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OPPO ... ·  昨天  
新浪科技  ·  【消息称#Uber拟投资小马智行赴美IPO#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学院举办中国展:1877-1931中国留学生的突出贡献

DeepTech深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2-15 23:45

正文



今天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与中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但其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却鲜有人知。早在1877年,麻省理工学院就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学生,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约有400名中国学生被这所学校录取。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学生在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例如,有的在波音公司早期的飞机设计中做出了先驱性工作,有的在微波谱学和非线性控制理论领域造诣高深。甚至在摔跤、网球、田径以及足球等体育方面,也闪耀着中国学生的身影。


(编者:波音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就是一名中国人,他就是被称为“波音之父”的王助(1893.08.10-1965.03.04)。王助出生于河北,小学毕业后考入烟台海军水师学校。成绩优异的他16岁毕业后跟随清朝大臣出洋考察,并开始了留学之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从英国转赴美国继续深造,191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近日,一项名为“中国拥抱科技:1877-1931(China Comes to Tech:1877-1931)”的校园展览,第一次向人们展现了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的有关篇章。展览时间从2月10 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1月,地点位于14号楼的Maihauge馆,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


下面是对本次展览的主持及策划者、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世界历史的Emma Teng教授的采访:

 

问:中国学生何时开始来MIT求学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答:许多人不知道中国留学生这么早就开始进入MIT了,早在1877年,来自中国广东的张望湛(Mon Cham Cheong音译)被MIT机械工程系录取,成为入读MIT的第一名中国学生。此后,从1879年开始,在清政府的资助下,幼童出洋肄业局选出的一批八名学生又来到这里求学。当时他们主要专注于铁路工程、采矿工程、机械工程和造船工程等学科。很快,MIT成为学习科学和工程学的中国学生最喜欢的目的地之一。


在美国有国际学生的学校里,MIT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1854年到1954年的100年间,MIT授予中国学生的学位数量在所有高校中位列第三,我认为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


为了鼓励中国学生留学,MIT的教师和行政部门做了很多工作。1881年,在清政府宣布撤回所有留学生之际,MIT的教职人员团结一致,向当时的清政府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抗议书,他们真心试图帮助学生们留下来,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

 

问:这些学生的整体经历是什么样的?

 

答:早期的学生需要面临许多挑战。他们不仅要学习严谨的科学和工程课程,而且还必须掌握英语并适应新的文化。我所知道的是,他们在MIT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专注,特别是那些1910年代和1920年代的学生。


他们参与田径、辩论、戏剧、学术团体,...学院委员会,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造船工程社团的主席和副主席有中国学生,摔跤队的队长有中国学生。... 还有一个是网球队的队长,曾带领中国队赢得第一个戴维斯杯。他们除了科学和工程学外,在许多其他领域也是出类拔萃的学生。

 

1931年之前,我们只有一名中国女学生的记录。她的名字叫李芙莉(Li Fu Lee音译),于1925年来到MIT攻读电气工程专业。她是我们知道的第一位在美国学习电气工程专业的中国女性。因其在美国学术界最顶尖的学府选择了非常难学的专业,使得她在全美的中国留学生社团里都非常有名,她后来与另一名工程系的学生结了婚。我们不知道她回国后发生了什么,但我很想更多地了解有关她的历史。

 

问:在观看展览时,您希望人们思考什么样的事情?

 

答:我希望通过展览能真正激发人们思考,国际学生对MIT和整个美国的贡献。我自己体会最深刻的是:这些很多日后都成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军人物的留学生们,不仅在MIT接受了教育,而且他们在MIT的这些年也做出很多贡献。

 

他们担当了文化大使的角色,让MIT和波士顿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时事。他们使我们的一些教授受到启发,从而去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科学史。他们也是1910和1920年代将MIT的学生和教师带到中国的重要桥梁,或在大学讲授或教学,或者在中国公司参与工程。这些都使MIT在许多方面获益匪浅。


所以,我们感到非常兴奋,看到这些桥梁将“科技”带回中国,同时又向MIT传播了中国知识。这就是国际学生带给我们社会的双向交流的益处。

 

编辑:杨力

参考:MIT NEWS




我们现在向我们的读者发放参会福利和征集令:请发送您的个人信息(姓名+公司+职业+联系电话+微信联系方式)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件主题为:姓名+申请参加“十大突破性技术”首发。由于名额有限,最终以确认邮件为准,谢谢!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唯一版权合作方,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及翻译。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