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台媒:王大陆还能回大陆吗? ·  昨天  
参考消息  ·  马斯克:“泽连斯基害死美国记者”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做性工作者容易,向家人坦白太难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1-02 14:41

正文



“我只希望教会你在权衡时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且在作出决定前明确自己的目的。”




17岁那年,我开始靠和男人在宾馆房间里睡觉换钱 —— 很多很多钱。这相当容易,我需要的无非是自己的意愿、一辆车以及互联网。从我在一个性工作者论坛上发出第一条广告到我接到第一单生意,这中间大概只隔了48小时。那个男人已经五十多岁了,都够当我的校长或是老师了。第一次的 “约会” 经历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高二、高三时我经常接生意。而到了大一感恩节假期,我终于结束了 “约会”。

这条路是我主动选择的。我是个好学生,高中时我当选了辩论队主席,爸妈给我的零花钱很宽裕,我也没有费钱的药瘾,大四(距我的第一单约会5年后)之前我甚至都不飞叶子。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我有幸得到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 运动、舞蹈、剧场、夏令营……我滑遍了欧洲的雪山。我在各方面做得都不错,我骄傲自大,好奇心强,头脑灵活。比起学校里的男孩子,我更愿意去睡那些对性领悟更深的成年男子 —— 还有钱可赚,这个主意着实让我兴奋。

十年后,我决定说出我的故事。在酒吧里、飞机上、约会中,我逢人就喋喋不休。我 写文章 做节目 ,一次又一次地讲述。没有什么坏事发生,我臆想中的愤怒暴徒在现实中也始终没有出现。

父母是我唯一没有向其坦白的人。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 我深知母亲肯定会撅着脾气执意误解我的选择,但最终结果一定会是安然无恙地和解;可要是父亲偶然得知了这件事,他会气死的。结果呢,他们还是发现了,因为万能的互联网。

父亲是一名 “绿色贝雷帽”(Green Beret,美军特种部队代称),他曾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服役,两次前往越南,还参加过中东的 “沙漠盾牌/沙漠风暴”(Desert Shield / Desert Storm)军事行动;他目睹过许许多多的战斗;他虽然自称是 “独立派”,却对福克斯新闻(Fox News)播报的大多数内容深信不疑 —— 总之他是个很难归类的人。

他很有原则,不论现实情况有多麻烦,他总是希望做正确的事情,对非议不管不顾。我也是这样,我们在这方面有着相似的价值观 —— 虽然造就我们价值观的生活经历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们都曾因不愿妥协心中认定的 “正直” 原则而放弃了不少机会。

如果路上没有什么车的话,我俩都会闯红灯,因为 “不能沦落到让一个灯泡来教我怎样做人”。从我多年来和老师、校长、行政人员的斗争史中,他能看出我是多么固执地反抗着现实的阻力、争取让事情以 “应当如此” 的方式发生。父亲并非一味认同我,但他一直都站在我这边。后来,即使我们相互将政治化的侮辱加诸对方,他总是能从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成分仿佛在说:“去你的,给我看好!”

我很怕告诉他我卖淫的经历,因为他是个伟大的父亲。我不希望他将这段经历与他作为父亲是否尽职联系起来。我不希望这个放纵、自私的秘密给他带去负担,我怕 “你女儿当过鸡” 所引发的各种画面,真的可能将这个在战火中顽强生存下来的老兵击垮。

我来到家门口。我有钥匙,但还是按了门铃。父亲开了门。

“你是想和我谈谈吧。” 他说。

他就是这样直截了当,努力克制着不让心中翻滚万千的情绪爆发。他问我想不想一起喝一杯。当时是下午2点,我们父女俩就坐下喝了一杯。我当时深以为要父亲接受我做过妓女这件事,还不如要他接受我杀过人来得容易。我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 我父亲因为一场我至今没有完全弄清状况的争执,20年来没有与他的母亲和姐妹说过一句话 —— 而现在那种情形完全可能再次上演。

我们谈了几个小时,然而话题一直没有直接触及我卖淫这件事。酒过三巡,微醺的父亲变成了那个在派对上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人。他拉着我讲述了他与那群 “可恶的花栗鼠” 如火如荼的 “战争”。我们对奇怪的亲戚表示了怜悯,还拿我俩以前关于政治的争吵互相开玩笑。但是在他的絮絮叨叨之中,我听到了一些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他为我感到骄傲,并且无论发生什么,家里的大门将永远为我敞开。

我能感受到他没有怒气。他只是为我感到担心,就像以前那样。“我很抱歉,你和我一模一样 —— 对我们这样倔脾气的人来说,生活注定不易。”

我父亲曾三次踏上战场。他亲手杀过人;而我呢,亲手拿过同陌生人睡过觉换来的钱。我们都见证、都经历过不寻常的事情。虽然双方都不很想了解细枝末节,但是对于个中滋味,我们心照不宣。

很快,感恩节到来了,我们全家欢度。然后节日过去了。自始至终我一直小心翼翼 —— 幸好,没有人向我提问,生活仍在继续,十年前的选择被时间渐渐冲淡。毕竟,大家还有工作需要操心、婚礼需要筹划、狩猎旅行等待讨论,还有某些亲戚等着我们去取笑呢。我长长吁了一口气。

在最近的一封来信中,父亲写道,“有些事,我希望你之前没有去做;有些事,我为你感到无比骄傲。人生难道不是本应如此吗?真的,人生一直如此。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就成了自我的主宰。他们应该自己做出决定,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收获奖励也咽下恶果。我永远不会试图告诉你应当怎样做人,我无权干涉;我只希望教会你在权衡时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且在作出决定前明确自己的目的。”

爸爸,你做到了。


作者:凯特琳·贝利(Kaytlin Bailey)

插图:马特·罗塔(Matt Rota)

翻译:李诗意




VICE 开启岁末“狂欢”模式,

德国实验音乐先驱中国巡演

现已开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