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温乎曰:
红军的管理方法太先进了,
现代公司都应该学学红军。
1
前段时间读者在后台提问,
红军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参加红军
?答应写篇文章的,一转眼俩月过去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红军一点都不艰苦。
由于某些影视剧的问题,让很多人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红军战士吃不饱穿不暖,此外还有严苛的军纪......敢情红军战士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呗。
比如《亮剑》里的李云龙把独立团变成一言堂,说什么政委管生活团长管军事、枪炮声一响全团都得听我的......这哪里是共军的部队,不明白剧情还以为是刚换马甲的国军。
比如文章演的《雪豹》,里面有支土匪改编成八路军,嫌弃共军不让逛窑子,没俩月就拉起部队跑了,而且团长和政委竟然没想到追回部队。
这不是扯淡么。
在那些编剧和导演的心里,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除了艰苦朴素和军纪良好,再也没有其他优点了。
他们也不想想,这种军队对老百姓有什么吸引力?人们为什么踊跃参军?这样的军队怎么打胜仗?
真不明白是低级红还是高级黑。
事实上,90年前的红军非常先进,不论从哪个维度来说,都是对国军和其他军阀的降维打击,也只有在红军的队伍里,普通老百姓才能找到归宿感。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生于世万万离不开钱,那些不谈钱只谈理想的都是耍流氓。
90年前的热门职业是参军,类似于前些年的码农,而在中国所有军队里,
红军的军饷是最丰厚的
。
1928年7月3日,刘伯承在《军事问题补充报告》里说,广东二等兵月饷10.5毫洋,四川二等兵月饷6.6元,经常八折下发。
士兵的军饷本来就不多,还要被长官克扣,到手之后根本没多少,所以每次发饷之后就有逃兵。
为什么逃呢?
还不是军队环境太差、收入太少,收到工资赶紧溜呗,再在军阀部队混下去,说不定这点钱都被搜刮走了。
而红军的军饷是20元,属于行业内平均工资的2-3倍,并且保证不拖欠不克扣,说好20元就给20元,绝对没有打折的事情。
所以刘伯承建议,以红军月饷20元和分配土地为口号,招收愿意参加红军的人,迅速壮大红军的队伍。
刘伯承可是转战千里的人物,见多识广,而且这份报告收录在《刘伯承军事文选》里,可信度基本没什么问题。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各自行业的平均工资,然后换算成2-3倍的工资水平,摸着良心问问自己,心动不?
刘伯承的报告里说到“分配土地”,不过没有详细阐述,倒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里说明白了。
这又是一个大杀器。
毛泽东说了,井冈山根据地有60%的土地在地主手里,农民只有40%以下的土地,遂川县的地主甚至占了80%的土地。
那么没收地主土地重新分配,必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他的办法是男女老少一律平分,后来根据中央的办法,改成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一倍。
除了农民分田,红军战士也能分田,只不过本地红军战士更方便一些,那些外地红军在井冈山分田就挺难。不过随着红军逐渐成长起来,本地战士越来越多,参加红军分田的诱惑更大了。
农民和红军分到土地,相当于有了股份,每年的收成就是分红。
试想一下,现在有几家公司愿意给员工股份?就冲这个也得积极参加红军啊。
而且红军不是一锤子买卖,对红军家属的优待也非常好。
1928年12月公布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有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
也就是说,红军战士和干部没时间种田,没关系,政府可以雇人耕种,总不会让田荒在那里,也不用担心年底没收成。
到1931年11月的时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明确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其中有这么几项内容:
红军家属都能分到土地和房屋
。
享受国家商店5%的减价优待
。
本人及家属免一切捐税
。
子女读书免一切费用
。
类似于刚参加工作就有股份和房子,所有收入都是税后收入,单位有免费学校保证子女教育,甚至每个月发购物卡......
不知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只想问一句,这种单位在哪里,还招人不?
这样的红军队伍,怎么可能不愿意参加?
3
红军除了收入和福利远超平均水平,内部组织结构也特别公平。
很多人每天上班如上坟,不就是厌恶公司的奖罚不公、勾心斗角、小团伙之类的恶臭环境嘛。
但是红军完全没有这些毛病。
1927年10月的“三湾改编”,定下一条红军的铁律——官兵平等。
从此以后,不论是扛枪的战士,还是指挥作战的总司令、总政委,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红军的普通成员。
首长可以在工作中下命令,但绝不能在人格上高人一等
。
这就太厉害了。
自从有人类以来,官和兵什么时候平等过?而平等却是人类心里最向往的追求之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能够流传千古,正是把人类对平等的追求给勾起来了。
而人类曾经幻想的乌托邦,真的在红军实现了。
1928年底,井冈山出现粮食危机,红四军号召全军去宁冈挑粮,运回井冈山,来回路程近百里。
毛泽东和朱德是军政首长,在官兵平等的原则下,必须亲自参加挑粮运动。
那年朱德已经43岁了,也砍了一根木头削成扁担,并且写上“朱德扁担”的字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运回井冈山,几十年后有篇课文叫《朱德的扁担》,说的就是这件事。
毛泽东倒没留下类似的故事,不过“官兵平等”是他提出来的,估计也没轻松多少。
那怎么保证官兵平等呢,总不能毛泽东号召平等,红军就真的平等了吧?
事实上,早在“三湾改编”的时候,红军就建立了“士兵委员会”,用来保证红军战士利益,相当于剥夺一部分军官的权力,交给基层战士们。
换句话说,
军官有作战指挥的权力,士兵委员会有平时监督的权力
。
军、团、营、连都有士兵委员会,各级按照比例选出人数不等的执委会,再选举一人为主席,主要负责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政治民主就是官兵平等、不能打人骂人、不能恢复旧军队中的等级观念。
如果某个领导干部不小心犯错误,被战士告到士兵委员会,那么士兵委员会就会请领导干部喝茶,围着他问:
你为什么欺负普通战士?
是不是觉得高人一等?
认识到错误没有,赶紧给战士道歉!
防止你以后犯错误,再过个自我批评吧。
这就是战士们的权力,可以公开向领导干部叫板,而不用担心像国军兄弟一样被枪毙,而领导干部也觉得很正常。
这种上级和下级的权力平衡,造成的结果就是红军的平等。
耿飙回忆过一件事。
有次他的队伍集合点名,有个战士迟到了,耿飙问他为什么迟到,然后打了战士一拳。
领导干部居然动手打人,这还得了?
当天晚上,士兵委员会把耿飙叫过去,轮着念红军的纪律条文,最后大家一致认定耿飙犯了军阀主义、官长打士兵的错误,被罚了一块钱......
经济民主则是统一公开账目。
井冈山时期的经济条件不好,每人每天只有5分的油盐柴菜钱,日子苦的很。但是战士们管理伙食,每周或者半个月公开一次账目,杜绝了国军那种克扣经费的毛病,彻底做到经济公开。
于是战士们省吃俭用,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中,还能节省一点零钱出来,要么分给每个战士手里,要么合起来聚餐。
这叫“伙食尾子”,虽然没几个钱,但是和喝兵血的国军相比,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可以说,
红军和其他军队完全是两个世界,见识过红军的平等世界,就再也不愿意回到等级森严的国军了
。
所以毛泽东在文章里说,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钱即一律两角钱,四角钱即一律四角钱,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不是怕吃苦,而是不愿意只有自己吃苦,领导却在吃香喝辣,自己在996做社畜,领导却和小情人在外边浪。
如果没有选择的话只能忍耐,可要是有了更好的去处,那就要问问,凭什么伺候您啊。
哪怕让红军穿越到现代,以红军内部平等的组织结构,依然能吸引中国的年轻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背着双肩包打出租车的任正非,西装革履站在台上吹牛逼的马云,你喜欢哪个?
我自己就挺喜欢接地气的任正非。
4
如果说经济和公平是红军的底线,那么红军做为成长型团队,则满足了每个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点很重要。
每个人都渴望进步,如果有机会的话,没人愿意做一滩烂泥,毕竟总经理和员工的成就感,可是完全不同的呀。
有些中年人上班的时候能混就混,不愿意多做一点事情,主要原因不是他们油腻了,而是职业生涯已经到头了,反正不可能升职加薪,还不如上班摸鱼。
另一些年轻人经常跳槽,也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奋斗,实在是学不到新东西,才换个地方重新起步。
没有希望,才是职业生涯最大的壁垒
。
而红军是一个有希望的成长型团队。
从红军战士入伍的第一天起,就要参加学习扫盲,而且必须学会500个字、能看懂报纸文件才算过关。
等红军战士扫盲结束,还得继续学习语文和算术课程,务必让每个战斗都有写作的能力,以及对世界和社会的基本认识。
要知道在兵荒马乱的民国,不识字的文盲遍布中国,稍微能认识几个字,就算知识分子了,村里乡亲崇拜的要死。
战士们只要在红军学习一段时间,文化水平便超过绝大部分中国人,与其说中央红军是8万战士,不如说中央红军是8万能打仗的知识分子。
而他们在参军前,绝大部分是文盲。
相当于你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平时工作很忙很累,但还得参加公司办的免费培训班,几年以后,你就成长为业内的专家型人才,哪怕离开公司也能找到相当不错的工作。
你说值么?
可太特么值了。
这还没完呢。
红军战士有进步之后,便要参加激烈的战斗,要是侥幸不死,几场战斗下来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下次扩红招兵就能做班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