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1980年代偷拍的中国小朋友|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中国神仙排行榜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明朝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01、引
提到张天福的名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算多,然而,在他所在的领域里,张老却是当之无愧的宗师级人物。
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将一个战乱中几乎荒废的产业,又重新走向了辉煌。
6月4号,这位108岁高寿的老人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足以称之为传奇。
小编今天就来说一说他。
02、世家断
清末的1910年,张天福出生在了上海市一户福州籍世代行医的家庭。他的父亲均是当时沪上有名的医生:
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则对妇产科颇有研究。
刚出生年仅一岁时,为了躲避战乱,张天福就被父母带回了老家福州。
在这里,他们创办了一所遂生堂西医局。
从六岁起,张天福就在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念书。
他聪明好学,成绩十分突出,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对很多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
在福州格致中学念了两年书后,他又一次回到了出生地上海,并在持志中学继续念书。
中学毕业后,张天福要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了。
这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
因为作为一个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然而经历过“九一八”事变,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的张天福,却想到自己的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同时,他又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早已衰败不堪。为了重振茶叶市场,他和几个同学于是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
1929年,他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随后,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转入到了首都南京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1932年,张天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如愿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
03、只学茶
可以说,从这时起,这个年轻人就将为了中国的茶叶事业做出一番不可思议的成就。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又回到了福建,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
他在当地参与建立了许多实习农场,并努力为福建协和大学筹办农学院。
在业余时,张天福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
1934年时,张天福获得了一个去邻国游学的机会,由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他东渡日本学习茶道,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他却看到日本报纸上刊载中国茶农头上拖着长辫,裸着上身,赤脚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
这强烈地激发了张天福的民族情怀,他当时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彻底改变国内这种被人所嘲笑的落后生产方式。
他很快就离开了日本,转道来到台湾实地考察茶业。在此期间,好学的他又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这在当时属于非常罕见的茶叶种植论文。
一年之后,学成归来的张天福来到了福安县,在这里,他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当时只设有一个专科,就是茶科。直到1937年扩建高中部,才增设了农业科,并改称为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
除了办学之外,张天福还在同年创办了福安茶叶改良场。
这些成就,都可算是他茶叶人生中的最初的起始点。
因为掌握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张天福的茶场无论是规模还是现代化程度,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这还不够,为了提升茶场的技术实力,张天福在全国广集人才,当时的一些茶叶界大拿,比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前来茶场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茶场和学校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
比如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04、工艺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深深感到家乡的制茶工艺是非常落后的。
制茶工人们只能依赖于艰辛的体力劳动来制茶。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早已实现了现代化制茶工艺。
于心不忍的张天福,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在1936年从日本买来了专业的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
从此之后,福建制茶业实现了从人工制茶转变到机械制茶的重大突破。
这在全中国也是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1939年时,正是欣欣向荣的茶场却遭遇到了一场巨大的危机: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躲避战乱,张天福安排将学校与茶场分别内迁至连城和崇安(也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市)
抗战胜利后,作为国内茶叶界的顶尖人才,张天福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天福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
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上。
从这时起,他制定了当时全国最早的茶叶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
05、红茶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因为当时茶叶主要都是销往国外的,而外国人更倾向于饮用红茶而不是绿茶。
张天福看准了这个形势,决定来一次大改造,将福建全省的大部分绿茶种植,全部改成了红茶种植。
很快,在他的一步步带动下,福建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走到了时代的前面,亲自设计创造了一些当时闻所未闻的茶叶黑科技:
比如1953年时,张天福亲自改进了由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
从此,种茶再也不是一件单纯靠天吃饭的活动了,有了技术的支持,茶农艰苦的体力劳动也大大改善。
同时,他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
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茶界的泰斗级人物,张天福见证了100年来中国茶叶的兴衰,并且直接参与了复兴中国茶叶的伟大历史进程,被尊称为中国“茶学界泰斗”。
张天福让中国茶叶重新走向辉煌,可他却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茶叶界的小学生”。
06、百样茶 长寿
关于茶,他在前人陆羽《茶经》所写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以及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基础上,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
张天福认为这四个字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和处世哲学。
“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他晚年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
而他的确也是这样自我实践的,他自称:“一天到晚喝茶的人就像我这样。”
作为“万病之药”,张天福每天起床之后都要喝一大杯茶,加上平日从全国各地来的茶友来拜访,他都会沏上一壶清茶迎客。
因此常年下来,张老每天差不多要喝茶百盅,而且品种多样。
这,也许就是他长寿到108岁高龄的秘诀。
如今,张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中国茶界却人才辈出,后起之秀们用同样精湛的茶技引领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07、后人
小编上次提到的云南谭梅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茶人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勐海饼、下关沱、谭梅砖"。
“谭梅在哪里,经典‘普洱茶’的味道就在哪里。” 对于这一评价的解析,还得从谭梅老师的个人经历说起。
1982年,她从安徽农业大学机械制茶专业毕业,安徽农业大学也被誉为茶界的"黄埔军校",近代高等茶学教育创始人陈椽教授,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创始人王泽农教授生前都任教于此。
毕业后,谭老师被分配到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昆明茶厂质检科,专事茶叶技术和检验工作。当时,普洱茶发酵大师吴启英,是昆明茶厂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两人互为师徒。谭梅在吴启英导的指导下,完成了茶界声名赫的“7581”创制。铸造了日后普洱熟茶砖7581的经典稳定品质,爱喝普洱的人都应该知道7581。
1996年,昆明茶厂开始改制,这意味着告别。但对爱茶、惜茶,嗜茶如知己的谭梅老师来说,人生如茶,草木一秋。执着的她带着十多个技术骨干坚持正常生产,直到2003年年底,昆明茶厂消亡。
尽管如此,谭梅仍不甘心的,开始了奔忙。2004年,她和部分技术力量转入临沧沧源佤山茶厂,并担任技术总监。同时,创立了自己新的品牌“佤山映象”系列茶。虽然是新的品牌,但沿用了原昆明茶厂“7581”传统配方,这令许多茶人客喝过后,一见如故。
作为专家型学者,谭梅从没停止过对茶叶的研究,特别是在普洱茶的发酵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她监制发酵出来的普洱茶,已经成为中国熟茶之母,普洱茶行业的熟茶标准。
上个月,汉周严选&谭梅老师推出了7832普洱熟茶,很受大家欢迎,限量10件,还剩下不到1件。
今天继续推出一款谭梅老师的普洱熟茶砖7581:98元/块,这块茶是10年的老茶,陈化非常好,已经冒出茶油了,推荐给大家。
7581冲泡的茶汤,红褐明亮,汤色透如玻璃,香气悠荡,红、醇、润、滑,喉韵深;厚度也好,带绵绸感。
它的味道承载着80年代的记忆,有着最本真的普洱茶原味,更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这是经典普洱茶该有的魅力与风骨。
这款7581茶砖于1975年诞生于国营茶厂-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昆明茶厂,是人工发渥堆发酵熟茶的最早作品之一,80年带初期谭梅及其团队从制模、砖形、口感、拼配比例、发酵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改造,并更新了改良压制机器。最后完成了这款茶砖,7581茶砖砖形工整精致,口感上形成了陈香润滑为主要特点的普洱熟茶经典口感。
⬇️⬇️⬇️ 点下方 阅读原文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