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黑白呸
说一场人间百态,呸出个黑白分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洗床单不做这件事,你的床永远是脏的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中式预制菜真的不如洋快餐?院士一句话扎心了! ·  5 天前  
丁香医生  ·  一种专门胖肚子的食物,很多人天天在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黑白呸

盘点六宗罪,祭奠流氓app逝去的青春

黑白呸  · 公众号  ·  · 2020-01-10 18:35

正文


0.引


我们手机上的某些APP,曾经是离我们最近的流氓。


12月30日上午八点,四部门一纸令下,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 正式出台,宣告着这些个流氓app横行的时代即将结束了。


我们回顾过去,复盘出不良APP的六宗罪: 收集、刺探、窃听、偷拍、跟踪、监视。


仅以此,祭奠他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第一宗罪:私自收集个人信息


2019年央视3·15晚会上,为了使大家了解个人隐私信息如何通过手机APP泄露,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主持人现场使用一款名为“社保掌上通”的APP查询个人社保信息,一旁的网络安全专家通过抓取分析数据包,他们发现,在主持人查询的同时, 用户的信息已被发送至一家大数据公司的服务器


今年1月8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第二批)通报”,里面第一个APP就是我们求职时经常会使用的软件,拉勾招聘。


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第二批)通报


在找工作时我们自然抱着莫大的诚意,身份信息都是坦诚相待的真实,更有包含了家庭住址、工作经历等细致全面的简历,这样的信息如果泄露,我们将后患无穷。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使用的瑞幸咖啡APP也有相同的问题。


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第二批)通报


希望他们早日完成整改工作,不要辜负了我们的信任。


第二宗罪:刺探社会关系


在很多APP上,都有“可能认识的人”这个功能,让人非常惆怅,好不容易和前任相忘于江湖,却还是能刷到他的沙雕视频。


很多社交App,需要使用通讯录进行好友匹配,或者手机备份类的APP,它们索要通讯录无可厚非,但是另一些APP则没有索要此权限的必要。



在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39款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评测结果中,“饿了么”申请了11个权限,包括拨打电话、日历等。在测试新版本时,专家发现旧版中的拨打电话和日历权限已删除,但又新增了“读取通话记录”权限。在现场,饿了么回应称,该权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线,3月22日已下线”。


我订一个外卖而已,你读我通讯录干嘛?


现在随便下载一个APP,不申请读取通讯录权限的少之又少,之前有网友说自己下载的一个手电筒APP,都被申请访问通讯录,可见APP对掌握你社会关系的执着。



第三宗罪:跟踪行动轨迹


我们在浏览网页或者使用某些应用的时候,总是能看到跟我们所在城市相关的广告,如此精准,就好像它们都知道我们在哪里一样。


事实是,它们真的知道我们在哪里。


之前某手机银行的隐私政策很有意思,在个人信息范围描述的相关条款中,“个人敏感信息”一项中列出的“其他信息”,括号中解释为“包括个人电话号码、性取向、婚史、宗教信仰、……好友列表、群组列表、……精准定位信息……”


一个手机银行,都想要我的精准定位了。


你早上在哪里,中午去了哪里,晚上又睡在哪里,它们比你妈还清楚。



第四宗罪:监视日程动态


比知道你在哪里更可怕的,是知道你接下来要去哪里、要干什么。


我们一般对“日历权限”的重视度非常低,但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消费者会使用日历功能记录工作和个人日常安排等信息,这些信息涉及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等。



部分申请了日历权限的APP,表示自己是为了提醒顾客抢购的时间,但有一些APP,自己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要看用户的日历。


专家表示:日历权限与个人隐私的密切度比通讯录等权限还要高,将日历权限授权给App,带来的风险远大于便利,经常用日历来记录敏感事项的消费者,在授权时要谨慎。


有些日子,你自己都忘了,你的一众APP还替你记着。



第五宗罪:摄像头偷拍


之前,vivo发布了一个新机型,设计了升降式的前置摄像头,在使用前置摄像头拍照的时候,它会自动升起,平时都隐藏在机身里,这让手机的外形更加美观。



没想到,这个设计揪出了很多偷拍的流氓APP。


有网友在使用这款手机的时候,明明没有自拍,却看见摄像头自己悄悄的升起来,过一会儿又默默的缩回去。


经过网友的测试,在某些使用某些APP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它们取得了使用相机的权限,却在未经过允许的情况下默默打开相机。


要不是这款升降摄像头的手机让它们现出了原形,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哪些时候,我们的摄像头已经打开,在死死的盯着我们,甚至拍下、录下我们。


细思极恐。



第六宗罪:麦克风窃听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刚和朋友说了什么,一些APP就会给你推送什么。


此前有网友怀疑外卖App“偷听”自己讲话。有记者耗时3个月,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达60%-70%。但饿了么和美团回应:不存在“偷听”!


此事影响扩大之后,记者更新了最新iOS版美团外卖、饿了么,发现它们都不再索取麦克风权限。



如果那些点餐、购物APP没有什么关键词唤醒,那我们只能感叹世界真巧。



写在最后


以上的敏感权限 ,我们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遇到过。


最开始,面对这些APP申请的权限,我们会仔细授权,但越来越多的霸道的APP,不授权就不给用,甚至有些不要脸的不申请直接给自己开了权限,渐渐的我们也麻木了,变得无所谓了,为了图一时之便,有时候连看也不看全部直接点下同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