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实验人
,我们都深知科研之路充满挑战,实验任务繁重,常常感觉自由时间被大量挤占。那么,
我们
究竟该如何巧妙管理时间呢?
1、规划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周伊始,比如周一早晨,花上一小时静下心来梳理本周的实验任务。详细列出每个实验项目的步骤、预计耗时以及先后顺序。例如,如果本周涉及细胞培养、基因测序以及蛋白质纯化等实验,那么要明确细胞培养的每天观察时间点、基因测序样本准备所需的时长或者蛋白质纯化过程中各个层析步骤的衔接时间。
将这些任务精确地分配到每天的工作时间表中,同时预留出10%-20%的弹性时间,以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这样一来,实验进程便有条不紊地推进,避免了因盲目摸索而浪费的时间。
2、碎片整合
生物学实验中,存在着大量看似不起眼的碎片化时间。离心等待的15分钟、凝胶电泳跑胶的一个多小时、样品孵育的间隙等,这些碎片化时间如果能有效利用起来,将产生巨大的效益。当处于碎片化时间时,可以快速查阅和整理近期的实验文献,标记出关键信息和待深入研究的点;也可以对之前实验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思考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的生物学意义;还可以回复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邮件,与导师或同门交流实验进展和问题。
此外,利用这些时间构思实验方案的优化策略,或者整理实验耗材的清单,以便及时补充。通过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充分整合利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许多原本需要专门腾出大块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自由时间。
3、战胜拖延
当面对一项复杂的实验任务时,不要被其庞大的工作量吓倒而选择拖延。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实验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子任务。比如,当初学者在做细胞生物学实验时,会涉及到细胞的转染、传代、换液等多个环节,可以先从最基础的细胞转染试剂的配制开始,完成这一小步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心理奖励,深呼吸几次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下一步的实验操作。
同时,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目标,比如规定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某个子任务,并且将这个任务告知同门或者导师,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来克服拖延的惰性。当养成了及时行动的习惯后,实验效率会大幅提升。
4、劳逸结合
长时间高强度地投身于实验,不仅会导致效率逐渐降低,还会让身心疲惫不堪,反而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长期开展。因此,合理的劳逸结合至关重要。在实验室工作时,遵循每1.5-2小时休息10-15分钟的原则。利用休息时间,离开实验台,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同时,让眼睛暂时离开显微镜、电脑屏幕等,眺望远方,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和眼部疲劳。
在每天的实验安排中,插入一段专门的“放空时间”,例如在午餐后,可以什么实验都不想,只是静静地坐一会儿,听一首舒缓的音乐,让大脑从紧张的实验思维中解脱出来,恢复精力。通过劳逸结合,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恢复,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和速度。
实验人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挑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方法,我们能够在科研与自由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提高我们的实验效率和生活效率。
本文作者是"小米"同学,在获得授权后,实验老司机将本文发表于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而成,内容仅供参考。
文稿:小米
校对:煲仔饭
素材: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