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用DeepSeek为《哪吒2》做了份PPT, ... ·  3 天前  
秋叶PPT  ·  DeepSeek公务员上岗!雷军:真心建议普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我有点不好意思向你推荐这篇文章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7-04-11 19:54

正文

野百合老师是在去年 12 月 28 日写的这篇文章,题目叫做《 曹将拆解:慢就是快,六年打造一个better me 》。


当时第一时间要来了转发的允许,但一直不好意思发布。


毕竟别人在自己公众号里写是表达欣赏,自己发就难逃炫耀的嫌疑。


不过,蠢蠢欲动的心一直没有停止躁动。


刚好这两周的暗线是讨论「对标研究」。而这篇文章刚好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


以时间作为线索,观察对标的整个历程,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代入到具体场景,判断是否应该参考,或者哪些应该参考。


例如最近我在做碧桂园的对标研究,就顺道把这家企业董事长杨国强的经历梳理了一遍。这帮助自己理解了他对人才渴求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后期的「未来领袖」和「同心共享」的落地。


所以,今天把野百合老师的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有位来自四川的小伙子,安静内敛

在很多人眼里,他很牛,

出了一本书没做大促销,

在两年半内卖了7万册

他有很多机会抛头露面,却选择了回避

在IP营里相处的两个月,只听他发了两次言

但却不防碍他的公众号不声不响

在三个月涨了2万粉丝


——这个人就是 曹将


2015年在广州PPT沙龙演讲中,他说:


谢谢PPT,它让我成为一个better me



曹将同学一路向南,从一位普通人在自媒体道路上历经六年的成长,如今已拥有多重身份:




秋叶老师说: 曹将是有静气的人,不浮躁,看他的微信就知道,这个人内省。



有人的成长像坐过山车,而他却是爬楼梯,缓慢而稳健。带着一堆的疑问,我开始研究这个89年的小鲜肉。




一、为什么他没毕业就能出书?


1、他喜欢共享



早在2010年他就注册了微博,开通了博客。是什么促使他开通博客呢?


第一,我本身就喜欢写东西,找个平台释放喜怒哀乐是个适应天性的选择。



第二,它可以让我轻松处理一些普遍的疑问,比如“曹将,怎么找图片啊?”“去我博客吧!”



第三,它帮助我在一些场合脱颖而出,你说你会写东西,会做PPT,口说无凭啊!但如果你说你有个博客并引导他过去看,那么你的可信度就高很多了。



因为喜爱无偿发出来供大家学习,他在 2013 年 3 月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邀请,出版PPT图书。


2、有意识地积累

很多人知道曹将,都是因为《PPT炼成记》,而他在2014年4月出版这本书时,还在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在校生出书是相当少见的,他本人在 2014 年 5 月 20 日接受花瓣采访时说到:

PPT虽然不是我的专业(也没有这种专业),但在这个领域里也混迹了 3 年多时间:从 2010 年开始写博客,到接到编辑邀请写书时已经积累了 120 余篇PPT的博文,也有在网上发布了原创 PPT 80 余个。



虽然这些内容是零散的点,看似一盘散沙,但只要稍加系统整理,出书并不是难事。

因此,“厚积薄发”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3、善于思考,动脑解决问题

接到出版社邀请时,正值一边实习一边写毕业论文,时间不够用,曹将就开始找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运用印象笔记和 Onenote 这两个神器,将碎片化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前后耗时 10 个月,搞定书稿。

这也是他为什么热忠于做各种 APP 测试的原因,好的工具确实能提高工作效率。

看完这些,你还对他没毕业就出书还感到意外吗?


二、他凭什么在PPT圈脱颖而出?


1、精准定位

先说书,在他出版社邀请时,秋叶大叔的《说服力》系列已经热卖,还有其他同类书籍在售。

如何写出一本有自己特色的PPT书籍?

最后在偶然间翻杂志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 我就写我!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我认为怎样才是最好的与最简单的,把我自己的思考进行呈现出来。

例如他把PPT快捷键进行“非常有用”“很有用”“有点用”的分类,就能很好体现出他对拆解 PPT 的看法,最终这本“很曹将”的书很受欢迎,截止今年年底已销售七万多册。

再说个人品牌的定位: 演示设计师、《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他的平台一直围绕这个定位开展系列化输出。

而他在公众号讲述本人的亲身经历,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新入职的员工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引导,职场上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小技巧等等,这些都是与他个人定位紧密贴合的。

在 2016 推文中增加了 APP 测评和摄影作品展示,不说教、小清新的写作风格让文章变得有情怀,不至于太干,逐步弱化他身上 PPT 的单一标签,这些内容扩充了他的目标受众群。

这是属于他独特的成长之道:


先强化一个标签,后弱化标签,多元化发展。



2、谨慎用心


在 2013 年 3 月之前,他就已接到过不少出版社邀约,他觉得没有准备好都是拒绝了,在积累了近 200 个心得体会后,才答应中国青年出版社约书

在前不久一篇文章《不好意思,你关注了一个笨蛋》中,曹将提到: 对待公众号的写作,我很谨慎。

写的每个 App 的教程,都是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才敢下笔。比如印象笔记那篇,是五年多的积累后,最终才成文。写笔记,则是在自己写了 10 多本之后才慢慢地开始。

微信公众号截止圣诞节 674 篇文章中,APP 测评和工具体验的占比仅为 6% ,在发布出来前,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积累,这个每个做知识传播的人都值得学习的态度,这让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值得期待。



据曹将本人介绍,保持这种风格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周围厉害的人太多,没资格卖弄;


第二,平时的工作是写研究报告,也让自己在写作风格上保持相对克制的状态。



3、多平台卡位,持续输出


他最早活动平台是微博和博客,2014 年转战微信,目前主流平台以微博和微信为主(简书查不到开通日期,未作统计),同时他是知乎达人,回答 53 个问题,15179 人次关注,近 3 万人收藏。




截止 2016 年 12 月 25 日,他主流平台粉丝数据如下:




除了社交平台,他也在花瓣网等平台发挥分享的天性(不完全统计):




即使是博客现在不是主流平台,但他依然保持一定热度,定期更文。真正做到了“多平台卡位”。


从《PPT炼成记》书籍出版后,微信平台可查询的近三年共输出 PPT 系列手册、相关小教程共 74 篇,还有多套付费模板。

我随机统计了@曹将 2016 年 167 篇文章的阅读量和赞赏数据,阅读量在 1 万+的文章中,职场技能( PPT 系列、工作技能、职场感悟)这种刚需型文章,占比达到 64% 。




当然,文章的阅读量与赞赏人数并不完全成正比。


2016 年赞赏超过 100 位的文章,共有 7 篇(不完全统计),其中一篇幅随笔《这篇文章我想谢谢自己》,阅读量只有 7000+ ,而赞赏超过 147 位,同样意外的是,圣诞节盘点的资源共享,阅读量 9000+ ,居然收获了 239 位粉丝赞赏,相信他本人也是小有惊喜的。




持续输出让他在目前订阅号整体打开率极剧下滑的大趋势下,维持粉丝和阅读量的稳定增长,说明粉丝对他个人情感上的认同度很高,这让他在PPT圈里脱颖而出提供了充足的曝光度。


4、独特的视角

他擅长从一切事物中学习,并提炼总结出体系化的东西。




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看书,也有人一下子报好几门课程,闷头扎进去学习,结束了感觉什么也没学到。

曹将总说自己不聪明,所以保持着 “记录和总结”的习惯。

在他的文章中,“ 善于总结 ”这项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大到 PPT 制作技巧,小到同事的办公桌,工作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学习和思考的来源。




这张图是他拍下同事的办公桌后,总结的“ 桌面整理大法 ”,真实有说服力。加上手绘风格,受到很多职场人和粉丝的膜拜。


他擅于在生活、工作中去细心观察,有的是工作方法,有的是技能,还有的只是一个想法。只要是值得借鉴的,就会被他随手用笔记下,收入”百宝箱“,这个习惯让他很容易收集到诸多写作素材。

很多自品牌个体都不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可以借鉴他的做法,将主业中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大家,一来不愁没有东西写,二来利用输出将进行总结,对提高职场经验很有帮助。


三、为什么我会拆解他?

因为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

1、不追随大众读者的口味

时下有很多文章在谈”如何写出一篇 10 万+的文章“,尤其是热门话题的文章,很容易获得极高的阅读量,这仿佛是做新媒体平台不可缺少的一门技能。

作为笔者自己会思考: 我的公众号定位是否适合去跟热点?哪些话题能参与?哪些不能?从哪个角度去剖析热点才能写出我的受众喜爱的文章?

客户的口味其实是难以琢磨的,曹将面对关于时下流行的“蹭热点”,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也想去实践,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如果吸引到不是我喜欢或喜欢我这样风格的人,那最终还是会被取关,或者留言评论画风不同。



他从 2015 年下半年开始,开始写稍长一点的文章,散文和随笔类的文章占比有所下调, #深夜笔记# #一周遇见# 的标识不再那么明显,职场技能类、摄影作品类以及知识管理相关的明显增加,但写作风格一直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



曹将说: 可能这里永远不会有爆款,但却每一篇都能让自己满意,让喜欢自己的人满意。


美国营销怪杰迈克尔.波特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营销》中有一个核心观点:


为了让我变的更好,优先选择让自己发挥最佳工作表现的客户并与之为伍。而找到理想客户的办法就是使用红丝绒绳去淘汰劣质客户,从而筛选出带给自己正能量的客户。




结合个人定位和公众号定位,合理选择文章体裁,坚持做自己,才能培养出忠实的粉丝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