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医药
新浪医药新闻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新鲜全面的医药资讯、权威的医药政策专家解读、药企药店医院新药新闻资讯动态,以及畅所欲言的专栏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平山神鹿滑雪场、冰雪乐园明日闭园 ·  昨天  
哈尔滨日报  ·  16岁学生签约做主播被索赔30万!合同有效吗?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低至200元!价格“大跳水”! ·  3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亚冬会:黑龙江运动员贡献中国金牌超4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医药

药品内标签的意义,岂能只是合规?

新浪医药  · 公众号  ·  · 2021-01-17 16:13

正文

文 | 老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药,也应以人为本。


根据一位药企前辈朋友圈的吐槽,在清理家中存药时发现了问题。有的药最小包装上没有有效期标识,留着不敢用,扔了怕浪费。



当然,先确定的是,这样是否符合现行法规?


在《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24号)》中,“药品内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用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


如果内包装本身很小,写不了这么多内容怎么办?“包装尺寸过小无法全部标明上述内容的,至少应标注药品通用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是不是从这里看,人家这种密封袋包装上标记了有效期等内容符合法规要求?



错!


这里有个隐藏的点,那就是“内标签”的定义。


什么叫内标签?


“药品内标签指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的标签。”也就是说,除非你密封袋里没有其他包装,直接就是药品颗粒或者制剂。否则这个密封袋的标签,就不能被称之为内标签。


而现在的状况是,直接接触药品的是小白瓶,而非密封袋。所以个人认为,这可能已经违背了24号令。


这会不会影响用户使用?


可能会,毕竟一去掉密封袋,什么信息都没了。要么冒着过期的风险吃下去,要么就得冒着浪费的可能性扔掉。


对生产企业而言,就没什么风险吗?


当然有!内包装上没有相关信息会容易混淆。我们假设一个场景,销售商收到投诉称某一批号的药品性状发生了变化。公司质量部赶紧拿出来留样的拆开看,发现确实性状不对。这肯定要调查原因,原因是不是能查明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看下其他临近批次有没有问题先,于是一下子拿了四五个批号的摆桌上。拆开后一一查看,发现还有两批次也属于性状不符。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几个人你拿我看的,把密封袋和瓶子的对应关系搞混了。无法确定到底是哪几个批号有问题。怎么办?


当然,作为企业可以辩称“我们有严格的控制手段,拆开密封袋后,立马在瓶身上做标记,保证一一对应”。那么请问,你自己都知道没有那些信息在多批次的现场,需要手工补避免混淆,为什么不直接在标签上设计好?


能用设计搞定的事,为什么还要冒着混淆风险去用增加人工操作来减少?


明明这里可以避免混淆,为什么非要成了减少混淆的发生概率?


内标签上印上生产日期、有效期就那么费劲吗? 其中细节,或许只有企业自己清楚。


如果内包装上有了批号和“保质期三年”的说法,是不是就算是完善?


不是的,甚至可以说,批号的标识与生产日期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下图是一款药物的一包药,企业名称、批号、用法用量都有,而且也标了 “有效期:36个月”。 但还是容易有误解。



原因在于这个批号“200813”,尽管“13”不可能是月份,但“2008”还是会容易让人当成2008年。


其实在盒子外包装上是有很详细的介绍,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从这里可以看出,“200813”里“20”指的是2020年。



对于企业而言,知道生产批号就可以追溯到所有信息。但对于最终使用人而言,生产日期比批号的更有意义。直接关系到“这药是吃还是扔?”


可以说, 很多药品的标签设计理念里,还是全部依赖于外包装盒。往往忽视了一点,拆盒后,很多人是不保留原外包装的,只保留了基本的使用单元。符合法规是第一位的,但只做到符合法规还远远不够。毕竟药品也是一种商品,如果顾客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势必会购买更人性化的品牌。


生产企业觉得自己冤吗?


其实不冤。人性化设计也是靠人来发现和实施的,这能体现出企业的水准。当所有产品都是一个标准,那么差异化的设计理念就是一种竞争力。而且这种竞争力不依赖于研发、技术等能力,属于低投入高回报的类型。


别说这些边边角角的算不上什么,当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必然会带动企业的产品知名度。这种溢出价值,正是同质化药品的区分之道。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