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梨园精舍
以科学和求是的态度,发自内心的欢喜与热忱,立足文献、关注田野、重视口述,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收集整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以奠基于将来。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梨园精舍

《中国戏曲大会》看点预告 央视引领戏曲传播热潮

梨园精舍  · 公众号  ·  · 2017-08-04 17:40

正文


早前,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两季均收获不错的收视和口碑。这次央视继续发力,重磅推出的《中国戏曲大会》,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为主旨,以竞赛的形式,吸引普通观众领略到中华戏曲文化独特的魅力。力求从戏曲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戏曲文明。



《中国戏曲大会》将于8月6日晚19:30在央视CCTV11频道播出, 节目共分成7期,已于今年6月完成全部录制工作。据悉,《中国戏曲大会》将于8月6日至8月12日每晚19:30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准时播出。


《中国戏曲大会》共分为7场,前6场为选拔赛,每一场都从参赛的5位选手中产生本期擂主参加第7场的总决赛,进而诞生此次大会的总冠军。需要强调的是,除第一场选定的选手外,从第二场开始登台的5名选手均由1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组成的百人团中产生。大会选取百人团中答题正确率最高且速度最快的选手登台比拼。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还邀请到戏曲界有名的大咖作为嘉宾选手与在场选手和百人团一同答题,每题揭晓答案后,还有现场评委及时做出精彩点评,看点十足。


中国戏曲大会

看点预告

1

参赛选手多为“85后”

参加大会的百人团选手无论是从事行业、或是年龄背景都各不相同。其中,有年仅9岁就可以把高一历史卷子做到69分的小朋友,也有登台能唱能武精气神十足但下场还需要大家帮助搀扶的花甲老人。有工作在首都的清华学霸,也有远在新疆多才多艺的剧团才子。有五音不全,就算喜欢京剧但演唱欠佳的戏迷票友。也有出身梨园世家,以青年京剧演员身份报名的选手。他们来自于全国各个城市,跨越千里于京相聚,源于心中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可以想象这些百人团选手同台PK的现场一定非常精彩,角逐擂主的过程紧张激烈。


据大会专家组介绍,报名参加节目的人数超过千人,当中还有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选手和外国选手,绝大多数的选手年龄范围都是“85后”,这也让节目组感到非常欣喜,因为大会的目的在于传播戏曲文化,而年轻人也正是当下实现快速传播的重要群体。


九岁选手答题


2

戏曲绝活目不暇接

“戏曲是一门必须要呈现出来的艺术,如果不呈现,戏曲的美感就出不来。”出题组专家江逐浪这样说。为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戏曲氛围,进入特定的戏曲情景,本次大会在3600平米演播室录制,舞台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及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折扇、祥云、点翠、天女散花等。

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题是由优秀青年演员现场展示传统剧目的精华片段,例如《花田错》里的搓麻绳、《锁麟囊》里的找球、《御碑亭》里的滑步,还有“踩跷”、“铁门坎儿”、“摔叉”、“矮子功”……数不胜数的“戏曲绝活儿”,让你一次看过瘾!



3600平米演播室


3

戏曲大咖轮番登场

本次大会云集了各地各剧种名家大腕,侯少奎、孟广禄、魏海敏、奚中路、钱惠丽等名家作为出题嘉宾进行精彩表演;王立群、蒙曼、张永和、赵景勃、刘连群、赵晓东、张关正、江逐浪、李艳艳等文史及戏曲类专家作为评委进行精彩点评;京剧老生名家谭孝曾在“文物展示”环节,携谭门“宝物”来为选手助力;著名画家李滨声亲临现场作画出题。


而张建国、袁慧琴、赵秀君、高闯、王洪玲、王红丽也将作为嘉宾选手和百人团选手一起答题同场PK,精彩程度可想而知!


嘉宾表演

4

观看零门槛

《中国戏曲大会》专家团历时半年,出题近600道,题型丰富多样。为了打造全民共赏的戏曲节目,戏曲专业类题目只占六成,有将近四成是泛文化题目。“让所有懂戏和不懂戏的人都能喜欢”是制作《中国戏曲大会》的初衷。


因此为了保证观看零门槛,大会制作团队从生活实际入手,对日常用语以及知名典故进行了深入解读,阐明有很多都来源于戏曲行业。比如“有板有眼”、“亮相”、“跑龙套”、“走过场”等原本都是戏曲术语,现在都不知不觉地用于日常交流;而对于“为什么提到白娘子会想起端午节”、“吕布的射箭水平和现在的奥运冠军谁能更胜一筹”这种益智性的问题,现场嘉宾也会作出趣味性十足又具有科学依据的点评,让观众生动形象地理解戏曲知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