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扛得住学区房吗? &“家庭才二代小苗苗”,愿意重来一轮吗?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5 10: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关瑜(投稿)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编者按:

4月底,北京海淀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东城区以及通州区集中发布了2017年北京各区幼升小政策,多校划片入学渐成趋势,想单纯依靠购买“学区房”定点入学的方式将被改变;另外,“一套房产六年内只满足一个符合条件的儿童入学”也成为了部分区的共同惯例。

政策初衷,是为了让家长降低对购买学区房就能上某一所小学的期望值和可能性,避免学区房的过度炒作。同时通过摇号方式,让大家更公平。

识局君一位发小正值从五环到市区的卖房买房置换期,为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也算是拼了,如今所在区新政提出“今年6月30日之后购买的房子,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将全部按多校划片进行入学”,不得不祈祷中加催过户进程。

本文来自一位对教育界颇为了解的人士,他把现在的部分家庭模式称为“一代大学生”+“才二代”的组合。颇值得一读。




正文:

为什么买学区房?

对于一些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年轻家长,答案或许是不能不买。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不少两地的家长。北京有一位朋友坦言,买西城区的学区房是为了让小孩可以在少年时期少一些竞争——西城全区教育质量在北京居首,海淀也好,但是“拼娃”的声名在外,如果父母争取得一张西城区学籍的入场券,孩子在小学初中学段就可以少一些竞争。

上海的朋友家住静安区,在上海公办教育的链条中,所在学区不属上乘。在“老破小”小区买了学区房,对口市重点学校,占了坑。再租出去,在隔壁小区买新商品房住着,也方便孩子上学。

在北上的家长群体中,要给他们定义,不少人会选择“中产”、“新中产”等词。而我更倾向用一个概念——第一代大学生。它指一个家庭里第一代上大学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长辈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

这样人群比例不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如果用砖头砸,比例肯定比砸出处长高得多。他们出身贫寒或小康,受惠于高等教育,在大城市求学、落户、安家,等到育儿,对后代的教育自然要多深虑几分。

为什么?比照自身苦学上进,杀出重围的经历,或是不想让孩子重走老路,如第一位朋友;或是远虑——掰着手指一数,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升高中、上大学,要和多少孩子竞争,重要的是他们的背后站着从各地高考独木桥、挤进北京上海的、有着聪明脑袋的父母们。

开个玩笑,或可以将第一代大学生父母的孩子称为“才二代”。北京上海的“才二代”争抢教育资源的基线就很高了,升学之战绵延不绝,这是主因。

“才二代”父母重教育投资,也自然谙熟好学校的形成归因于生源聚集效应。人大附中、民大附中的内幕是什么?扒开一看,简单明了——掐尖,升学成绩佳,再掐尖,再创好成绩。

所以若有资本,他们定会送孩子去优质学校,焦虑的是什么?不挤上车,可能小学阶段就落后了。上海已渐渐出现这个趋势——民办中小学集聚生源,愈变愈好,公办义务教育在一些人眼里已成“第二选择”,“不能让我的孩子去上菜场小学的啊,怕学不好”。

更重要的是,此前在大城市,教育和房产捆绑,学区房成为换房链条重要一环,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咬咬牙,既能让孩子有个上好学校的机会,等孩子用完入学资格,再换大房啊。而且房价一直在涨,“学区房”这个高端产品更是看似坚不可摧啊。

但政策风云变幻。

当下,北京的家长们就估计难料到,为稳房市,北京不仅祭出平房限购、过道房不得作为入学资格等“杀手锏”,还在今年在教育政策上,大幅扩大“多校划片”范围,增加入学不确定性。购买的房子不能再一对一对应好学校了,在北京的考虑中,希望以此为家长择校降温。

能降得下来吗?

2014年前,北京的择校方式林林总总,有“条子生”有“赞助费”,后来觉得不公平,在2014年左右大行划片就近入学,学区房因此高烧。

今年北京拉出了名校“海淀六小强”,拿出了320个名额,全海淀区的孩子都可以摇号上。信号意味很强,它想告诉北京家长——不买学区房,也可以上好学校!

但是此举一来名额太少,难改大势,反让家长糊涂;二来若以后学区房继续高烧,加大“海淀六小强”摇号比例,“六小强”失了生源优势,还能继续强下去吗?这是一道要权衡利弊的题。

而对于北京上海的“才二代”家长,怎么选学校,买不买学区房的题更难。症结在于,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的义务教育是优质的,价格最易体现“优质”——北京的学区房畸高,上海民办学校学费上涨都是表现——他们希望为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创造出“区隔”。

所以,这一现实,其实又是与中国义务教育强制、免费、普惠的性质是相悖的。

今年2月,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者在知乎网发文,称科研院所的附属小学要被教委收编,自己肯定买不起学区房,意思是失去了让孩子上还不错的学校的优势,所以离开北京南下南京。

这是面对北上择校难题下的一种用脚投票,个人选择背后折射了一定时代特征。但放大到集体选择,设想一下,如果在北京上一个好学校的机会渺茫,在上海让孩子上好民办学校心力交瘁,更多的“才二代”们,愿意换个地方重新生长再来大城市吗?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此间少年  ·  美文: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8 年前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在Snapchat里出售日常生活的性工作者们
7 年前
书法在线  ·  今年最潮的4句实话!(特精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