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观察, 获得微信公号“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
关注请点击图上方小字
金融混业观察
,
参加VIP计划请见文尾
。
观察者言:
中小型券商受到的冲击要远远超过大型券商。过度激励失效下人才加速流失、难以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此外,搭建内控体系及人员招聘等各项支出也将挤占本就盈余不足的中小券商生存空间
财新记者 张立君 /文
近日,证监会就《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下称“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投行“一干三年,三年跑路”的大包干模式终于寿终正寝。
具体来看,指引为解决券商投行业务重规模、轻风险、薪酬过度激励、价格战恶性竞争等问题,明确要求业务人员薪酬不得直接挂钩项目收入,且实行不少于三年的奖金递延支付机制。
另外,针对证券公司内控体系不健全,各自为政的现状,指引还首次提出投行类业务内部控制体系“三道防线”的概念,项目组、质量控制部门、内控合规和风控部门“三重门”层层把控,各司其职。此外还规定,内控人员数量不得低于投行类业务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针对部分券商盲目扩张、无序设立分支机构,却无力管控子公司及孙公司,任其涉及非持牌业务的现象,指引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分支机构不得开展除项目承揽等辅助性活动以外的投行业务。
此次指引并非横空出世。早在去年7月,证监会就开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修订了约束券商风控的《证券公司合规规定》与约束基金公司风控的《督察长规定》,将二者合并起草了《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合规管理办法(草案)》。
券商行业迎洗牌
指引出台,一时引起各方热议。部分观点认为中小券商薪酬机制不再具备足够竞争力,从业人员加速向大型券商转行,券商行业洗牌加速;还有部分观点指出投行“包干”模式即将终结。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直接融资大发展背景下,投行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不过,新规明确禁止价格战和过度激励,预计未来投行费率或将企稳回升,中小券商凭借价格优势的获客能力变弱;且随着薪酬支出下滑,人才资源向大平台回流,龙头券商市占率将逐步提升,小券商则将在洗牌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除此之外,落实内控制度对部分小券商来说,也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除了搭建并维护线上线下内控平台外,还需急招大量专业内控人员,各项支出或将挤占本就盈余不足的中小券商生存空间。
事实上,指引对大型券商影响并不大,部分大型券商在指引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始构建其内控体系。据财新此前报道,华泰联合证券早在2012年就开始在投行业务当面进行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改革,并在IPO暂停期间,取消保代津贴,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区域为辅的统一组织考核体系;在2013年就投资数百万开发上线了底稿电子化系统,目前实现了所有投行产品的全覆盖,项目底稿上传在内控部门审核之前便强制完成。此外,在内控人员设置上,原来华泰联合极具投行经验的“山头”负责人,现在则成了投行风控主管。
“再好的人,放在那个机制里头,大概也会出事”
除了券商行业洗牌,指引明确要求业务人员薪酬不得直接挂钩项目收入,且实行不少于三年的奖金递延支付机制,还标志着“大包干”的过度激励模式将成为过去式。
“大包干”模式是指,部分中小民营券商为了冲投行业务量,采用“承包队”式的薪酬奖励模式,底薪低至三成,奖金直接与项目收入挂钩。这一模式下,券商容易为谋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把利益留给自己,把风险留给公司和市场”。
事实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指引发布的前一周,就在券商培训会上重点提及投行“大包干”机制的染缸效应:从业务人员到券商公司自身,或许都产生了“一干三年,赚足跑路”的意识:“做一两单,一辈子衣食无忧,再好的人,放在那个机制里头,大概也会出事。”
据此前证监会披露,目前保荐机构普遍存在参与或纵容发行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行为。此外,部分券商还盲从发行人及保荐机构的指示,在发行人存在虚构业绩的情况下未能有效监督,以及存在利用合并重组掩盖不良行为等现象。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已有24家券商因业务违规而遭到处罚。其中,方正证券被点名8次位列榜首,大型证券方面,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也均榜上有名。
其中不少违规操作来自于投行业务。具体来看,西南证券为鞍重股份重大资产重组出具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且涉及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被处以500万元罚款;国海证券因“萝卜章事件”被监管层发现存在内部管理混乱、合规风控失效等六项违规事项;山西证券子公司中德证券,作为紫光卓远财务顾问“未能勤勉尽责”而遭重罚;兴业证券则因保荐项目欣泰电气欺诈上市一案被判以以5.5亿元对投资者先行赔付;国泰君安则因多起保荐业务中核查不充分而被监管质疑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缺陷,等等。
此外,盲目开设分支机构而无力管控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在此之前,民生证券就曾因对旗下营业部管控实效,纵容总经理与其他人员连续飞单多年,而遭到了一并处罚。
参考西方成熟市场,美国的独立投行模式也曾因同业竞争、股权分散、过度激励导致风险偏好过高,从而在次贷危机中走向终结。而中国券商投行业务若想谋得长久发展之计,内控建设必将任重而道远。
■
责任编辑:蒋飞
特别提示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请即日加入本公号的VIP组。
可直接向“金融混业观察”后台回复:真实姓名+微信号+单位+职务+联系方式(邮箱/手机等,绝对保密)
加入VIP组计划后,您可以专享以下服务:
1、不定期收到VIP组专享特殊文章推荐,专题回复
2、VIP组成员可优先参加“金融混业观察”粉丝线下活动,与行业大佬面对面
3、优先享受财新的内容推广计划
未来还有更多惊喜~ 赶快加入VIP组吧!
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混业观察(
caixinfinance
)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
"金融混业观察"由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观察"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
财新网App5.0版本已全新上线!扫描二维码(可长按或保存到相册进行识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