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在阿里、网易和人人干了11年高管,他创业做了一只水杯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6-26 12: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创业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产品或服务去解决一个问题,先找到一群非常有需求的小众,把他们服务好,就像一把尖刀刺进去,如果刺不出血,你就别想把它捅大。”

采访/潘鑫磊 姚音


46岁的江志强看上去还像个小伙子,两年前决定创业前,他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快20年,先后任职网易营销副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和人人公司首席营销官,参与过人人纽交所上市。


履历如此资深,照理应该躺在高管的舒适区“指点江山”,但江志强选择在自己44岁时,一个可能是今天两个年轻创业者年龄之和的年纪,重新出发。


他和团队做了一只水杯为载体的创新产品,一只用游戏化的互动方式提醒儿童喝水的互动水杯Gululu,从北美市场切入,今年转战国内,单只售价860元,目前出货近2万只。4月份刚刚拿到前阿里巴巴CEO陆兆禧数百万美元的投资。



瞄准的领域当然足够有想象力,又是物联网又是大健康,但江志强和他的团队一上来就选择Hard模式:硬件本就坑不少,还要在上面做持续的软件迭代,而且水杯屏幕上的卡通IP交互内容全部自己开发;照现在的定价,和大众之间的鸿沟是一定要跨过去的;国内团队却先选择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


带着种种问题,我们和“老兵”江志强聊了聊创业这两年的惊喜与挑战。

精益、精益、再精益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 :Gululu参加今年的“618”了吗?


江志强 :这要讲讲品牌了,“618”是什么?都是深折扣,我们作为新品,一上市马上就做促销是很伤品牌的,所以我都刻意避开了。京东不一定会那么快上,现在只在天猫跟自己的有赞商店,不过我们现在正在快速地铺线下渠道。


CBR :是因为阿里背景而放弃京东吗?


江志强 :京东的模式跟亚马逊一样比较接近都是自营模式,如果你把货卖给别人、它要打折促销,你是拦不住的。


我想先把一个平台运营好,这是节奏问题,突然让创业团队一下做太多事情,他们会折腾不过来,而且每个平台的属性都不一样,不要说我是阿里系,现在实操层面我都在重新学习,因为平台也在变,天猫我还只是吃透了一点点,其他母婴类与跨境电商平台也在准备中。


CBR :为什么会选择从一只水杯做起?


江志强 :一开始我们就把方向定在了物联网与儿童大健康,但物联网牵涉到硬件和制造,试错成本极高,我们算沉下心来了,借鉴了IDEO的设计思维,并结合我自己在互联网多年的运营经验,做了将近四个月的探索性调研,接着做了几十户入户家访,总结出了11个产品机会,这部分借鉴了很多精益创业的思路,当时的调研洞察写了几十块白板,一些宣称做用户研究很深入的互联网企业,过来看我们的白板时都吓到了。


这11个产品机会横跨了安全、习惯养成、社交与陪伴、快乐学习,后来我们放弃了安全,因为那时候看到大公司已经在做这一块。我们团队算资源比较多的,但作为创业公司一开始就跟大公司去拼,这是很不明智的。


我在人人那五年的教训就是明证,当时我们上市了势头很好,融了快十亿美金,在那会儿算不少钱了,不过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社交网站都避不开微信的“网络效应”,就像黑洞一样,用户的活跃度就大大受影响了。


很多时候你跟大公司狭路相逢,它们没要故意踩你,可能就是一不小把你踩过去,所以我自己创业选择的领域一定也会刻意避开大公司。


CBR :互动水杯还没被大公司盯上?


江志强 :对,目前还没有看到,这对一般创业公司来说门槛比较高,而且比较小众,大公司应该不会一下冲进来。选择水杯主要还基于这几个考虑:第一,儿童不喝水或者忘喝水真的是很多家长的痛点;第二,喝水是件频次很高的事,我干互联网这么多年,产品使用频次太重要了;第三,喝水有足够多的场景。


CBR :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在北美上,国内市场不是要大得多?


江志强 :这其实是我们早期用户里大量的高端家长给我们的建议。虽然中国大陆市场的中产阶级已经崛起,但消费升级还在市场导入期,我们决定先在欧美这些对儿童健康需求更明确的市场进行测试,2015年底先主打北美,结果在Kickstarter和亚马逊上的反响非常好,后来我们自己也越来越看重美国市场的战略地位。精益创业的精神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去讲产品故事。


CBR :现在回归国内市场,出货量就变得很关键,这里必然涉及到高科技产品和大众人群之间的鸿沟跨越,你们的对策是?


科技产品打入大众市场的关键一步


江志强 :我觉得我们正在跨越这个鸿沟,今年拍脑袋的目标出货量是10万只。但跨越鸿沟这件事我是这么看的,如果要求量,我马上可以打折,一下可以出去很多,但在跨越这个鸿沟的同时,还要控制好价格体系,因为一旦打折,就是全球同步。


我觉得这个时代不一样了,互联网时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留下痕迹,比方说你某个商店的SKU没有了,但是价格就写在那儿,它就永远留在那儿。另外,现在跨境交易已经全球化,只要你一个小市场的价格没控制好,其他市场的价格可能就会被破坏。


所以一方面我希望跨越鸿沟,一方面我要稳定价格体系,因为产品总是有周期,可以一代接着一代更新,但品牌的建立是最难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平台的诱惑


CBR :现在很多创业者热衷于一上来就做平台,可像你这样自带资源却没从平台开始,宁可从一个具体的产品从0开始,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细碎的工作,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江志强 :我对平台的理解是,所有今天做成了的平台都是后话,一开始就做平台不是说不会成功,但是对创业者的要求真的特别高。我不认为我一开始创业就有做平台的能力,因为我待过大公司,我知道做平台有多难。


当初马化腾做QQ,你说他一开始就抱着平台的想法吗?那个年代没有平台思维,平台都是往回看才有的——我的用户量那么大了、我看到网络效应了、我看到买家卖家之间转起来了……有些平台很容易做,很有可能就代表你没有太高门槛,就是在拼买用户、地推、拼资本的速度,像团购、O2O,现在还留下什么了?


CBR :选择正确而非单纯简单或困难的事情去做。


江志强 :但你要问我内心想不想做平台?我当然想。不过我现在只是一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公司,同时在建立一个有调性的品牌,你的产品或是服务做的足够好,以后一定有很多办法可以从产品公司变成平台公司,但是你需要先把一两件事情做的足够专精。


比方说,我们现在在跟各种合作伙伴进行基于Gululu互动水杯屏幕上的内容合作,全球几个电信运营商、大型IP公司等等主动找上来,各自对Gululu作为载体所考虑角度都不太一样,这就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


CBR :今年最关注的是哪件事,卖更多的杯子、提高儿童的使用粘性还是增加屏幕里的内容?


江志强 :还是要出更多货,要出到消费者手上。我要分享一个创业思路,这也是以前马云经常跟阿里巴巴高管说的, 创业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产品或服务去解决一个问题,先找到一群非常有需求的小众,把他们服务好,就像一把尖刀刺进去,如果刺不出血,你就别想把它捅大


现在看到一小群有需求的家长使用了我们的产品,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我们觉得这点好像做到了,但一定还要把这点做得更好,不断地捅捅捅,然后它才会慢慢变大,之后的可能性就会自己长出来。



从高管到创业者

CBR :作为行业“老兵”,之前也做过天使投资,算是为创业做足了准备,但真正跳出来以后,跟之前在大公司相比,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江志强 :我的CTO联合创始人蒋镒珍是第三次创业,虽然我和他有很好的搭配,因为我和他认识十几年,但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创业,我其实是夹着尾巴的,创业对我而言是一个必要的由奢入俭的过程。


因为一直做高管,现在回头来看, 大公司思维与包袱是不利于创新的 。大公司给你很多很好的经验。但现在还用不上,因为我们还不到那个阶段,创业之前做过的天使投资,让我对于从0到1这个过程充满了敬畏。


CBR :之前就对这个过程充满敬畏了?


江志强 :是的,但是到要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改变时,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比方说我以前做高管,两个秘书一个特助,北京一个司机,上海一个司机,现在创业,甚至会帮帮团队订机票酒店与安排会议,因为我手脚很快。


像这种转变不容易,大公司做事情比较大手大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要考虑的太多、瞻前顾后的,因为我创业是自己拿真金白银出来,这块很快就调整过来。


CBR :大公司给你的经验体现在创业哪些方面的帮助?


江志强 :也非常多,首先是我在行业积累的口碑、人脉和资源, 创业就是不断求生存的过程,如果有额外的人脉和资源,活下来的机率更大 。比方我很多的老部下、老同事散在各个互联网公司,我自己对产品与营销又琢磨很多。我在不同行业营销的高管朋友也很多,能够蹭的资源就很多,自然而然可以省很多钱。


其次,这么多年培养的互联网思维还是很管用,并不是说会补贴,而是在产品运营、营销和互动上积累的经验。


虽然大公司步伐要慢一些,但因为考虑的点足够多,我就知道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管理是优势,而 创业公司通常疏于管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大公司,你就不知道团队乱在哪儿,而我知道现在乱在哪里,同时我知道我会允许这些混乱存在多久 。我们同事吃完中饭就会打打乒乓球或睡午觉,换以前我可能会很受不了,现在就不会,因为我知道平常大家工作很辛苦,周末也会自动来加班,这种小地方我就不会去扣它。


经历过大公司,再把自己沉到创业公司的状态,你就会考虑不同状态需要用到的不同经验和能力。过去我擅长的是从1到5、1到10,现在我们在从0到1,等到从1跨越之后,就是我的拿手好戏,这可能就是我们老家伙创业的优势。尤其是做硬件,我真心觉得一个短板都不能有。精益创业要求快速迭代,软件可以快,但是硬件真的快不起来。大公司的经历也会给融资带来一些便利。


CBR :但你们一开始是自己投的钱,为什么不选择拿投资人的钱?


江志强 :那年我们心气有点高,想着不拿别人的钱,回头看我觉得有利有弊。一开始没有拿太多别人的钱,导致后来资本市场不好的时候,我们融钱感觉难度变高了。但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如果公司没有经历很辛苦的那个阶段,就没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你看那些拿钱很容易的公司现在还存在吗?很多都不见了。


CBR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出来创业晚了?


江志强 :不晚,年轻有年轻的好处,老家伙有老家伙的优势,老实讲我是一个个性相对保守谨慎的人,其实创业是我一个有机探索出来的结果。2014年我经历了一年的中年困惑期,我知道我不想重复自己的高管生涯,但是要做什么我也没想好。身边很多朋友和老部下都在创业,于是我也开始混创业圈,自然而然就做天使投资。


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有新资本找我做创始合伙人,但我发现我并不适合做投资,因为看到好的项目我自己就想冲进去,真的会很着急,带他们去见人、参与他们的产品会议,后来我就说不对不对,这不是在做投资,而是在做运营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在大公司这么多年,可能还是想做点事情的,那就卷起袖子去做了。


CBR :这个圈子好像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吃着西餐、打着领带的人;一种就是喜欢做事情的人,他就沉浸在做事情这个过程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


江志强 :我们这种人比较苦,注定是劳碌命(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他在爱情下寻找自我
8 年前
智联招聘  ·  错把平台当本事?平台恰恰是本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