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四,都会有一种过节的期待和喜悦。不仅可以在夜读中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还可以聆听许多的故事。
夜读第75期的主题关于成长。阅读的是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的作品
《为什么长大》
。这是一本小书,薄薄的一本,很容易读完。
为什么要成长?书中的作者简短回答:
“因为它比你想的要难,难太多以至于你想抗拒。”
读一本书需要被动状态和向作者的构思完全开放的意愿,只有这样你才能用自己的想象力与理性和作者一同思考。
在夜读的过程中,书友们联系自我的成长经历,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
哪些瞬间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
夜读第75期现场
文:周公子
图: 张青
第75期夜读,读书君带大家走进了苏珊.奈曼的《为什么长大》。苏珊.奈曼是爱因斯坦论坛的负责人,2014年斯宾洛莎奖获得者。
她所著的《为什么长大》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它以康德思想为主线,回答了人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要走向成熟。
《为什么长大》
在《豆瓣》上,有人为读这本书太晚痛惜:
“为什么我没有在高中读到这本书,如此理性的调研,(读着每)隔三页就有落泪的冲动”;
也有人说,这是我读了不下十遍的书。
在夜读现场,读书君坦言:这本书的前两章讲述康德、卢梭这两位先哲的思想,追问理性和经验如何影响我们的长大和成熟,逻辑非常缜密,值得重点阅读,但后面的内容略有松垮,可选择性阅读。
接着,读书君先让大家介绍了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然后给大家看了一部微电影——
《镜子》
,这部电影用极短的几个在镜子前的镜头,展示了男主角的一生。书友楚茹分享说,男主角童年的掉牙让她看到了对成长的渴望;年轻时打开收音机的喜悦眼神,她感受到了世界的满怀期待;他离婚后饮酒是放纵;面对衰老的眼神,让人感受到绝望。
书友Tony说,看了之后觉得很可怕,《镜子》里的这个人,竟然在同一个地方过了一辈子,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
接着,读书君又问大家,有哪些瞬间你觉得自己长大了?
书友楚茹
分享说,小时候父母离开了家,她就是家中长女,要照顾弟弟妹妹。父母就会定期给她一笔“巨款”,她看见什么喜欢的就买,随后被家里的长辈指责不懂事:父母挣钱那么不容易,你怎么能乱花呢?
但她心里也很憋屈:我本来只是姐姐,现在却要给弟弟妹妹充当父母,爸妈给了我钱,但却没教我怎么用,现在我用了却总是被指指点点。初中后,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楚茹一路磕磕碰碰地长大,学会了去书本中寻找成长的答案。大学毕业后,她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但因为父母被调到了东莞工作,她选择了离东莞很近的深圳工作。最后,楚茹动情地说:从此,我们一家人再也不分离了。
书友二宝说,他有三个印象深刻的成长瞬间。
书友二宝分享
一年级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他看着父母的车灯越来越远,泪眼朦胧。之后看到别人的父母也是一样泪眼朦胧,就觉得自己经历的分离也许没什么吧。
在学校里,二宝因为没写完作业,被老师罚抄数学书两遍,他熬夜在卫生间打着手灯一直抄书,抄完那天刚好看到新闻上的512地震,在那么大的灾难面前,二宝觉得,自己熬夜罚抄也并不算啥。
成年后,与女友异地恋四年,每次分离他都在车上,看着背后女友的身影越来越小,让他很难过。现在终于结束了异地恋,从分离走到了圆满。
二宝分享完后,大家用掌声表示了对他的祝福。
夜读交流现场
书友陈佳
说,她从小成长得很顺利,在和初恋分手前,她一直被保护得很好,也觉得世界就是美好的。分手却让她长大了,找到了自己目标和价值观。
书友Robin的答案有些与众不同,他说,我是为了追求快乐和自由成长的。
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三毛,一直很羡慕她边旅行边工作的生活状态,所以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爱出去旅行,进入国企工作后却选择了创业。
比起被动成长,我更愿意选择主动成长。有时候主动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会感觉被闪电击中了,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觉得很惊喜。
听了Robin的分享,公子想到一句话: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在成长这个避无可避的大问题前面,不如选择主动成长去邂逅未知的自己。
还有书友用山本耀司的一句话总结说,自己这个东西,是逃不过的,撞上一些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读书君丽香说,被动成长难免要经历反弹,但主动成长却可以让我们在生活面前有更多的掌控权。
分享完记忆深刻的成长瞬间后,读书君提出了三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不想长大?长大意味着什么?
2、如何看待应然的(即理想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
3、如何看待康德说的,成长永远无法完成?
手绘@悦阳
关于第一个问题,大家虽然成长经历不同,给出的回答却很有默契。
大部分书友表示,不想长大就是因为不想承担责任,想要享受最大的权力和自由,却不用承担责任和后果。
读书君说,小时候会有很多宠爱,长大了却要承担责任,还有一种痛苦,就是生理上的衰老。
书友光明顶说,长大要和困难做斗争,目标很多,必须要有取舍。
书友柠檬说,他是为了自由想要长大,工作后第一次单独出行,和几个喜欢武侠的朋友约在杭州相聚。他没有和父母说,父母电话来说,你长大了翅膀硬了!他说,我现在已经工作了,有钱了,我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柠檬君的真诚直率让在场很多书友会心大笑。
夜读交流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应然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大家的看法却各有不同。
书友悦阳说,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在经历的过程中看见真实的世界,观世界,然后才有世界观。(认识和接受)真实的世界不是围绕自己转的,发现原来我并没有应然世界里,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书友楚茹说,只要我是对的,就算我改变不了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也休想改变我。
公子说,真实的世界也很美好,比如刚刚夜读的书桌前飞来一只特小的小飞虫,见到它我心中充满了惊喜,既享受自己的生命与另一个小生命平视的这一刻,也会为它脆弱的生命担忧,害怕它飞到别的亮处会被人打死。而我理想中应然的世界里, 或许想象不出这样的意外的连接和礼物……
或许,尽量不把应然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视为对立,生命会有另一番海阔天空。
没有去夜读现场的书友国豪在夜读群分享说:
实然即应然,存在即合理,但不一定最优。在《原则》里体会到一种策略——当实然和应然之间出现偏差时,先假设实然是正确的,然后利用它来修正应然,最后走出了介于两者间的第三条路——必然。如果一个人眼中的实然和应然在不断地靠近,最后走到一起,那他应该很幸福吧。
读书君朗读
读书君丽香则用书中作者的一段话回答了如何看待真实世界与应然世界:
“如果成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接受现实的限制,意味着生活远不如我们最初想的那样利激、有价值,意味着在最坦诚的时刻我们感到被欺骗了,谁能指责那些不想长大的人呢?哲学能帮我们找到个与屈服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吗?.........哲学不会安慰你,也不会减轻你的痛苦:因为现实是不合理的,理性的任务是确保我们不会忘记这一点。它要求我们认识到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一边关注世界应该有的样子,一边观察它现实的样子,这需要长久却也极其脆弱的平衡。它要求我们,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最后,如何看待康德说的“成长永远无法完成”呢?
书友悦阳说,思想要不断跟着时代迭代,成长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不是达成某个样子成长就结束了。
读书君丽香分享了书中的一句话,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在整理笔记的时候,公子想到了一个人,一个105岁的老人,他是《活好》的作者日野原重明。出《活好》这本书时,先生105岁了,他当时已经年迈生病住院,不能亲自书写只能口述。但当被问到:您已经105岁了,您还在学习吗?日野原重明说:我每天都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段时间我还在学习画画呢!
近代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美术家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写过一句话: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众人皆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完美而进行的温柔试探。”
成长亦如茶道,我虽知自己永远不可能完美,但生而为人,上天就给了我接近完美的机会。一切人和事,都不能阻止我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为了完成某种完美,温柔地坚持,不屈地试探。
唯此,方不负此生。
少不了的合影留念
周四夜读,回归阅读最美的样子
好朋友,耶~
阅人,阅己
最佳分享书友悦阳姐姐
美好
主持人读书君和四位小哥哥合影
周四夜读 | 三月.春生
3月7日:绿妖《少女哪吒》
3月14日:张大春《将军碑》
3月21日:苏珊·奈曼《为什么长大》
3月28日:阿来《尘埃落定》
周四夜读第
【77
】
期
时间:
2019年3月28日 19:30-21:30
主题:
春生 | 阿来《尘埃落定》
地点:
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路文化创意产业园D栋D4-01室
地铁:
沙尾站B出口 椰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