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自古以来,收藏就是文人士大夫和上层社会的雅好。收藏不仅是个人一种品位和审美趣味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家族身份的象征。所以,收藏不仅缘于喜好,又与收藏者的修养和品行紧密相连。但是,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汹涌发展,以及艺术作品的快速市场化,收藏情势已完全改观,整个收藏体系与之前也大不相同。收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与收藏有关的更多问题也日益彰显。这其中缘由,主要是艺术形态的多元和收藏群体的改变。以前,收藏除了古董之外,主要以字画为主。而目前,虽然传统字画的收藏依然占有极大的比例,但是当代艺术品,特别是油画、雕塑以及摄影、影像、装置等,也逐渐进入藏家的视野,成为收藏的对象。
此外,藏家群体的结构也发生了质变。以前,收藏者除了皇室贵族之外,当属文人士大夫了。这些人都是因为真正喜爱才竭力搜寻,一旦得到,如获至宝,时时拿出来把玩、品味,或者是作为自己学习、临摹的范本。所以,这些人收藏真正是出于喜爱。
但今天,这个群体结构已经改变。收藏群体不断扩大,收藏已不再是文化人独享的事业,而是成为有钱人收藏、消费乃至投资的对象。对很多收藏者来说,收藏不是出于喜爱,更不是作为学习的摹本,而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因此,面对着这种多元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收藏家,特别是刚入门的收藏家,存在很多收藏误区,比较常见的有5大类。
误区之一:急功近利
经常在拍卖会上看到很多收藏新手不知所措,见面就问哪件作品好卖,谁的作品今后肯定翻倍。这都是做收藏不成熟的表现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当然在收藏之初没有主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毕竟艺术对于一般人而言太过高深了,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收藏当代艺术更需要接受专业的学习和系统的训练。
艺术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相应的艺术价值的评判有其自身的定律,作品主题、风格、语言等,只是判断作品的价值的基础。而其在艺术史上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独创性才是判断艺术的根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大众很难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受到艺术家的名气、艺术品的拍卖价以及评论家的分析等很多因素的干扰。一般来说,按照这些因素进行判断,这种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些因素本身会有很大出入。因为艺术家本人可以动用宣传的力量,放大自己的声誉。拍卖价格和评论家的分析也都可以人为操作。所以,如何判断作品,说到底还是自己心里要有数,而数从何来,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误区之二:迷信名气
人崇拜,迷信名气,崇尚权威,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的最好标准。很多收藏家,特别是是对艺术行业不甚了解的人,常以艺术家的职位、头衔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官本位的国家里特别流行。然而,在当下,如果还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收藏,则是非常荒谬的。
诚然艺术家名气与其作品之间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必然的。因为艺术家的名气可以被制造出来,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各种运作手段,比如媒体的大肆宣传、声势浩大的评奖机制,以及社会职位、地位等外在手段营造出来。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内在文化价值,尽管可以暂时伪造,蒙骗大众,但时间总是能检验出真理。
如果收藏者不加以辨别,很容易被被包装的名人和形象所迷惑,被那些虚假的身份和权力地位诱导。这也恰恰是一些艺术家将所有精力全放在拉关系,谋地位,争权力上的原因。而相应地,放在艺术创作上的精力和时间越来越少,自然其作品质量也就越来越低。但是,一旦这些人获得了官方权力,则权力机关的关系网络自会发出强大的社会效应。这个时候,重要的已经不是作品而是权力。这种现象最典型地体现在中国传统字画领域,以美协、书协,以及学院机构最为典型。这些机构中的主席、秘书,以及院长等,无疑是被追捧的对象,而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却因没有社会地位而被忽视。
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梵高时代,最受欢迎且作品卖得最好的都是学院派沙龙艺术家,而梵高的作品却无人问津,最后在贫穷和疾病中死去。但是,今天梵高已成为世界级大师,作品更是突破亿元大关,而那些沙龙艺术家却早已被人忘却。
误区之三:全无系统
很多人收藏艺术品,是非常随机的,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脑袋一热就买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好的收藏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收藏系统和倾向。可以深入收藏单一艺术家的作品;专门选择一个派别进行收藏;专门收藏一个地域或者艺术家群落;专门收藏特定主题或者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专门收藏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和具有开创性的作品等等。收藏凸显个人的美学修养和魅力,有了收藏的体系你的收藏才更是一个整体,才更有意义。当然这个要看收藏家的财力,以及个人修养,还有就是收藏家是否有自己的专业的收藏智囊团。
当然如果做当代艺术收藏的目的更多的是装饰居室或者办公室,那么所收藏的艺术品在喜欢的前提下只要能够符合居室和办公室的风格特点就好,就不需要考虑收藏体系的问题了,但最起码是符合居室和办公室的体系的。总之,做收藏就是要有实用性和自主性,而不是泛泛地,漫无目的地买。那样的话是无论如何都买不完的,艺术品那么多,世界那么大,干什么都得像样,收藏也要收藏出个性和自我。
收藏家王薇从2003年收藏第一幅革命题材油画张洪祥的《艰苦岁月》开始,几年下来,她已经收集了100多幅“红色经典”作品。一般来说,红色革命题材因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大都被博物馆所收藏。所以,王薇的“红色经典”系列收藏,弥补了国家美术收藏的不足。同样,美国著名收藏家穆格拉比家族,上世纪80年代受到著名英国收藏家查尔斯o萨奇的影响,以专门收藏一两个艺术家作品的方式,买下了大量当时被认为是垃圾的安迪o沃霍尔的晚期作品,现在他们至少拥有800多幅沃霍尔的作品。此外,他们还以几千美元的均价购买了无数巴斯奎特的作品。此后,这些价格上涨千倍的作品为穆格拉比家族奠定了在收藏界的地位。
误区之四:人云亦云
尽管中国现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而且现在搞得风生水起,朝气勃勃,但是,由于社会教育和公共媒体缺失,造成当代艺术基本上还是一个小圈子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接受过当代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很难弄明白当代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这种情况下,藏家很容易产生几个误区,首先,简单地认为具象的、写实的、画面漂亮的、有典型中国图式的、有流行符号的、有政治人物的、有意识形态标志等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其次,以为凡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拍出高价的艺术家就是最好的艺术家,相应地,其作品就是首选的收藏对象。
表面看来,这样的选择似乎没什么错误,但其实不然。因为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素,比如画得非常写实,看上去颜色非常漂亮,也许恰恰是行画,类似于工艺品。那些拍出高价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炒作的结果。再比如,某个艺术家一生画得最好的作品也就几件而已,甚至只有一两件,所以拍出高价也无可厚非,但不要误以为只要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就全是好作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藏传统经典作品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些作品早已在历史上定位,艺术价值也早已被人认可,其价值评判、价格高低,早已成型。只要藏家喜欢,不看走眼,不买到假东西,并能承担起费用,直接收藏即可。但是,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系统,因为其价值体系还处于不断阐释、判断和建构之中,相应地,价格也会随着这种价值判断发生变化。因此,对此类艺术品的收藏,就需要谨慎。如果没有对当代艺术的明确判断,以及对当代艺术的真正热爱,而人云亦云盲目地走进收藏,会面临很大风险。
其实,相对于对高价作品的青睐和对高价位艺术家的追捧。一些成熟的藏家更会将收藏的焦点放在年轻人身上。大藏家林明哲先生当年以125元的价格收到第一幅罗中立的作品,现在他手里就有200多张罗中立的作品。近年来罗中立等四川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大幅增长,一张作品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所以,在林明哲看来,现在收藏这些人的作品对藏家的经济实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就应该把目光放在收藏“未来的罗中立”,放在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的作品价格可以让很多人接受,从而加入到收藏行列。
其实,有责任的藏家往往是非常重视年轻艺术家的。对于他们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其作品价格低,更重要的是藏家可以帮助那些正在前进中的年轻艺术家,和他们一起成长。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创作不再只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结果。收藏家姚谦就反复强调“一定要帮助年轻艺术家”。收藏家刘山也将收藏的方向调向年轻人,他说:“现在有的年轻人做的装置非常有意思,我也关注,我会考虑买些年轻艺术家比较有时代感的作品。”
误区之五:投资不是收藏
艺术品能够拍出高价,且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这固然显示了艺术品也应享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的态度和尊重,这是一种健康的艺术机制。但是,高价作品的不断涌现,以及艺术市场的快速推进,也产生了另一个隐患——这就是很多人盲目地进入艺术市场,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懂得艺术,甚至并不是喜欢艺术。之所以进入艺术这一行业,开始自己的收藏,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高额的回报。
很多人认为艺术投资和收藏是一回事。固然,出售所收藏作品,可以获得翻倍,甚至是上百倍的收益,但艺术投资与收藏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收藏心态上来讲,藏家看重的是艺术品的长期收益和保值性。这里面所讲的收益不仅是价格上的增值,更多的是艺术内涵层面的文化享受。如果能够将藏品与更多的人分享或者让后世受益,那这种文化层面上的收益便是无法估量的。而艺术投资是以获利为目的,是想靠艺术品挣钱发财,在投资者眼里艺术品只是和股票一样可以增值的手段。艺术收藏以审美为目的,关注的是艺术品的喜好与价值,进而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位;而艺术投资是以获利为目的,希望短期生效,从中获得最大利润。
画廊人皮力就认为,将艺术视为一种投资是非常危险的。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其价值是由文化因素、独特性和唯一性所构成,但这些因素恰恰是抽象的,不是一种实业——放在哪儿,其价格都可以通过具体的硬件设施计算出来。所以,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或者社会发生动乱、战争,很多作品就会贬值,这种事例在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已经出现。反过来说,将投资视为收藏,则无疑是天天盯着拍卖市场的数字,时刻关心作品的升值空间,而艺术作品本身拥有的艺术魅力全无,收藏也就被钱所累,索然无味。
其实,真正的藏家当初收藏艺术品,很少有出于投资目的的。大家都知道,在2000年以前,甚至再往后一点,2005年之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很不景气,而那些收藏了成千上万件作品的人,都是在这之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的,但那时,谁会想到艺术品会赚钱呢?就像收藏家刘山所说的:“当初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并没想到今天的市场会变得这么好。”藏家包一峰谈到自己收藏的作品时,如此说道:“我不是为了投资买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喜欢才买,所以很难说最喜欢哪个,我对每件作品的感情都不同。”
喜欢——收藏之道就是如此简单。但是,最简单的事情往往也包含着最复杂的情感,收藏更是如此,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情感进入收藏,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有圈内玩家都在关注的收藏平台
服务与合作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广告合作等服务
添加拨打 13670141625 或直接添加微信
长按二维码直接添加微信:
免责声明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您喜欢
1、想了解如何简单的鉴定古玩?
2、什么样的古玩艺术品值得你去投资交易?
3、添加我私人微信号/电话:h13670141625 (何总)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