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新闻
界面是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和社交平台,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西藏定日县地震已致126人遇难、188人受伤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钉钉超5000亿的项目长啥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新闻

上海推出100亿“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界面新闻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08 20:2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在脑机临床实验、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进展。2024年,北京、上海完成了三类脑机临床实验,并通过脑机接口帮助患者重新获得与外界互动的能力。同时,为扶持原创性成果的转化落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于2025年1月正式发布,主打“耐心资本”,解决原创科技落地慢的问题。该基金深度参与早期孵化,打造创新生态社区,为前沿技术的转化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投资方向上聚焦于颠覆性技术领域,如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基金的设立,对中国VC投资界产生积极影响,部分VC机构开始关注原创性成果。深势科技等科创企业对此表示欢迎。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三类脑机临床实验完成

北京和上海在2024年完成了三类脑机临床实验,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患者重新获得与外界互动的能力。

关键观点2: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发布

为扶持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于2025年1月正式发布。该基金主打“耐心资本”,解决原创科技落地慢的问题,深度参与早期孵化,打造创新生态社区。

关键观点3: 投资方向聚焦于颠覆性技术领域

未来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聚焦于颠覆性技术领域,如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这些领域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未来潜力,但也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和较长的培育周期。

关键观点4: 未来产业基金对VC投资界的影响

未来产业基金的设立对中国VC投资界产生积极影响,部分VC机构开始关注原创性成果。传统市场化VC与未来产业基金在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上有所不同。

关键观点5: 科创企业的观点

深势科技等科创企业欢迎未来产业基金的推出,认为其为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新的助力,并有助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问题。


正文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年,北京、上海先后完成了三类脑机临床实验,通过脑机接口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和外界互动的能力。2024年12月,《自然》杂志把我国的这项工作列入2025年最期待的八项科学事件。
近年来,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涌现。为了扶持这些原创性成果的转化落地,2025年1月8日,总量达100亿元人民币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正式发布。这笔完全由上海财政打造的政府投资母基金将主打“耐心资本”,存续期长达15年,以解决原创科技落地慢,投资人不敢投的“痛点”。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向界面新闻透露,未来产业基金的核心目标是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从“论文”到“公司”的跨越。为此,基金将深度参与早期孵化,联合战略科学家、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市场化投资机构,共同打造一个覆盖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创新生态社区,通过打通信息壁垒,基金希望为前沿技术的转化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验证和产业化路径。
在投资方向上,未来产业基金聚焦于颠覆性技术领域,如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硅光技术、空天计算和合成生物学等。这些领域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未来潜力,但同时也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和较长的培育周期。基金将通过深度孵化和机构化创业的方式,帮助科学家团队跨越从技术到产品的鸿沟,推动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与传统的市场化VC不同,未来产业基金更注重长期布局和生态建设。其耐心资本的特点体现在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通过15年的长周期,陪伴科技企业成长。基金还将作为基石投资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
魏凡杰说,未来产业基金的设立,不仅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度孵化、耐心资本和生态共建,未来产业基金有望成为中国“0到1”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推动力量,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推动国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政策明确,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延长近一倍。
在未来产业基金的领航下,一些VC机构也纷纷响应,将投资方向瞄准原创性成果。
璞华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大同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VC投资界逐渐意识到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但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困境。过去,VC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尤其是Pre-IPO阶段,即从“10到100”的规模化阶段。随着市场的发展,部分天使基金开始关注“1到10”的技术产业化阶段,但真正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然缺失。
陈大同说,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颠覆性技术,往往需要长达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孵化期。这些技术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从“paper”到“公司”的转化路径。企业内部的研发通常聚焦于五年内可应用的技术,而颠覆性创新则需要更长的培育周期和更多的资源投入。
未来产业基金的设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
该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联合高校、研究所、高质量孵化器和市场化子基金,推动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基金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深度参与早期孵化,帮助科学家团队跨越技术到产品的鸿沟,减少创业过程中的“踩坑”风险。
陈大同坦言,市场化VC在投资“0到1”阶段时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早期项目投资金额较小,通常仅为几百万,而传统VC基金规模较大,难以有效管理大量小额投资。其次,早期项目需要更多的孵化和资源支持,包括公司架构设计、技术验证和团队建设,这对VC的专业能力和耐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未来产业基金通过设立子基金和构建创新生态,为市场化VC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子基金规模较小,专注于早期投资,能够灵活支持“0到1”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未来产业基金的耐心资本特性也为VC提供了更长的投资周期,减少了短期回报压力。
未来基金的推出,直接提振了相关企业的成果研发热情。
深势科技是一家专注于 AI for Science 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技术推动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推出,让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林峰感到兴奋。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未来产业基金的设立无疑为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新的助力。
张林峰表示,当前,许多颠覆性技术,尤其是AI for science、工业软件、科学仪器等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从底层技术到大规模工程化和场景落地的闭环断裂问题。科学家们往往在完成技术研发后,难以跨越从“paper”到“产品”的鸿沟,而成熟企业则因短期回报不确定性而望而却步。这种“死亡之谷”现象,正是未来产业基金希望解决的核心问题。
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创公司普遍面临“解释成本”高的问题。科学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向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解释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而未来产业基金通过专业化的评估和支持机制,能够有效降低这一成本。同时,基金还通过概念验证中心等机制,帮助科学家将技术从理论阶段推向实际应用,减少科技成果被“绑架”于高质量期刊发表的现象。
未来产业基金通过提供长期耐心的资本支持,解决这一痛点。
对于像深势科技这样的科创企业,基金不仅提供资金,还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社区,将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投资者有效联动起来。这种社区化的支持模式,能够降低科学家创业的组织管理难度。张林峰说。

作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潜在受益者,张林峰建议,未来产业基金可通过平台化运作,推动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例如,深势科技正在打造的AI for science平台,连接了底层算力、科学仪器和文献数据库等科研生产要素,聚焦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等关键场景。未来产业基金的介入,有望加速这一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孵化更多创新项目,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