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景言
在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场审讯。
受审的对象是一位美军上校,他被怀疑有共产主义倾向。
检察官问道:
“你效忠共产中国吗?”
“不。”
“你效忠谁?”
“我效忠中国人民。”
这位受审的美军上校军官,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 01 ~
当时的钱学森,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在法庭上顺从美国人的意愿,答应在任何情况下都效忠美国政府,也就不会遭受被软禁5年的无妄之灾。
那时候的他,其实并没有强烈的共产主义倾向,他只不过是想念自己的祖国罢了。检察官的指控确实是冤枉了他。
但是,钱学森的心中有一个底线是不可触碰的:在他的有生之年,绝对不会与中国人民为敌。
即使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政党已然更替,家国几经风雨,他依然怀念养育自己的土地,效忠自己的人民。
年轻时的钱学森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就这样,钱学森为自己的原则付出了代价。
美国人软禁了他整整五年,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曾经一个月之内体重减轻了30斤。
如果不是周总理得知后全力营救,很难想象这位天才科学家是否能够重获自由。
许多人都听说过“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美军机械师”的传言,却少有人知钱学森究竟有多么重要,使得美国不惜撕下“尊重人权”的面纱也要软禁迫害他。
~ 02 ~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中国上海,他是吴越王钱鏐的第33代孙。
一周岁的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合影
他的父亲钱均夫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氏家族在江南属于名门望族,文风昌盛,出了不少各个领域杰出人才。
在这样一个家族中成长起来的钱学森,幼年耳濡目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都十分精通。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先生谦恭自守、兴教爱国的一贯教诲。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在同年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的学业极为优秀,引起了大名鼎鼎的冯·卡门教授的注意。
冯·卡门教授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技奇才”,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他亲自给钱学森写信,邀请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来,成为自己的学生。
钱学森接受了冯·卡门教授的邀请,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
1938年,钱学森和几位亚裔同事与冯·卡门及其妹妹在冯·卡门家中合影。前左下蹲者是钱学森,前右下蹲者为谈家桢
对于这个得意弟子,冯·卡门倾心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创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
在当时的美国,火箭研究仍属于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钱学森却加入了由五名加州理工同学组成的“火箭小组”,由于火箭实验十分危险,他们被戏称为“敢死队”。这五个人后来被认定为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研究生讲课:关于圆程商用火箭作舟机飞行的问题。
1938年5月,他们研制的小火箭在空中运行了一分多钟,引起美国学术界的注意,火箭研究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
钱学森的聪慧令冯·卡门惊喜不已,作为犹太人,冯·卡门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为聪明,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
在1937年,冯·卡门甚至还访问了中国,目睹了中国在日本侵略下的种种惨状,深深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
1942年,由于珍珠港事变爆发,美国与日本的战争日益严峻。
珍珠港战役中被日军击毁的美军军舰
彼时的美国,迫切需要科学人士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为美国研发核武器。
高智商,师出名门,值得信任,这几大要素使得钱学森在众多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获准参加美国一切军事机密工作,随意出入美国五角大楼。
这一特权,持续了整整八年。
1945年钱学森与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在德国考察副本(从左到右: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外籍人员参与美国最高军事机密,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殊荣。
美国人在这方面从来都不大度,之所以愿意为钱学森破例,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中国人实在是太优秀了。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他被美国授予上校军衔,和导师冯·卡门一起去德国提审纳粹科学家冯·布劳恩。
德国著名的火箭专家韦纳·冯·布劳恩
此时的钱学森,并不是美国国籍,却身穿帅气的美军军服,被尊称为上校,享受了与他的功劳相匹配的荣耀。
他们所提审的冯•布劳恩,是当时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德国V1和V2火箭的主要设计者。
布劳恩掌握的资料,对于火箭的研发而言是十分珍贵的。
钱学森知道冯•布劳恩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却厌恶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临行前对自己的导师说:“我愿意向德国人学习,但不会跟他们握手。”
35岁,他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许多学术大牛白发苍苍时才能取得的身份,钱学森在三十多岁就拥有了。
事业上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是爱情的完美也是钱学森人生中的亮色。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
~ 03 ~
1947年,钱学森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这次短暂的归来,使他遇到了三生石上名字与他刻在一起的那个女子——蒋英。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
蒋英是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的三女儿,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
蒋百里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先生是至交。钱均夫膝下无女,蒋百里便将自己聪明伶俐的三女儿蒋英过继给他。
所以名义上,蒋英是钱学森的小妹。
钱学森出国留学的时候,蒋英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
此次重逢,却已经出落成了眉目如画的绝代佳人。三十多岁的钱学森不禁怦然心动。
可是蒋英一开始却没有看出钱学森的心思,还热心地帮自己这位干哥哥介绍名门闺秀。
然而,在各种相亲宴会上,钱学森灼热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蒋英。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有一天,在钱学森的讲座结束之后,钱学森送蒋英回家。
蒋英是歌唱家,珍藏了许多唱片。她提出挑一张喜欢的放给钱学森听,没想到钱学森局促地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两人陷入一阵沉默之中。
突然,钱学森开口说道:“你跟我去美国好吗?”蒋英被他的直白搞得措手不及:“不行,我有男朋友了。”
钱学森说:“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1947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
钱学森与蒋英结婚照
在这一天,钱学森正式向蒋英求婚,二人不久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一起返回美国。
在美国,钱学森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学术研究,蒋英则在照料他的闲暇时间继续研究声乐,两人琴瑟和鸣。
~ 04 ~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许多科学家思念祖国,纷纷踏上归国路途。钱学森夫妇也不例外。
而此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
约瑟夫·麦卡锡
就在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时候,他被美国政府扣留。
美国人不能允许这个掌握了核心机密的科学家回到中国。
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宣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和他的家人处于美国政府无时不刻的监视之中,过得屈辱而又艰辛。
他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了极大干扰,所有重要的研究都禁止他参加。
这个曾经在二战时期为美国和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竟然沦为了美国政府的囚徒。
电影《钱学森》剧照
他并非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法庭上,在生活中,只要他顺了美国政府的意愿,答应在任何时候都效忠美国,他就可以摆脱当时的困境。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这位绝顶聪明的天才科学家,却固执得有些傻气。
哪怕只是口头上的应承,他都不愿意。
无论检察官如何咄咄逼人,他始终坚持着那句话:“我效忠中国人民。”
人们都会信誓旦旦地许下诸多誓言,尤其是在特殊年代,为了赢得权位和财富,更是什么表忠心的话都说得出口。
但是,钱学森彼时所许下的誓言,却是为了他远在大洋彼岸的故国人民。效忠中国人民,这句誓言非但不会给他带来利益,反而会把他推向深渊。
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信
钱学森为他的信念付出了代价。
漫长的软禁和监视,仿佛看不到尽头。但他咬紧了牙关,从未松口。
钱学森为了祖国饱受折磨,祖国也并没有忘记他。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注着钱学森的处境,想方设法与美国方面进行商谈。
随着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周总理费劲周折,最终以释放11名朝鲜战争中被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为代价,使美国同意放钱学森一家回到中国。
钱学森归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他的妻儿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
五年归国路,终于在此日达成夙愿。
他们临行前,美国政府还是不放心,在钱学森过海关的时候突然扣留没收了他多年的书本和笔记,防止他将核心技术带往中国。
1955年10月12日,钱学森从美国归国到达上海,和家人在上海家中合影
~ 05 ~
钱学森回国之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并被委以重任。
1956年,在钱学森的建议下,中国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中国航空工业开启了新篇章。
在同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与法国原子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海伦·郎之万交谈。(1956中新社资料图姜伟摄)
钱学森全身心地扑在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上,经常一连几个月都不见踪影。
由此还引发了一件趣事,蒋英由于长时间不知丈夫的去向,亲自前往国防部“索夫”:“钱学森去哪儿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
1960年钱学森在某导弹基地指导工作
钱学森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国防事业蒸蒸日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
1966年10月27日,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人再也不用忍气吞声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告诉世界各国,中国人不怕牺牲;而“两弹一星”的成功,则是告诉世界,中国在智力和武力上都不输于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曾经做出如此评价:“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钱学森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科学事业。
2005年,当温家宝总理看望他的时候,他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还未能得到完美的解答。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老走了,他已经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所有任务。
华夏九万里国土,再也不用遭受核威胁。
惟愿后世之人,提起“钱学森”这个名字,想起的不只是教科书上那几行仓促的介绍。他是学术男神,是美军上校,曾自由出入五角大楼,是NASA的创始人之一。
然而,我们更要记得,终其一生,他都对得起那句誓言:“我效忠中国人民”。
英灵犹在,佑我河山。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未经授权,谢绝媒体转载
---- END ----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