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同写意
一个以新药创制为核心,汇集国内一流研发精英的大型交流与价值分享平台。“同筑技术人生路,写意中国新药魂”是同写意的初衷与愿景。秉承汇集“一线、一流”,讲求“实用、实在、时效”的原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同龄人都老了,而你还是绝色 ·  5 小时前  
无时尚中文网  ·  严重缺钱 持续甩卖资产 ... ·  2 天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特朗普为何看上加沙?知情人:他想在那里开发房地产 ·  2 天前  
物道  ·  加拿大葡萄园:这下麻烦大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同写意

14.3%!全球药企研发成功率远超预期

同写意  · 公众号  ·  · 2025-02-02 18:10

正文

本次大会由 金力院士 领衔,聚焦“创新科技成就未来健康产业”,旨在汇聚全球科学与产业精英,共创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 欢迎报名!


近日,《 DrugDiscoveryToday 》2025年2月刊在线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全球领先制药公司的研发 (R&D) 成功率。


该研究追踪了2006-2022年间18家顶级制药公司的临床试验数据,为业界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发效率分析。





1
研发成功率远超预期:数据揭示真相

在制药行业的发展进程中,研发成功率始终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核心指标。过往对于制药行业临床开发成功率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药物研发的复杂性,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结果差异极大,难以形成统一且可靠的行业共识。

而本次研究在时间范围、研究重点、阶段转换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有别于传统临床开发成功率的研究。

具体来看,本研究选取了2006-2022年这一较长的时间段,对18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制药公司展开深入剖析。研究人员从clinicaltrials.gov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其中涵盖了2092种活性成分、19927项临床试验以及274种新药获批情况。通过精心设计的无偏投入产出比计算方式,全面且细致地分析了药物从I期临床试验到首次获批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显示, 这些公司的平均首次获批率达到了14.3%,中位数为13.8%,这一数据远超以往多数研究中的数值。


进一步探究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围的界定。 次研究仅计算了从I期到首次药物批准的线性比率,并未将多种和/或并行适应症批准路径、产品线扩展批准、新配方批准 (如皮下制剂) 以及儿科批准等情况纳入考量。

然而,这些未涵盖的路径在实际的药物开发过程中,对一些公司的整体获批率有着重要影响。以Abbvie公司的Humira为例,它被批准用于多种成人和儿科适应症,如果将这些并行和扩展的获批情况纳入计算,会显著降低公司的整体获批率。

这也就从侧面解释了为何过往研究中的数据普遍较低,而此次研究能够揭示出更可靠、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研发成功率数据。这一成果为制药企业、投资者以及行业监管部门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决策参考依据,让各方对制药研发的成功率有了全新的认识。


2
研发效率的“两极分化”:战略选择的深层思考

在制药行业,各公司的研发策略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研发效率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通过对各公司的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数量比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发范式。

一种是以 低Phase I:Phase III比率 为特征 的公司,像Sanofi、Gilead、Novartis等。 这类公司倾向于聚焦少数具有广泛作用机制的高优先级PhaseI资产。

Companies with Phase I:Phase III ratio <1


以Humira (Abbvie公司) 和Cosentyx (Novartis公司) 为典型代表,它们凭借独特且广泛的作用机制,在PhaseI阶段就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公司会围绕这些核心资产,精心规划后续的研发路径,逐步将其扩展到多个PhaseIII适应症。

这种研发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资源,深入挖掘少数优质资产的潜力,降低研发风险。通过对单一资产的多适应症开发,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研发效率。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前期选定的资产在后续研究中出现问题,比如疗效不佳或安全性隐患,那么整个研发项目可能会遭受重大挫折,前期投入的大量资源也将付诸东流。

另一种则是 高Phase I:Phase III比率为特征 的公司,例如BoehringerIngelheim、Eisai、BMS等。

Companies with Phase I:Phase III ratio >1.5


这些公司在Phase I阶段会积极测试多种化合物,通过广泛的筛选和评估,从中挑选出最具潜力的候选药物,然后仅推进这些优先选择的药物进入后期的Phase III试验。

Pfizer的“临床活性迹象” (SOCA) 研发范式就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体现。在PhaseI阶段,Pfizer会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初步评估,快速识别出那些显示出临床活性迹象的化合物,然后果断放弃那些潜力不足的项目,集中资源加速有前景的候选药物的研发进程。

这种研发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早期阶段进行广泛的探索,增加发现创新药物的机会。通过快速筛选和决策,可以避免在没有潜力的项目上浪费过多资源,提高研发的整体效率。但它也面临着挑战,Phase I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化合物测试,对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较高。而且,由于筛选过程较为复杂,可能会遗漏一些潜在的优质药物。

这两种研发范式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公司在风险偏好、适应症选择和投资组合规划上的不同战略考量。 低Phase I:Phase III比率的公司更倾向于 稳健的研发策略, 注重对核心资产的深度挖掘;而高Phase I:Phase III比率的公司则 更具冒险精神, 通过广泛的探索来寻找突破性的药物。

这种“两极分化”的研发策略选择,不仅影响着各公司的研发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制药行业的竞争格局。


3
未来趋势:数字化转型引领新机遇

尽管当前研究揭示的14.3%的研发成功率相较于以往有了一定提升,但对于大型制药公司的可持续研发商业模式而言,这一数据仍然偏低,研发生产力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制药行业寻求突破的关键方向, 为解决研发效率低下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 AI技术 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AI可以通过对海量生物医学数据的快速分析和挖掘,帮助研究人员更精准地筛选药物靶点。传统的药物靶点筛选过程往往耗时费力,需要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而AI技术能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基因数据、蛋白质结构数据等进行深度分析,快速识别出与疾病相关的潜在靶点,大大缩短了靶点筛选的时间。同时,在药物设计阶段,AI可以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的活性和安全性,为设计更有效的药物分子提供指导。

这使得药物研发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实验尝试,提高了研发的成功率。

除了AI技术, 各类数字工具 也在制药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患者招募平台 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精准地找到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患者,解决了以往患者招募困难、周期长的问题。虚拟试验则借助虚拟现实和远程监测技术,让患者可以在更便捷的环境下参与试验,同时也降低了试验成本,提高了试验的可及性。

数字生物标志物 作为一种新兴的工具,可以实时、动态地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为药物疗效评估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支持。真实世界证据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在实际医疗环境中的数据,能够补充临床试验数据的不足,为药物的审批和上市后监管提供更全面的依据。计算机模拟临床试验则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药物的研发过程,提前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了对昂贵的体内研究的依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