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今年68岁,身材瘦小,
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史,
一直坚持规律用药,饮食上一日三餐以粗粮、青菜为主,荤菜几乎不吃,
血糖控制得倒是不错,然而她身体却是每况愈下,
体重比病前降了20多斤,浑身没有力气,走路颤颤巍巍,现在连生活自理都有困难。
之前陈阿姨也做过不少检查,血压不高,心脏也没什么大问题。这次到MMC门诊,
被诊断为“肌少症”。
“肌少症(Sarcopenia),或许很多人都比较陌生,通俗讲就是肌肉减少症。它主要
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尤其老年糖友中更为常见,
因为肌肉(尤其是骨骼肌)对维持我们的血糖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肌少症”会加重糖代谢紊乱,使患者病情更雪上加霜。
如果你身边有老人感觉
全身软弱无力、四肢干瘪纤细、步态缓慢、行走困难、站立不稳,容易跌倒,
要注意了,那可能就是患上了肌少症。这种病症不仅会让老人的生活品质大大降低,还会
增加他们跌倒、骨折的风险,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老年人肌少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中年过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力量逐渐减少。
进入老年期以后,肌肉衰减进一步加速。
倘若年轻时缺乏锻炼,肌肉量储备不足,年老后肌肉衰老的速度会更快。
蛋白质是合成肌肉组织的“原材料”,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量减少。
许多老年人
本身进食量少、消化吸收功能差,
如果因为惧怕“三高”而忌口,鸡蛋、肉类、海鲜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吃的太少,很容易造成蛋白质、维生素D、钙剂等多种营养素缺乏,引起肌少症、骨质疏松等病症。
运动可以帮助
维持肌肉质量和力量,减缓增龄所致的骨骼肌衰减。
老年人体力劳动和户外运动均明显减少,而久坐及卧床的几率相应增加,无疑会
加速肌肉量的衰减及功能减退。
用皮尺测量小腿最粗部位的周径,
如果男性<34cm,女性<33cm,提示肌肉质量减少。
另外,可以尝试
用双手食指和拇指围成圈
,套在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小腿周长和这个圈差不多或者更小,那也可能说明有肌少症的风险。
使用电子握力计,测量优势手握力,测量三次取最高值,
男性小于28kg,女性小于18kg,
提示肌肉力量减弱。
如果没有弹簧握力器,可以尝试用尽全力握住一个固定的物体,感受握力的强弱。
测量最大能力
行走6米所用的平均速度,
如果步速小于1米/秒,就存在步速下降,提示肌肉功能下降。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评估,
被检者符合条件越多,则发生肌少症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筛查结果显示有肌少症的风险,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和评估。
民间有“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说法,但对于老年人,过度消瘦意味着“肌少症”的风险的增高。
糖友需要控制饮食,但如果节食过度,将会造成营养不良和肌肉分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