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就是透过这些个体上的需求,分析需求的本质来源、发展及影响面,依赖于自身的认知和思维去分析需求的价值,最终提供产品解决方案。
都说分析需求才是产品经理核心竞争力。但需求分析是一个思维过程,跟每个人所收到的教育、成长经历和认知水平有关,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能力。甚至主观想法就有可能会发展成执念。比如互联网环境和用户都一直在变化,过去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就适用了,也得需要辩证看待。所以需求分析时候尽可能避免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不要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用户的想法。(如下图)
我们先明确一个共识:不同用户画像(特征、标签)的人对于产品的敏感度和成本收益是不一样的。
用户画像
,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生活阅历、偏好、兴趣、职业、收入水平等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用户画像。
产品敏感度
,比较好理解的是生活经常被黑的处女座,洁癖强迫症等等是因为他们比平常人较敏感。对于产品,有些人对于产品觉得能使用就行,有些人就很挑剔,比如乔布斯在住院时候就曾因为氧气罩太丑而拒绝使用。通常体验问题都是敏感度高的人先感知到,进而提出需求。
成本收益
,就是说为了得到这个收益你愿意付出多少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需求用户能够承受什么代价。成本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金钱等。比如为了看一部电影,有些人愿意买个付费会员,有些人就愿意花时间去网上找资源。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机会成本考量。
回到之前需求的来源,可以知道提出的需求都是由个体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产生的。这个需求合理吗?对于我这类型的用户是合理的,因为我切实感受到了而且提出了我的需求。但是就一定要去解决吗?不一定。
产品经理感知到这个需求后,需要考虑得更多。
需求场景
。是什么场景下会产生这种需求,其他场景还会不会?
用户数量
。是只有这类用户才感知到的这种需求,还是其他特征的用户也会感知到这种需求?需求覆盖的面有多少,影响有多大。
用户诉求
。这个需求用户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去愿意换到解决方案。比如用户愿意付费;比如用户不愿意花金钱成本。(但如果市场上存在竞品,用户会考虑使用新产品的成本和忍受这个得不到的收益进行权衡等等)
权衡价值
。满足这个需求我们需要多大的成本,得到多大的价值。用户的金钱、时间、获客成本(用户流失的风险)都是需要考虑的价值。研发投入、机会成本(开发别的功能等)都是成本。
所以在面对需求时候,产品经理要分析出这个需求产生的场景,用户需求,需求价值等等,尽可能地了解所有的客观因素和变量。
分析需求时候就得从用户视角跳升到上帝视角,尽可能地去了解客观环境来确定产品方向。我所了解到的像腾讯和头条的产品设计。
腾讯有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手机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头条依靠数据中台,分析用户画像,再采用A/B test ,去校验产品的功能需求满足。这两大厂都是用户产品居多,这种方式都是为了尽可能去了解客观环境需求,了解用户群体的诉求,避免主观上的想当然。通过大样本数据去校验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不断调整认识到的用户需求。
理解需求来源的本质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让产品经理能够避免主观上的偏见,才能更有效的判断方向,把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