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芥末堆看教育
芥末堆是一个专注于教育产业信息挖掘与传递的行业内资讯服务媒体平台。 我们观察整个教育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动态发展,发现行业内具备创新与机遇的公司与产品,解读政府政策及市场变化,及时、高质地为业内各方提供深度价值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  14 小时前  
环球人物  ·  拜登进军好莱坞,牵出大佬背后的大佬 ·  昨天  
江苏新闻  ·  -12℃!有严重冰冻!江苏开启速冻模式! ·  昨天  
度房苏州  ·  初五 | 接财纳福 人财两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芥末堆看教育

素质教育的宿命,难道都是像秦汉胡同那般爆雷?

芥末堆看教育  · 公众号  ·  · 2024-09-06 17:30

正文


1

有挑战的接盘侠


秦汉胡同今天宣布,找到下家接盘了。对很多欠费拿不到退款的家长,以及欠薪的员工来说,这个结局聊胜于无,勉强算是个解决方案。


以我的经验看,后面还会有一堆事,毕竟机构接盘,最大的利益诉求还是老学员续费。当下的环境,让一堆惊弓之鸟续费,对接盘侠来说,有挑战。



七家门店,他们要准备七个特别能扛事儿,并且不管家长怎么闹、怎么哭、怎么不适应、怎么投诉,甚至躺地报警拉横幅,都能解决、不用喊老板出来、不用退费的店长。


不知道是哪家机构,这点还有这么牛批的人才储备,否则,这七个铁饺子,接盘侠要咽下去还不容易呢。



很多素质教育机构的老板都问我,秦汉胡同(这样强销售,强教学的)都挂了,我们怎么办?难道素质教育的尽头就是……爆雷么?


坦诚说,这也是正常的机构操作,但是时机不对。


一个正常追求的机构,当他新单很少的时候,他就会想加大他的消课量,增加了销课量,就能增加续费的单数,用续费来抵消新单少的业绩短板。


但这个时候会有一个隐形的bug,新单和续费不多,机构的现金流就少,但这个时候单月的消课上来了,单月的销课支出增加了,于是收支平衡就被打破了。本来要三个月付出的消课支出,可能两个月,甚至一个月就支出了。


此消彼长,等到机构没钱发不出工资的时候,老板就懵逼了,耶?我记得账上还有一两个月钱呢,为啥就没了?


所以王双强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脸郁闷地说,本来账上是有钱的,不知道为啥就没钱了。


他的爆雷在业内算是一个惊天新闻,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他都会爆雷。他们这么爆雷,给整个素质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多悲观的影响。


难道素质教育的宿命就真的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做得怎样,尽头都是爆雷么?


2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如果说真的有宿命的话,那这个宿命就是一停止招生,马上就会因为欠费太高而死。


我们看学科培训就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双减的时候新东方不但停止招生,还大规模退费,人家也活得活蹦乱跳的,为什么?



可惜很多素质教育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人想了,但是他们都甩了一个锅说,因为学科是刚需素质教育不是刚需, 但其实是不是刚需跟欠没欠很多课时费没有关系


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现阶段教育市场上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在很快的时间周期里同时给很多娃上很多课,有进阶,有学习成果,关键还有课时数,而素质教育没有。


学科教育一个孩子一个周末可能要上10节课,一个班15个孩子是基本操作,但是素质教育只需要上一节课,盲目追求小班,一个班只有3-5个娃。


想必大家从来没听过,哪家学科教育一个礼拜只给孩子上1~2节课,但是素质教育比比皆是。


学科教育一个孩子40节课,15个娃600节课,只要花一个月,只要付一个月的工资。但是,素质教育要上完一个孩子的40节课要花40周十个月,10个月要付10个月的工资。


都是15个娃,一个是10个月的工资上40节课,一个是10个月的工资上400节课,就算每节课的利润是一模一样,总也能看出来到底是谁,真的是有营收有利润的,这只是个简单算法,干过教培的自己都会算。


那可能又有人说了,学科能多上课,素质教育不能。


谁说的?


没有人说必须要这样,只不过,这个行业在20年前第一家公司,刚刚开始干的时候是这么操作的,以后大家都这么操作,至于为什么没有人知道。


就像当年北京赫石体能在回龙湾开的第1家店,很大还有跑道,于是后面做的很多体能教育门店都很大,跟约好了似的都有跑道。为什么要这样,其实他们也不知道。


每周一节课的恶果就是学员上这个课收获很少。纵观素质教育的这二十年,会发现一个无奈的真相。这个行业里面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孩子,大部分人在机构里,学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学着学着就放弃了。


真的不赖家长不能坚持,也不能赖学科教育是刚需。素质教育一样可以是刚需,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学好了,真的有一技之长,他可以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选择特长生,特长生的竞争难度可比普通生的要低很多。这难道不是刚需吗?


但是机构们想不到,音乐美术舞蹈还能一个礼拜给孩子上10节课,因为他们的课程不能支撑、产品力不够,最主要是认知还没有达到。


这几年在给素质教育做转型的时候,我听到过很多创始人都跟我有吐槽“臣妾做不到”,哪怕你给他看成功转型的案例,他也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一定要等到什么呢?


等到行业里大规模都这么干,他们可能才愿意做改变。


10周年特惠门票限时开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