢慢被淘汰。
再加上萧山当年没看中马云的阿里巴巴,被余杭抢走了。
互联网方面后继无力。
如果只是因为产业问题,萧山也能勉强维持一个经济强区的地位。
但架不住,萧山十几年的时间里,都不愿意积极融入杭州。
1996
,浙江省准备从萧山划出三个乡镇,组成滨江区。
萧山区的领导不乐意,没给多少好脸色。
因为当年萧山经济正是巅峰时期,觉得融入杭州,反而会发展不好。
不仅是萧山操盘手不愿意,当地的村民也不愿意。
在划定区域里面,萧山西兴靠近城厢镇的三个富裕村集体反对。
强烈要求留在萧山区域内部,不愿意进入滨江区。
最后集体按手印,甚至还闹到市里。
最后浙江把这三个村,还给了萧山。
当时这些人开心了,但
10
年后就后悔了。
因为就差了这么一点,房价和拆迁标准就差了好几倍。
现在这几个村子里的人,提起来就叹气。
后来在
2001
年,杭州把余杭和萧山彻底并了。
萧山这时候面对着非常复杂的选择。
如果融入杭州,可能会拿到很多资源倾斜,尤其是公共资源。
杭州身为省会,有大量高校医院、铁路地铁的资源。
如果能放到萧山,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比如,
1993
年确定的萧山机场。
杭州出了牌照和部分资金,萧山出土地,两边一拍即合。
萧山机场,后来也是萧山人经常吹的一个点。
确实为萧山带来了不少发展。
但融入杭州也不是没有坏处。
如果以后萧山的财政,都要上交给杭州,那本土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
一旦杭州不愿意给萧山搞基建,自己连修路钱都没有。
于是之后,萧山区维持了财政自主的传统。
一方面,省里想要直接从萧山区拿钱,当作自留地。
另一方面,萧山也不愿意和杭州市接轨,因为怕自己的福利待遇被拉低。
那个时候,萧山也确实有这个资本。
过去
20
年,杭州全力推进拥江发展。
把一堆大企业、甚至是市政府都迁过去了。
成为了杭州的第二中心。
之后开通了好几条地铁,都是直通滨江区和萧山。
杭州一开始想好好做城市融合,把更多资源放过来滨江和萧山。
例如之后的
G20
、亚运会都是在这边办的。
杭州之门、大莲花等地标性建筑,也都在滨江区。
但多年前奈何萧山,财政不上交杭州。
权责利要匹配。
萧山不出钱,那杭州只愿意发展滨江,而不愿意放更多资源到旁边的萧山。
各种公共服务和政策,也都加上了(不包括萧山、余杭)。
甚至很多萧山境内路和地铁,都是自己花钱修的。
之后十几年,萧山和杭州之间的隔阂不少。
直到
2015
年前后,省里要求杭州和萧山加速融合,出台了一份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
2015
年开始,萧山余杭将在户籍管理、就业和社保、社会救助、教育、公共卫生、市民卡服务、公积金制度等
9
大重点领域,
率先接轨杭州主城区,进一步向“
同城同待遇
”接轨。
从这里开始,公共产品和政策才慢慢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