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播客:拍火山、拍战争、拍北极,他是全人类最疯的导演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Spotify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刷边版《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和《伟大的电影:终章》
正在深焦DeepFocus独家售卖中
扫描图中二维码查看详情
春节档预售目前已经开启,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已突破亿元大关,遥遥领先春节档其他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均已3000多万票房组成第二梯队。本周已经进入春节档预热阶段,但院线还是有值得一看的电影上映。山下敦弘导演的《去唱卡拉OK吧!》就是回家过年前和朋友们再聚一次的好契机。黑道份子成田狂儿(绫野刚 饰)因年会演唱歌曲困扰,邀请中学生冈聪实(斋藤润 饰)去卡拉OK指导。虽然冈聪实因变声期最初抗拒,但随着二人关系加深,聪实开始用“毒舌”方式教学,笑料不断。在动人的旋律中,两人身份和情感的隔阂逐渐打破,奇妙的友情也悄然萌生。标准山下敦弘式喜剧,属于两位主角的是X-Japan的《红》,有趣又点题,人生有时候也得像摇滚乐,不需要去追求完美,活得尽兴就好。
非院线方面更为精彩,佩德罗·阿莫多瓦导演的新片《隔壁房间》上线流媒体,本片拿到了202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本期口碑榜中获得了一致好评,并收获了三个五星“年度十佳”评价。综合深焦作者的评论来看,这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死亡与情感的电影。尽管主题沉重,但影片通过精致的视觉风格和充满生命力的表现,使得观影过程既感人又愉悦。阿莫多瓦巧妙地将欲望、情感与死亡交织在一起,尤其通过两位女主角蒂尔达·斯文顿与朱利安·摩尔的出色演绎,展现了女性在面对死亡时的坚韧与柔软。影片以自然元素为背景,强调了死亡的平静和自然,打破了传统对死亡的恐惧,呈现了一种温和、优雅的告别。通过细腻的情感转换与深刻的对白,影片不仅讨论了死亡,更关注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展现了人在极限情境中的情感升华。此外,阿莫多瓦以其一贯的色彩与空间布局,再次证明了他在探讨复杂情感与哲学命题方面的卓越才华。
另一部来自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酷儿》同样收获了不少好评,本片由卢卡·瓜达尼诺执导,讲述1950年代的墨西哥城,40多岁的美国侨民与一个年轻学生的故事。综合深焦作者的评论来看,影片通过细腻的性爱戏和虚幻的梦境氛围,展现了对欲望与孤独的深刻探索。影片中的性爱场景虽然并未完全裸露,但通过巧妙的拍摄手法,营造出一种充满感官诱惑的氛围,尤其是新晋演员德鲁·斯塔基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影片的美学追求和情感表达有时显得过于造作,尤其是导演对虚幻与现实的交织,令部分观众感到困惑。
上期电影口碑榜:电影人的年度爽文,首部剧情片世界第一
上期音乐口碑榜:睽违16年,这只英国传奇乐队再发专辑
上期动画新番总结:网红、直播、大逃杀,本季最佳深夜档
上期碟讯:戈达尔用百万美元玩票的神秘作品,37年后重现
上期书籍口碑榜:精神疾病普遍化的我们,正在走向最后一代?
评分系统:
★★★★★ 年度十佳
★★★★☆ 一定要看
★★★★ 不容错过
★★★☆ 值得一看
★★★ 可以看
★★☆ 偶有亮点
★ 别看
x 令人反感
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人群范围:
全年龄/10+/16+
适合情侣
适合带父母
院线片:
《去唱卡拉OK吧!》
非院线片:
《隔壁房间》
《酷儿》
《越和南》
《波尔多囚犯》
《吞噬暗夜》
《直接行动》
导演: 山下敦弘
编剧: 野木亚纪子
主演: 绫野刚 / 斋藤润 / 北村一辉 / 芳根京子 / 桥本润
类型: 喜剧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25-01-17(中国大陆) / 2023-11-15(台北金马影展) / 2024-01-12(日本)
片长: 108分钟
最近在影院看得最欢乐的一部片子,打分全是私心。极道表面的凶悍残暴和内心的清澈愚蠢造成的反差萌总是好好笑,但只有零星几人的场子全程安静如鸡,害得好几次笑点我只能内心疯狂hhh(天知道看到极道大哥掐着嗓子唱《残酷天使行动纲领》的时候我忍得有多辛苦)。
而且不怪腐女们磕得要生要死,确实好磕啊!全程姨妈笑的嘴角就没有塌下来过,天地良心本人真的不腐,但看到后面脑子里已经一边自动码起万字小黄文,一边用主角未成年筑起道德高墙……没看过原作,但感觉狂二的选角应该更魁梧一点,和聪实的身形差再大一点,这样攻起来才有感觉(bushi),不过绫野刚还算油得恰到好处,17岁的小演员更是清新可口。
不过即使不磕CP,此片作为coming of age题材的青春片,还是拍得可圈可点,对青春的细微洞察,让人想到导演二十年前的那部《琳达!琳达!琳达!》。聪实的“变声期”是抗拒长大的象征,代表着对龌龊成年人的厌恶,而狂儿的黑帮出身,更是成年世界的一个极端。聪实对狂儿的接受过程,其实也是与自我的和解,“并不是只有漂亮的东西才值得存在”,接受成长带来的混乱,正是青春的真谛。
事先没做功课,就是冲着导演是山下敦弘,看着看着觉得不对劲,原来是走的大叔正太cp线,很微妙的互动…连男三男四都有点…真是个纯男恋的世界。能过审很厉害。
也不知道原作漫画长啥样,不过电影里一些日音用得挺好,黑道大叔们在k歌房里荒腔走板演唱各种名曲,有点搞笑。北村一辉的黑道组长帅炸。属于两位主角的是X-Japan的《红》,有趣又点题,人生有时候也得像摇滚乐,不需要去追求完美,活得尽兴就好。
因变声期而无法再唱出纯净高音的国中生与被目为社会杂质的黑道份子,这种边缘化人物关系之间的联结及个中幽微情感的呈示本能够成为值得酌量与品咂的亮点。可惜山下敦宏还是将趣致的重心放在了一些浮夸、过火、造作的“包袱”上,尽管部分梗确实玩出了不错的喜剧效果,但也使得影片的情感向度欠缺纵深,无从沉潜。少数桥段用力牵扯住了缰绳,稍稍往回拉了一些,却毁于取巧式的彩蛋。若欲呼应主题,当摇荡其情灵,抽绎其哲思,而非学着应试作文去用力点题。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编剧: 佩德罗·阿莫多瓦 / 西格丽德·努涅斯
主演: 朱丽安·摩尔 / 蒂尔达·斯文顿 / 约翰·特托罗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胡安·迭戈·博托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 美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09-02(威尼斯电影节) / 2024-10-18(西班牙) / 2024-12-20(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尽管主题沉重,但观影过程却无比愉悦。在具有个人总结性质的《痛苦与荣耀》之后,阿莫多瓦似乎走向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他似乎更倾向于关注具体的议题。但是,欲望和情感,始终是他创作的中心,而女性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也总是被赋予非凡的意义。蒂尔达·斯文顿和朱利安·摩尔以一种具身性的演出,展现出置身于重大命题中的女性力量,以及女性如何以特有的炽热情感与柔软韧性,消解掉宏大叙事中的非人性,还原到生活与生命的本质。
对阿莫多瓦来说,不可逆的死亡无疑是悲伤、痛苦的,就像我们目睹螺旋向下的世界,每时每刻经历的政治性抑郁。但明艳热烈的装潢和服装又仿佛在讲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在那个世界里结束前我们还可以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可以决定离去却又反悔,可以自顾自地开地狱玩笑。在那个世界里,我们从容不迫地排练死亡,又再次拥抱生命的奇妙和无常,随性的、幽默的死亡。仙姑在映后说我们都在彼此的*隔壁房间*里(安乐死或巴勒斯坦),于是阿莫多瓦在重新设想的,还有我们和他人(和世界)或松弛或紧密的关系,以及在mediated的彼此空间内我们如何重新找到真诚和关怀,像乔伊斯在《死者》里那样 (and almodovar did the most mindful joycean reference!!
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小红书 @柏林路 Berlin Lu
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玛莎逐渐与她所处的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庞大又细腻的自然元素,为她的内心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境遇:自然的惬意与死亡的安然相互交融。一开始,玛莎处于一种疲惫、无力的状态。疾病在一点点抽取她,将她置于一种匮乏中、沙漠般的枯竭中。她在电影院大厅的玻璃窗外观看行人街道,视线中被注入了大量的距离感、陌生感,这是一种可怕的解离:她的意识、记忆、情感、身份已与外界完全脱节,以往对现实的感知荡然无存。这种失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缓解,自我在回温。归属感失而复得。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具象在每一次的拂面的微风中,就像儿童绘本中的那句话:“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伯格曼的《野草莓》让我意识到到衰老与死亡的可怕。“衰老-疾病-死亡”,是残酷安魂曲的“do-re-mi”,是不可阻止的一步一个脚印。阿莫多瓦镜头中的大自然,安静默然,却暗地里打破了这条连续的、不可避免的可怕链条。一个反转的观念重新排列秩序:当面临痛苦的疾病/衰老,当一切索然无味,当往日的欢愉激情都成为泡影,当肉体无能为力,当肉体只能勉强支撑自己,当人站立在这乏味的坡道上缓缓下滑时,死亡可以不再是顺滑而下的深渊,而是一只承托着的手掌,将人从痛苦中解救。而这种反转,离不开自然:玛莎在后花园的草地上、阳光下,平静地死去,优雅如脖颈的树林注视着她。所有的生命都在陪伴着她。
玛莎是战地记者:习惯于目睹死亡,自身生命处于高强度张力中,对性有贪欲——用来抵御死亡。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借海明威之口已表达出类似观点。朱利安·摩尔饰演的英格丽,则是一名极度惧怕死亡的作家。玛莎对待疾病的态度是战士般的斗争状态,她的武器就是死亡。她应对这场战争的方式,对英格丽而言,也是一场试炼。两位女主角,展现了友谊的理想状态:超越常规的社交规则,通过互相的存在、对生死的共同面对,达到至深的心灵融合。这是极限环境下催发的情感连接,通过对死亡的理解、对生命的最终告别,建立起的至纯连结。
玛莎死去的姿态如睡梦者。她和这片栖息之地,令我想起兰波的诗歌《幽谷睡者》。
非母语制作反而更加突显阿莫多瓦作品跨越语言壁垒的某种抽象却热烈的共振与感染力,通篇在强调话语交流的无意义,如斯文顿无法与女儿和解,或者更进一步类似一种“无嫌疑”,如摩尔面对传讯仍未被定罪,千万情感的动机勾连被暗藏在饱满的色彩搭配,精神记忆,以及更为深远的鸟鸣和落雪里,除却行将就木之时对自然和生命的崇高敬畏,还有一种永恒的同在感,这种同在感足以抵御一切时间和空间的摩擦与隔阂,如同他和他的电影,近乎一篇纲领性质的悼词,安乐死解放了“开门与关门”的权利,让生与死化为某种悬疑的诗意,并非在寻求同谋者,但的确真相揭晓之时,生与死被抛在脑后,如同最为打动我的那个镜头,二人一前一后侧卧入眠,试探中感受到那种同在后,各自带着微笑安心闭上了双眼。
目前观感最为舒适的一部竞赛片,阿莫多瓦的视觉审美不服不行啊,他片子的美术每每都是沁润心灵的视觉疗愈。这片剧作上最精华的部分还不是数次点出乔伊斯的《死者》作为参照体(片尾摩尔的那次引用是最好的,因为涉及到了叙述主体的转变),而是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一角“重新现身”的最后十分钟,且这时的摩尔已经完成了人物职能的置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设置太巧妙了,这不比斯文顿一人分饰母女两角的另一部《永恒的女儿》高出太多了,最佳编剧奖可以直接颁了。
受限于条例无法施予的拥抱,正义的司法让人无法有尊严的自由选择,阿莫多瓦依然如出道时般以令人无法移目、最艳丽的欲望对一切试图规训、禁锢人的观念和法条进行对抗,力道也愈发浑厚、入魂。
电影以一种日常的平静态度,来迎接死亡的来临。甚至可以说,在电影里死亡也被日常化了,只是个体从存在到消失,镜头的一个叠画,非常自然,死亡过程就完成了。
导演阿莫多瓦面对老去与死亡这一命题,表现得异常冷静克制,对一场安乐死(自杀)过程发生的讲述,克制到死亡作为事实发生之后,但它究竟是什么,你还来不及反应,就见着它成了一个隐而不发的巨大话题,藏着创作者千言万语包含其中的内劲,在结局里留下一大片思索的空间。
跟戛纳大放异彩的几部奇情狗血戏相比,它显得过于深邃了,完全没有猎奇的戏剧点。不管你一度做了何等的期待,预期管理,它这次完全是在剧情上做了极简处理,只是为了让死亡平静自然发生。除了色彩依然鲜明饱和之外,甚至很难相信它会是一部阿莫多瓦的作品,更偏向于像是一出话剧,舞台上的两个人朱利安摩尔与蒂尔达斯文顿,只是通过对白互动在展示彼此状态,留白很多,整体文学性很强。
中规中矩的一部阿莫多瓦,影片中涵纳的议题颇多,包括了同性、亲子关系、安乐死、宗教、环保和生育,辅以一贯的情节剧设计,可说是不功不过。大银幕观看的下限有一定的保障,毕竟他的视听建制还是相当赏心悦目。故事整体比较平,举重若轻地讨论了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反抗的姿态。而利用空间思考个人与他者/世界之间关系的设计则依然有其风格,只是在他的作品序列中,肯定有比这部更值得金狮褒奖的。
赛博生命体,西兰公园在逃大公爵,加里敦大学愚比学院应用啪嗒学教授,英国乡镇土狗,学术亚逼。
作为生命之必然的死亡带来了关于伦理学的问题。享乐主义者注定无法接受自己和他人必然死亡,而现代医学作为一种身体规训技术,在最后的时间里,因为将生命简化为生命体征指标的形式,并以功利主义原则,强化了身体的痛苦,创造了呼吸机上半死不活的“神圣人”(homo sacer)。在《隔壁房间》之中,阿莫多瓦借助蒂尔达·斯文顿的身体,设想了一种优雅的,美学化的死亡,又不同于《深海长眠》这种剥削色彩的安乐死煽情,导演通过“见证他人死亡”这一唤起终极残酷也是终极关怀的同时,也避免了对于真正的死亡的直接拍摄,相反,在对于随时可能的安乐死的守夜之中,经典电影的回魂———基顿、约翰·休斯顿,乃至影片形式上致敬的瑟克、伯格曼,希区柯克———式引用代替了可能的,冗长的忏悔,阿莫多瓦不愿重复《胡利叶塔》已经讲述完毕的内容。
导演: 卢卡·瓜达尼诺
编剧: 威廉·巴勒斯 / 贾斯汀·库里茨克斯
主演: 丹尼尔·克雷格 / 德鲁·斯塔基 / 詹森·舒瓦兹曼 / 亨利·扎格 / 科林·贝茨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同性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24-09-03(威尼斯电影节) / 2024-11-27(美国)
片长: 135分钟
全程棚拍,塑料质感,但看到后面才明白,这很可能是瓜导的刻意为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致幻虚梦。几场性爱戏虽然没有全裸,但都拍得非常sensual,而且新发掘的小鲜肉德鲁·斯塔基实在是太美味了🤤❤️ 但比起激情交合,那些柔情与亲密的小动作,或许才是最动人之处(暖脚的细节戳中我心)。高潮部分以一种近乎身体恐怖的形式,真正以影像诠释“灵肉交融”,绝对是我今年最难忘的观影体验之一。
极致的追求至欲望的尽头才发现这里只有无尽的孤独,这其中动人的悲剧性自然并非绝对与“酷儿”划等号,却又直接体现着其独一无二的反向特质,一种近乎于逆宇宙规则而行的绚烂的毁灭或重生,只为最纯粹的感同身受和一心同体,寻得真正足以驱散孤寒的归属天地,即使结局依旧形单影只徒留回忆,瓜达尼诺作为导演的局限性同样体现着这种特质,比起真挚热烈又迷乱不安的感情纠缠,他似乎更醉心于描摹那虚实难辨的被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支配的粘稠幻境,而这在本片中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为了最为贴切的形式美学追求,并因此让电影中的一切都明明那样造作却又那样实在。
既不是非具身化的多语型探索,也不是具身化的触觉想象,更无从论及观演分离的临界状态,有点不伦不类了。丹尼尔克雷格粗糙单薄的表演实在尴尬,就像是从利刃出鞘的片场走来一样,在同一种乖张的表演模式中,拿不出任何表演精度。话说现在是不是直男演员在性爱戏中露下屁股就能被描述为胆大、激烈的演出了?只能说克雷格小有勇气,但技术短板是硬伤。第三章瓜导直接开始鬼画符了,拍到尾声又不知道该怎么拍了,笑死。瓜导的作品看的越多越觉得CMBYN是一次美好的意外。
导演: 张明归
编剧: 张明归
主演: 范清谐 / 陶维袍丁 / Thi Nga Nguyen / Viet Tung Le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越南 / 菲律宾 / 新加坡 / 法国 / 荷兰 / 意大利 / 德国 / 美国
语言: 越南语
上映日期: 2024-05-22(戛纳电影节)
片长: 129分钟
日本电影不是日本的电影,青年文化也不是青年的文化。专和你作对,让系统崩溃。
血、汗、雨、煤、灵魂流经由矿井、集装箱、岩洞、弹坑的孔,勾连起皮肤与记忆的平滑体验及战争与移民的条纹结构。一个走一个留、一个杀了另一个,但依旧蜷缩在一起:或许是在星空底。
比《金色茧房》更深思熟虑的作品,但又感到这类东南亚影像被深深桎梏在阿彼察邦所提供的语言范式之中,无论是视听的感知方式,还是政治话语的影像编织,都如出一辙,却又没办法达到阿彼察邦的文本张力,也无从在美学上构筑新东西。人物表演上的情感真空,又让电影失却了最重要的一层。
典型的东南亚慢电影,缓慢悠长的散文式影像充满诗意,但镜头编排的精准度不够,造成张力不足的观感。影片囊括了战争、劳工、移民等各个越南社会的集体创伤,用越和南这对同性恋人的亲密和分离作为国家分裂的象征书写逃离和驻留的两条路径。寻觅父亲的另一条线索则将历史和当下、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联结在一起。矿洞和偷渡集装箱的譬喻创造了一种逝去和迁移的哀伤,绵延不绝地漂浮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或无所依存的海面。
波尔多囚犯La prisonnière de Bordeaux
导演: 帕特里西亚·玛佐
编剧: 弗朗索瓦·贝高多 / Pierre Courrège / 埃米莉·德勒兹 / 帕特里西亚·玛佐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阿弗西娅·埃尔奇 / Noor Elasri / Jean Guerre Souye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4-05-18(戛纳电影节)
片长: 108分钟
赛博生命体,西兰公园在逃大公爵,加里敦大学愚比学院应用啪嗒学教授,英国乡镇土狗,学术亚逼。
比《寄生虫》更好,尽管《波尔多囚犯》从政治意义上仍然属于左翼电影,但它以一种反讽的方式嘲讽了自由派白左的改良主义,即通过被称为“girlshelpgirls”,以性别尺度替换阶级尺度,事实上对于导演二者都无法被彼此还原。影片是一种思想实验:男性的缺席(入监)创造了一个纯粹的女性的圣域,一个重组的新教养主义的类家庭共同体,但是与此同时也因为阶层自身的重力而被摧毁,对于帕特里西亚·玛佐而言,阶级斗争的影像可以不是苏联的吸引力蒙太奇,而是凝结在于佩尔/埃尔奇两具面孔-身体的强度辩证,通过正/反打进行装配。
改写了登堂入室模式,不是底层闯入寄生,而是由寂寞的资产阶级主动邀请。喜剧和冲突的许多细节写得很棒。
物理上被囚禁的是男人们,但题目真正指代的是心理上被囚禁的女性。两位女主角之间的关系相当值得玩味,于佩尔演这种角色简直信手拈来。
导演: 卡罗利娜·波吉 / 约纳坦·维奈勒
编剧: 纪尧姆·布罗 / 克莱曼斯·马德琳-佩德里亚特 / 卡罗利娜·波吉 / 约纳坦·维奈勒
主演: 西奥·乔尔比 / 埃尔旺·克波阿·法莱 / 莉拉·格诺 / 马蒂厄·珀罗托 / Eddy Suiveng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4-05-21(戛纳电影节) / 2024-07-17(法国)
片长: 106分钟
虽然20时代才刚刚过半,但起码目前看来,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入选20时代年代N佳的潜质。
赛博生命体,西兰公园在逃大公爵,加里敦大学愚比学院应用啪嗒学教授,英国乡镇土狗,学术亚逼。
半部虚拟游戏引擎电影,Milady的守夜-影像,网络游戏的关服是虚拟灵性生命的终末论倒计时,这意味着玩家的化身将被抽出,或重新投入新的轮回,另一方面,又不详地和生命的死亡与复仇形成了一种类比关联。在《吞噬暗夜》之中,两种加速主义性质的身体向度正在进行着:E-Girls对于数字生命即将消逝的伤感,以及从犯罪、速度到同性恋情以及爆发的古典加速主义=速度文化,实际上,它是旧互联网的死亡———Y2K的未竟之业,似乎所有的人都先见地知觉到了这一弥赛亚的到来,网络天使的号角是Kali/acc的蛇怪,通过这种方式,现实世界和互联网相连。
蛮保守和主流的,停服之夜,三人摆脱现实,意识浸入虚无地界,数字时代的中阴身。
导演: 安妮西亚·乌兹曼 / 索尔·威廉姆斯
编剧: 索尔·威廉姆斯
主演: Cheryl Isheja / Elvis Ngabo / Diogène Ntarindwa / Bertrand Ninteretse
类型: 科幻 /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 卢旺达 / 法国 / 加拿大 / 美国
语言: 卢旺达语 / 基隆迪语 / 斯瓦希里语 / 法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1-07(戛纳电影节)
片长: 105分钟
216分钟片长非常劝退,其实是零期待去看,影片开头也很劝退,大概中场休息之前140分钟都是法国农村生活日常固定长镜头,诸如10分钟锯木头,15分钟和面团,10分钟放牛,8分钟耕地这样的《工作与时日》式的影像,声音也做得很细致(声景设计)。但是影片下半段风云突变,群众运动一铺开真的就风云激荡,群众集结和与警察对峙的几个长镜头是年度甚至五年十年级别的名场面,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杨索最好那几部作品级别的群众场面吧……影片正是通过极度人类学式的观察纪录揭示出了法国农民抗议活动(跟早上看的《外语》正好完美相关)的群众基础,而也正是前面的极度延宕才烘托出了群众运动的极度激烈。这才是电影和电影人介入社会的典范作品。
- FIN -
有权不工作!这个无政府主义社区已经六年了
他是把狗血八点档拍进电影史的大师
今天要推荐一部豆瓣5.8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