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读了一套好书,收获良多,和你们分享一下!
就是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诗说唐朝三百年》
!
读这套书,也是源于前段时间,带着女儿背古诗时遇到的一个小插曲。
有一天,她们中文课老师教了一首诗,叫做
《登幽州台歌》
。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词很简单,也很好背诵,但是老师却问了孩子两个问题:
-
诗中“幽州台”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
结合诗句“独怆然而涕下”,分析诗人流泪的原因。
女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爸爸,幽州台是什么地方?这个诗人又为什么要哭啊?”
呃,老师的这个问题可把我问住了。
这首诗我从小就学过,我记得诗的作者叫做陈子昂,是唐朝一位诗人。当时只知道这首诗很凄美,诗人似乎满怀悲壮。可是为什么会这样?诗人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却并不知晓。
因此当女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一时语塞,没有答得出来。
我也没想到,现在对孩子古诗词的考核,竟然如此之细致!
后来我就读了这套《诗说唐朝三百年》。
这本书虽然上架时间不长,但是在豆瓣的口碑特别好,已经获得
9.6分
的极高的评价。
更关键的是,这套书获得了很多
国学大师们的集体推荐
。
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理群老先生
,以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葛剑雄老先生
,这两位是历史和文学界的泰斗,而这两位大师竟然联袂推荐了这套书。
下面两位老先生特地为这套书写了推荐语:
这套书里诗中有史,史中有诗,以唐诗为媒介,把唐朝300年历史给孩子讲得清清楚楚,让孩子在通晓历史的同时,又能欣赏到传颂千年的古诗。
里面有一个章节,就讲到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也讲到了这首诗的作者陈子昂。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书里还给陈子昂起了一个称号,叫做“千古孤独陈子昂”。
为了回答女儿的那个问题,我把这个章节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
书里描绘了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的那段历史,讲述了陈子昂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梦想,又讲了他报国无门,一生得不到重用,最后郁郁寡欢而死的故事。
读完整个故事后,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地方,而“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我把这个故事给女儿讲了一遍,她很开心,说爸爸讲的比老师讲的还生动和详细,这下她可以在同学面前好好得瑟一下~
得到女儿的认可,我有点小傲娇,但我更是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文学大师推荐这套书的原因。
就如复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史专家骆玉明老先生说的那样:“展卷遥想,英雄勒马而歌,才士举杯起舞。诵其诗,识其人,共说兴亡生死,岂不快哉!”
这套《诗说唐朝三百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内做文史类书籍最权威的机构了。
这套书用
115个故事
完整呈现唐朝的肇兴、鼎盛、动荡与衰没全过程的同时,又有机地嵌入了120位诗人的
300首唐诗
,让孩子在读诗时,因为有史的加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读史时因为有诗的穿插,更觉得历史生动鲜活,所谓以诗观史,以史证诗。
也就是说,它有两个特点:
从而做到诗中有史,史中有诗,诗史交融,互为镜照,让孩子在通晓唐朝历史的同时,又能真正欣赏到传诵千年的古诗,一举两得。
书里讲述了李世民领导的贞观之治,大唐空前繁荣,万邦来朝。
115个故事环环相扣,因果相承,让孩子完完整整地了解唐朝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的那段历史。
讲唐朝历史只是一部分,我觉得它还有一个很大的意义在于:
利用唐朝历史把孩子中小学必学的那些古诗串联起来,引导孩子去理解诗句背后的含义。
对我家娃来说,她们学习古诗遇到最大的难题有两个。
一个是背诵
因为孩子背诗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因此要么背错字,要么背得慢,要么就是忘得快。
另一个是答题
语文试卷对古诗的考核已经不是简单地默写了,而是会考孩子的阅读理解,理解诗人的意图,理解社会的背景。因此很多孩子虽然诗会背,但是考试答题却会出错。
这两点就是源于孩子对诗词的理解不够,只会死记硬背,却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思想。
因此这套书就能给孩子很大的帮助。
它不仅仅是给孩子讲唐朝历史,更是借助历史脉络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唐诗,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掌握诗句的含义。
那我们该如何借助这套书学古诗呢?
记得去年北京中考语文有一道古诗词阅读题,考的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
这篇古诗词很有代表性,它有两个问题,分别考察了古诗词的两个不同的角度。
这种题目完全不是孩子多背几遍诗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延伸阅读才行。
这套《诗说唐朝三百年》第五册《安史危局》中有两篇文章,分别是《肃宗出了个昏招》和《杜甫仗义救房琯》。
这两篇文章讲述了唐肃宗执政年间,一心为国的杜甫因为直言敢谏,惹恼了唐肃宗,被贬到华州当了个司功参军。
心灰意冷的杜甫便辞去官职,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几经辗转,他带着妻儿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果不了解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就很难体会他这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正是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这说明我们的诗歌教育不再仅仅偏重于审美层面,一味地探究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而是开始重视诗人的生平、创作心境及历史背景等。因为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而这套书在讲史的同时,会给孩子们讲解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背后的故事。
1️⃣ 比如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的背景是关于唐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它让当官不再是士大夫的特权,而是老百姓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天下的读书人从此有了希望。
因此孟郊才开心地写下了这首诗,他觉得未来有盼头。
2️⃣ 比如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的背景是关于唐朝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都在中原,可是到了唐朝,随着大运河的建造,扬州所代表的江南地区逐渐成为首屈一指的繁华之地。
因此杜牧长年待在扬州,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3️⃣ 又比如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唐玄宗为了哄美女开心,不远万里都要送荔枝给杨贵妃吃。
因此杜牧写了这首诗,暗讽皇帝的爱美人而忽略了百姓的疾苦。
你看,当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再去读诗,这样就能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理解诗句内在的含义。这样无论是背诵还是答题,都会很easy了!
另外,这套书除了对诗词理解的帮助外,它对孩子的历史观、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裨益。
纵观这些年各地中高考历史试卷,会发现除了考察重大历史事件,还考察政治经济制度、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商业贸易、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社会生活等等。
比如说2023浙江高考历史卷,有两道题涉及唐朝的历史,选择题考的是唐朝的社会阶层特点。
而论述题则考察学生对唐朝的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的了解。
这种对唐朝社会各方面考察的背后,其实是要求学生对唐朝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
《诗说唐朝三百年》在政治、军事之外,就涉及经济、文化、司法、制度变迁、城市管理、水利建设、民风民俗以及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等内容。
比如制度方面
,它会给孩子讲述唐朝的官场设置,如何进行权力平衡,如何进行中央集权。
比如兵制方面
,它会给孩子讲述唐朝施行的府兵制,从而后续引发的安史之乱。
比如社会阶层
,它会给孩子讲唐代的阶级分层,世家大族与平民百姓之间深深的鸿沟。
比如风俗习惯
,它会给孩子讲唐代的风俗,很多都流传至今。
如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立体而多维的历史图景,帮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将来考起试来,就能轻松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