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诺基亚手机的复出和Spotify今年下半年将IPO的消息再度引起人们对北欧公司的关注。中国资本正在越來越青睐北欧市场。
北欧的创新传统由来已久,从18世纪发明的温度计到2003年问世的网络语音聊天工具Skype,从活动扳手到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北欧长期以来都是孕育创新的地方。
瑞典的骄傲
根据彭博社最新公布的2017年全球经济体创新指数,全球最创新的50个国家中的前15位由北方国家主导。其中东北亚国家韩国稳居榜首,北欧的瑞典跃升至第二,德国位居第三,瑞士排名第四,同为北欧的芬兰和丹麦分列第五和第八。日本、美国和以色列排在第七、第九和第十位。中国排名第21位。
彭博的全球创新指数是综合研发强度、制造附加值、生产力、高新行业密集程度、创新效率、人才集中度以及专利活跃度等各个维度加权得出的。以排名第二的瑞典为例,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制造附加值指标的上升;而排名第五的芬兰则是因为高科技公司的数量上升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瑞典的创新能力提升也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事实上,瑞典新政府对企业并不是非常友好,而且课以相当重的劳动税,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影响投资。但是瑞典人崇尚自由创新的精神,这让他们发挥了个体的创新优势。斯德哥尔摩的私人基金工业经济研究所(RIIE)所长Magnus Henrekso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创新是瑞典民族的精髓,每个瑞典人都在通过自身努力营造这种创新的氛围,这和其他欧洲国家强调集体主义的理念有所不同,也是推动瑞典创新的根本因素。”
Henrekson还表示:“瑞典人非常个人主义,人们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想法,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财富,只是因为好奇心。他们能够得到创新的激励措施,税收体系也鼓励创新。”
传统上来讲瑞典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国家的工业主要由跨国公司主导,但是近期政府的政策倾向有了变化。瑞典在中国的创业者Rasmus Rasmusso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瑞典,政府花很大财力资助小型的创业公司。如果你是创业公司,就能享受税收等方面的大幅优惠。”
瑞典尤其重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大企业更是如此。比如瑞典制造企业沃尔沃就在研发方面花大力气。以沃尔沃旗下沃尔沃建筑为例,就在全球发起CCC项目(建筑、气候和挑战),资助研究机构在建筑产业链的创新。沃尔沃公关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沃尔沃非常重视研发创新,并且在流程和运营上不断改善,提升创新效率。”去年,瑞典总部还推出自动驾驶概念原机型以及智能设备。
瑞典在研发实力分项上的排名位居第五,事实上强劲的研发实力也帮助瑞典度过了过去几年欧洲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低迷期。另一方面,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瑞典克朗走低,这也帮助瑞典出口在过去一年表现良好,虽然汇率方面的优势无法长期持续。
根据瑞典最大经济类媒体之一《每日工业》去年8月的报道,西门子总裁Joe Kaes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门子将在瑞典大力投资,可望对初创公司以及创新企业投入几十亿瑞典克朗。西门子公司已经成立独立业务门“Next47”,致力于投资初创企业,及培育有创新想法的企业以加速新技术的发展。
Joe Kaeser表示:“瑞典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因此瑞典也将成为西门子最先考虑投资的市场之一。人工智能、自动机器人以及航空电气化行业将是西门子新部门Next47的投资热门行业。在未来的五年中,Next47将在全球投资约100亿瑞典克朗(约合78亿元人民币),瑞典将成为投资优先考虑地区,不仅是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也包括瑞典全国。”
瑞典隆德大学创新中心教授Asa Lindholm Dahlastrand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瑞典的工资水平很高,贫富差距很小,这样的社会构成有利于全民创新的氛围。”瑞典只有区区970万人口,人均月薪3000欧元左右。瑞典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经济体量来看,都是北欧国家中最大的。
一般来说,工资水平越高,人民的创造力也越容易被激发。北欧国家正在积极进行社会收入体系改革,试行基本收入制度。以芬兰为例,从今年起,芬兰将向每位公民发放560欧元月工资的“全民基本收入”,并有望在未来提高到每月800欧元的额度。这项计划的目标是用可持续的方式简化复杂的福利制度,取消失业金、补助金,取消国外的最低工资。虽然这项“全民基本收入”引发广泛争论,但芬兰希望成为实践这一构想的首个欧洲国家。
创新文化的土壤
北欧不仅有“童话王国”和“圣诞老人”。这片土地上也孕育出了杰出的科学家——比如著名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直到现在,每年的诺贝尔奖仍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进行评审和颁奖。
不仅如此,斯德哥尔摩所拥有的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的数量按人均来算仅次于硅谷,位居全球第二。作为鼓励创新的举措,斯德哥尔摩政府每年都会举办一个评审会,从上千个项目中筛选出六类创新尖端项目,其中包括科技、清洁技术、创意产业、日常用品、旅游和生命科学。前6名优胜者将能获得总共63万瑞典克朗(约5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不过由于瑞典甚至整个北欧的市场规模都较小,因此创业企业往往选择在本地孵化成功后,进入更大的市场,比如中国。空气净化器Bluair是一个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众所周知,北欧的空气非常洁净,因此空气净化器在当地并没有多大的市场。不过瑞典凭借先进的制造经验、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超前的理念创立了Bluair的品牌,并成功预测到它在中国的需求,把市场拓展到中国。
事实上,很多公司都借鉴了Bluair的商业模式,相信公司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瑞典人Rasmusson几年前在中国创立了一家叫Varm的公司,做智能烤箱。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Varm在瑞典语里面就是Warm,温暖的意思。我希望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让人们吃到热气腾腾的食物。”
Rasmusson告诉记者,他想把瑞典的创新理念带到中国。尽管Varm目前还没有量产产品出现,但是Rasmusson表示已经和深圳一家工厂谈好,将进行首批小批量测试产品的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烤箱虽然是拥有瑞典品牌,但它将会是中国制造的。
不过Rasmusson并不介意产品在中国制造,因为他相信,真正能够代表这款烤箱的技术含量的并不在于烤箱本身,而是在于它的软件系统,这套系统是在Rasmusson的主导下,和合作伙伴一起开发的,代表了真正的“未来技术”。
Rasmusson说:“这种‘未来技术’是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我们的设想是以后人们想吃什么,就只要告诉烤箱,它会自动选择合适的模式和温度等进行烹饪。我们会用最科学的烹饪手法,让用户吃到食材本该有的营养和味道。”
具体而言,烹饪食物只是烤箱的功能之一,Rasmusson看重的是这个智能烤箱所收集的用户数据。“最赚钱的永远都不是卖产品本身,我们会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我们有自己的食品供应链。”Rasmusson介绍道,“因为有了用户烹饪食物的数据,我们会为他们推荐食品,并根据他们所摄入的食物成分给他们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
他还告诉记者,在瑞典物联网同样受到极大的关注,很多初创企业都在智能家居方面动脑筋。在Rasmusson看来,智能家居的未来是属于初创公司的。他说:“初创公司规模小,成本相对容易控制。因为智能家居说到底是要方便实用,很多大公司因为成本考量或者坐以待毙,或者花大代价生产出完全不适用于现状的超前产品用于展示。这些都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以人为本”一直都贯穿于北欧企业的文化中,无论是已经转型的芬兰公司诺基亚,还是启蒙瑞典人家居设计的宜家。上世纪50年代时候的瑞典人还不知道应该如何设计他们的房子,直到宜家出现,把室内设计印在了宣传册上,人们才知道“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普华永道中国TMT合伙人李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文化特质在创新领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芬兰人最早发明了桑拿浴并乐此不疲,在热气腾腾的桑拿房里,阶层之间的隔膜悄然消融。这种桑拿效应早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企业文化,每个人的好点子都一样受到尊重,无论是CEO还是实习生,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培植出鼓励创新的土壤。”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像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手游公司Supercell这样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在瑞典和芬兰崛起的原因。北欧国家地方小、人口少,“精兵作战”一贯被创业企业奉为“黄金准则”。Supercell创始人、CEO Ilkka Paananen在去年11月芬兰的Slush大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会把公司的规模尽可能控制在小范围,即使融资后也不想扩张。”他认为只有用尽少的人,才能激发创意。去年Supercell总共只招了6个人,其中80%以上都来自国外。Supercell最成功的游戏Clash Royal的团队只有14个人,是公司最大的团队;最小的团队只有2人。
Spotify创始人、CEO DanielEk在二十出头时就创立了这家如今欧洲估值最高的科技公司。Ek也在Slush的主题分享时表示:“公司仍然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继续进行全球推广,今年有望进入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市场。”Spotify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上百亿的估值,拥有超过5000万的用户,其中1250万用户都是付费用户。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