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P.A
【G.P.A】每天精选深度而有趣的文章与资讯,适合求职阶段的你。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如果默克尔再出山,能抑制魏德尔吗 ... ·  昨天  
南半球聊财经  ·  欲练神功,不能发疯 ·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人人人人人,破纪录!有地方一路堵成深红色,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P.A

人生太短,不做爆款

G.P.A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15 11:59

正文



不久之前闲着无聊,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采访10个95后的大学生,听听他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思考。”


在我还没有构思好这个计划的时候,采访对象们被定位为:“那些比同龄人优秀的95后”,可在我遇到了第一位采访者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怎么说呢,这个采访对象好像属于这个范畴,又不属于这个范畴。总之,她的出现让我反思了这个定位的正确性。


遇到她的的时候是在长途客车上,我们意外地成为邻座,最开始我们都戴着耳机低头刷朋友圈,在付车票钱的时候她少了一块,我掏出了口袋里多余的一个硬币,于是我们的对话就这样开始。


3个小时的车程,足以让两个完全陌生的同龄人无话不谈。


我姑且叫她阿某吧,“刚进大学的时候,我是芸芸众人中的某一个。”她这样描述自己。


那个剪着齐耳波波头,发尾带点芥末绿色的女孩子穿得很潮,头上一顶麂皮的贝雷帽,脖子上戴着choker,有点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玛蒂达,阿某目前在上海一所还不错的学校读大三,课余时间喜欢跳街舞,特别是爵士,目前和学长学姐一起办了一个舞蹈工作室,经常有商演。


我们的专业相去甚远,一个学中文,一个学会计,聊起大学里的种种,路上颠簸摇晃,也是一路欢笑。




我摸着她芥末色的发尾:“我觉得跳舞的人都好酷啊。”


她笑起来很爽朗:“现在很多人说我酷。但是你知道吗?我大一的时候,没人说我酷。都是我觉得别人酷。”


阿某是个上进的女孩子,或许并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吧,高中拼命地学习,换来一个尚可的成绩。


“我刚上大一的时候是个傻白甜,确切的来说是个傻白”。她刚进大学那一会儿,励志要做一个偶像剧中的女神学霸,所以高中毕业就对着“大学生必做指南”开始制定自己的“女神自塑计划”。


因为喜欢看韩剧,大一的时候,阿某放血了几千块,报名了一个韩语教学班,没上两天,舍友买了一把吉他,她也心痒起来,为自己添置一把,参加了演讲协会,有同学找她一起参加新闻通讯社她也好啊好啊,每天晚上,阿某还要继续练舞,参加表演。


时间和精力很快就不够用了,阿某用着“反正别人都在进步,我不多努力一下就赶不上了”的理由安慰自己。更重要的是,颇有好感的班长也成为了她努力构建自己的理由之一。


“我们班长真的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还特别聪明,学起东西特别快。”有这样的人在身旁,愈发地煽动起“想要变好”的焦虑,只不过有时候越焦虑,反而愈盲目。


大一时得难以走近的班长,现在是成为了阿某的恋人。大二的校园晚会,班长看了阿某跳主角的街舞演出,在后台她送了一大束淡绿色的玫瑰花。


和班长在一起之后,阿某打算重新审视自己负担过重的生活。


“那段时间我天天在舞房练solo,最后一个离开,在回宿舍的路上想了半个月,最后打算把该放弃的都放弃。”后来她修正道:“也不能说是放弃,或许本来就不适合我。”




于是在大二结束的时候,她把韩语课专卖给了同学,推掉了演讲协会的职务,放弃了耗时又薪水不高的文艺咖啡店收银员工作,抹了抹吉他上的灰。用自己的省下来的钱,和学长学姐一起办工作室。


她说做了小半年的舞蹈老师,很累,但是从来没觉得烦:“或许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吧,我觉得我可以一直跳下去,直到有自己的工作室。”


我觉得自己和阿某蛮像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怕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落下什么。曾经有很多决定都是“参考”他人之后的结果,拼命奔寻之后才发现,或许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喜欢的,自己不一定真的喜欢。


“对了,我忘了告诉你,我们班长也是女的。”


我一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听后与她相视一笑。同时转身悄悄在备忘录里敲了一个标题:“你可真是个闪闪发光的阿某。”


分别前阿某拉住我:“给我你支付宝,我把那一块转给你,我不习惯占人便宜。”


我摇头,她皱眉。


“就当我用这一块钱买了你的故事吧。”


这个阿某身上带着很多人的影子,但幸运地是,她是那个从那些影子里跳了出来的人。


现在又很多大学生都是如此,包括我自己。会时常在人群中陷入一种“落后于他人的恐慌”,于是草草地从别人的生活选项里挑出一个,名其曰“奋斗目标”。


真的对这件事情很喜欢吗?好像也并不是,常常还没奋斗三天就泄了气。有时候光顾着追求所谓的“优秀”,而忘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我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的是“多才多艺”,后来才发现自己追求的是”不要被落下”,对于某种刻板的“优秀”,追求的人多了,反而成为了一种平庸。再险峻的高峰都夷为平地。


你是优秀的,但这种优秀不过是“批量生产”的,纵使有多光鲜亮丽的前缀和光环,末尾依然是“泯然众人”。


被批量生产出来的“精英”,丧失了个性,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主思考,依然是廉价的。


其实你认为的“那大多数”和你一样持着观望态度,只不过你们默契地跃进汹涌的“大流”。


可是有可能自己真的就是那“小部分人”,委屈自己挤入大众容器的形状,疼了还不敢说。




一个开淘宝店的学姐衣服卖的很好,以前听她无意说起自己的生意经:“其实也不是件件都卖得好的,可能百分之八十的钱是来自那百分二十的爆款。”


“为什么爆款卖得那么好呢?有些爆款其实好像也不是那么好看呀。”


学姐忽然意味深长:“可能因为性价比高,还可能因为总有一部分人是靠‘成交量’做判断的,可能他们觉得,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东西,不会出错。


或许款式并不适合,或许色彩很不衬肤,或许风格恰恰暴露了身材的缺陷,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


“选大多数人都选的,就不会被吐槽了。”


“选大多数人都选的,应该没错。”


“选大多数人都选的,应该很安全。”


我们的审美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对于一个卖家来说,“爆款”是可以被打造的,产品或许本身就“不挑人”,可真正对消费者潜移默化的,一些是商家的营销手段,煽动一种焦虑,潜移默化地把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可能是那些在宣传过程中掺杂的煽动性的标签,比如“潮人必备”,“女神标配”,“冬季必不可缺。”


给了很多人“穿上就是女神”的错觉。


在衣服的选择上流于大众或许无可厚非,可怕的是我们的思考和观点也在渐渐被“爆款”侵袭。


观点无关对错,但的真实想法被一个又一个“刷爆朋友圈”的观点覆盖和侵蚀后,渐渐失去自我反省和诘问的习惯。


我们追逐的,转发的观点会不会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狂欢?读者其实和消费者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些十万➕观点的狂轰滥炸之后,个人主见的小灯塔被夷为废墟。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在发表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时,第一反应并不是内心真实观点,而下意识地点开朋友圈看看最新的高赞评述,以求得政治正确。


撞衫可能很尴尬,但是在这个时代,观点相撞可能并不是“伯牙子期知音巧遇”,更可能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同时被热点文章先入为主。”


脑子里装满了别人的想法与观点的人,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欢乐颂》里关关感叹:“我原本以为像小曲这样的富二代除了玩儿,不会干活呢!”


安迪是这样回答她的:“一个人群被圈到两三个字内,比如富二代,官二代,小三,捞女,取其共性使我们往往提前预设立场,判断结果也缺乏理性,我们可以三言两语来概括一个人,但不应受到流行思维的诱导,不要从众,应该基于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


不要被大多数人的选择定义了你自己的选择,不要以爆款定位你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人生太短,不做爆款。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维安记(ID:weiannote),作者维安。大三的中文系学生,简书签约作者,网络电台主播。写温而不沸的成长和生活,不指责,不抱怨,对未来虔诚无比。 微博@卷毛维安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金融职场丨自律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