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集成电路
产业链极其复杂
,因而对半导体产业链有很多认知误区,本文集中回答了
最常见国产芯片五大误区。
1/ 有了光刻机就能造芯片?
其实光刻只是半导体
前道7大工艺环节
(光刻、刻蚀、沉积、离子注入、清洗、氧化、检测)
中的一个环节
,虽然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离开了其他6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
集成电路的
制造工艺分为
“
三大四小
”工艺:三大(75%):
光刻、刻蚀、沉积
;四小(25%):
清洗、氧化、检测、离子注入
。
一般情况下
光刻占整条产线设备投资的30%
,与
刻蚀机
(25%)、
PVD/CVD/ALD
(25%)并列成为最重要的
三大前道设备
之一,所以并不是有了光刻机就能造芯片,光刻只是芯片制造工艺流程的中的一个,还需要其他6大前道工艺设备的支撑,
其重要程度与光刻机同等重要。
2/ 中国最紧迫的是造出光刻机?
其实
目前中国并不缺光刻机
,
缺的是其他6大类
被美国厂商把持的工艺设备(沉积、刻蚀、离子注入、清洗、氧化、检测)。
光刻机大致分为两类:1)
DUV深紫外线光刻机:
可以制备0.13um到7nm芯片;2)
EUV极紫外线光刻机:
适合7nm到3nm以下芯片。
目前情况下
DUV光刻机并不限制中国
,还在正常供应
,因为供应商主要来自于欧洲荷兰的ASML以及
日本Nikon、佳能
,并不直接受美国禁令,但EUV目前并未买到。
我们认为中国半导体未来将从全部外循环,转向外循环+内循环的双循环架构,基于半导体是全球化深度分工的现实,外循环也就是团结
非美系设备商
依旧是重点和现实的选择。
目前前道设备格局是:
1)
光刻机:
由欧洲ASML和日本Nikon和Canon垄断;2)
刻蚀、沉积、离子注入、清洗、氧化、检测设备:
由美国和日本垄断,其中检测设备由美系的
KLA深度垄断
。
所以现在中国半导体扩产大背景下的内外双循环的当务之急是
依靠国产和联合欧洲、日本
去替代
美国把持的非光刻设备
,所以,与绝大多数人理解的不同,
中国半导体制造并不缺光刻机
。
3/ “自研”就能解决芯片缺口?
其实目前大多数“
自研
”不仅不能解决目前的芯片缺口,
反倒会加剧芯片短缺。
因为所谓的各大互联网公司/车厂/手机厂商的“自研”芯片,
其实只是芯片的设计环节
,是芯片制造工艺的一个步骤,与我们所缺的芯片成品差了最为关键的
芯片制造
。现在全球缺芯,缺的不是芯片设计,而是最为核心重要的芯片制造。
现在
全民自研芯片,会加大晶圆厂的流片订单
,会持续加大芯片代工产能供需缺口。所以未来解决芯片缺口只能靠Fab制造厂(
中芯、华虹
)、IDM厂(
华润微、长存、长鑫
),而不是靠“自研”(芯片设计)。
相对来说,
芯片设计门槛相对较低
,启动快,见效快,
商业模式与软件开发类似
,中国在诸多芯片设计fabless领域都已经全球领先,以
华为海思
为例,在被限制芯片代工之前,海思的各类芯片设计实力
已经是全球前二。
所以现在更需要支持的
是芯片制造领域,而不是芯片设计
(自研),如果没有稳固的fab代工厂的支撑,fabless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4/ 目前中国只缺高端芯片?
美国此轮最严芯片封锁的目的是卡主成熟工艺
当下其实中国缺的更多的反倒是成熟工艺,
8寸比12寸紧缺,12寸的90/55nm比7/5nm紧缺。
成熟/先进工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一台手机里面
除了AP和DRAM外,其他
绝大多数芯片都是成熟工艺
。电车需要的芯片,特别是功率半导体芯片/MCU芯片都是成熟12寸或是8寸。
对于中国来说,不仅在先进工艺7/5/3nm与台积电差距巨大,
更大的差距体现在成熟工艺的产能
。以等效8英寸产能计算,
中芯国际
的产能也就只有台积电的10%~15%,差距依旧巨大,
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特别是国内的芯片设计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在成熟工艺节点,但是根本没有本土配套的
成熟代工产能
与其配套。
韦尔股份
的CIS/PMIC/Driver、
兆易创新
的NOR和MCU、
汇顶科技
的指纹识别、
圣邦股份
的模拟IC、
卓胜微
的射频等芯片
都在12寸的成熟工艺
(90~45nm),而不是所谓的14/10/7/5nm先进工艺。更为重要的是,当下需求量最大的
电车和光伏
逆变器/MCU/功率芯片都是在8寸成熟产能上完成,这也是
目前最缺的板块
,
稀缺程度超过所谓的“先进”芯片。
所以,现在的
当务之急反倒不是7/5/3nm,而是先做好成熟工艺。
5/ 中国要独立建成自己的半导体工业体系?
其实半导体是一个深度全球化的行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完全“国产化”。
目前的半导体全球布局是:
1)半导体
设备:
美国为主、欧洲日本为辅;
2)半导体
材料:
日本为主,美国欧洲为辅;
3)芯片代工:中国台湾省为主,韩国为辅;
4)
存储芯片:
韩国为主、美国日本为辅;
5)芯片设计:美国为主,中国大陆为辅;
6)芯片封测:中国台湾省为主,中国大陆为辅;
7)
EDA/IP:
美国为主,欧洲为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覆盖半导体的全产业链,所以
全球化合作依旧是行业主流
。
但是,由于中美的科技摩擦,对于中国来说,必须要进行双循环。也就是从之前的外循环为主、内循环为辅,改变成现在的
外循环为辅、内循环为主.
所以,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条件约束,
当务之急就是
针对美国的强势领域进行替代,并尽最大努力对美国之外的(欧洲、日本等)继续进行外循环。
目前
美国把持的核心技术集中体现在
除光刻机之外的半导体设备(PVD、检测、CVD、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氧化、外延、退火),另外就是
EDA开发软件
。
未来国产半导体晶圆厂将沿着地缘(去A、去J、去O)和节点(45、28、14nm)依次演化。
近期思考:
1、半导体:格局将变
2、美国芯片封锁:缘由、影响、及应对
3、半导体:如何破局?
4、华为汽车:100页框架
5、汽车半导体:450页框架
6、比亚迪缺什么?
7、华为:如何破局?
8、半导体:拐点已至
9、半导体:寒冬将至?
10、美国制裁的目的
11、半导体终局(博弈论)
12、特斯拉的终局推演
13、中美半导体格局演化
14、卡脖子的9个层次
15、突破封锁的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