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买学区房?
对于一些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年轻家长,答案或许是不能不买。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不少两地的家长。北京有一位朋友坦言,买西城区的学区房是为了让小孩可以在少年时期少一些竞争——西城全区教育质量在北京居首,海淀也好,但是“拼娃”的声名在外,如果父母争取得一张西城区学籍的入场券,孩子在小学初中学段就可以少一些竞争。
上海的朋友家住静安区,在上海公办教育的链条中,所在学区不属上乘。在“老破小”小区买了学区房,对口市重点学校,占了坑。再租出去,在隔壁小区买新商品房住着,也方便孩子上学。
在北上的家长群体中,要给他们定义,不少人会选择“中产”、“新中产”等词。而我更倾向用一个概念——第一代大学生。它指一个家庭里第一代上大学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长辈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
这样人群比例不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如果用砖头砸,比例肯定比砸出处长高得多。他们出身贫寒或小康,受惠于高等教育,在大城市求学、落户、安家,等到育儿,对后代的教育自然要多深虑几分。
为什么?比照自身苦学上进,杀出重围的经历,或是不想让孩子重走老路,如第一位朋友;或是远虑——掰着手指一数,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升高中、上大学,要和多少孩子竞争,重要的是他们的背后站着从各地高考独木桥、挤进北京上海的、有着聪明脑袋的父母们。
开个玩笑,或可以将第一代大学生父母的孩子称为“才二代”。北京上海的“才二代”争抢教育资源的基线就很高了,升学之战绵延不绝,这是主因。
“才二代”父母重教育投资,也自然谙熟好学校的形成归因于生源聚集效应。人大附中、民大附中的内幕是什么?扒开一看,简单明了——掐尖,升学成绩佳,再掐尖,再创好成绩。
所以若有资本,他们定会送孩子去优质学校,焦虑的是什么?不挤上车,可能小学阶段就落后了。上海已渐渐出现这个趋势——民办中小学集聚生源,愈变愈好,公办义务教育在一些人眼里已成“第二选择”,“不能让我的孩子去上菜场小学的啊,怕学不好”。
更重要的是,此前在大城市,教育和房产捆绑,学区房成为换房链条重要一环,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咬咬牙,既能让孩子有个上好学校的机会,等孩子用完入学资格,再换大房啊。而且房价一直在涨,“学区房”这个高端产品更是看似坚不可摧啊。
但政策风云变幻。
当下,北京的家长们就估计难料到,为稳房市,北京不仅祭出平房限购、过道房不得作为入学资格等“杀手锏”,还在今年在教育政策上,大幅扩大“多校划片”范围,增加入学不确定性。购买的房子不能再一对一对应好学校了,在北京的考虑中,希望以此为家长择校降温。
能降得下来吗?
2014年前,北京的择校方式林林总总,有“条子生”有“赞助费”,后来觉得不公平,在2014年左右大行划片就近入学,学区房因此高烧。
今年北京拉出了名校“海淀六小强”,拿出了320个名额,全海淀区的孩子都可以摇号上。信号意味很强,它想告诉北京家长——不买学区房,也可以上好学校!
但是此举一来名额太少,难改大势,反让家长糊涂;二来若以后学区房继续高烧,加大“海淀六小强”摇号比例,“六小强”失了生源优势,还能继续强下去吗?这是一道要权衡利弊的题。
而对于北京上海的“才二代”家长,怎么选学校,买不买学区房的题更难。症结在于,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的义务教育是优质的,价格最易体现“优质”——北京的学区房畸高,上海民办学校学费上涨都是表现——他们希望为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创造出“区隔”。
所以,这一现实,其实又是与中国义务教育强制、免费、普惠的性质是相悖的。
今年2月,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者在知乎网发文,称科研院所的附属小学要被教委收编,自己肯定买不起学区房,意思是失去了让孩子上还不错的学校的优势,所以离开北京南下南京。
这是面对北上择校难题下的一种用脚投票,个人选择背后折射了一定时代特征。但放大到集体选择,设想一下,如果在北京上一个好学校的机会渺茫,在上海让孩子上好民办学校心力交瘁,更多的“才二代”们,愿意换个地方重新生长再来大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