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去年又成为整车出口第一大国。下一步,我们应该扩大在海外的汽车生产,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如何顺利走出去?业界有普遍的担心。一是
与世界汽车生产大企业相比,中国汽车企业总体上缺乏在海外发展的经验。
二是
如何维护在目标市场国的竞争秩序,特别是如何
避免中国企业间的“内卷”。
三是
在目标市场国,如何获得政策、法律、经贸、金融等各方面的支持?
四是
如何坚持长期主义,与目标市场国的经济、产业等各方融合发展。
对此,
笔者的建议是:中国汽车走出去需要协调与指导,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与指导机构或组织,在重点市场要有长期发展战略。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20多年前,我国摩托车产业就发展到世界产销量第一,在国内发展受阻后,摩托车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先是走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又走向南美,最终因为在海外的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商誉扫地,铩羽而归,对产业发展和国家声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1、中国实施现代市场体制时间较短,而且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都比较快,缺乏有序竞争的经验。所以需要指导和协调,需要在重点市场建立行业协调机构。
对比我国企业在海外和国内市场机制中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在国内有政府指导和协调,竞争就比较有序。在海外市场放任自流,问题就比较多。这方面已经有很多领域的教训。而汽车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加工工业,无论是对于产业发展,还是对于良好的国际经贸关系,这个问题都更加重要。因此,
对于汽车产业走出去不能放任自流
。
在主要市场建立协调机构的主体应该是行业社团组织。
虽然我国政府在主要市场设有外交和外经贸的驻外机构,但多年发展实践证明,这些机构并不能起到足够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另外,在国内,由外经贸或产业主管部门采取不定期会议形式进行协调和指导,也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正常连续的工作流程和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会鞭长莫及或经常发生疏漏。
2、只有行业社团组织在重点市场设立派出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力量,建立权威性,才能起到足够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由于我国的行业社团组织目前普遍比较弱小,财力比较弱,人才储备也不够。对此,笔者的建议是:
一是
由政府对于财力不足的行业社团驻外机构给予财力上的支持;
二是
要建立正常的、连续的工作流程和机制,明确职责和责任;
三是
政府外经贸和产业主管部门要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和支持;
四是
行业社团驻外机构也要主动向当地的政府驻外机构取得联系,以便于取得政策支持,也有利于和当地政府打交道。
3、这样做符合国际惯例。
一是政府部门对于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给予财政支持,符合国际惯例;二是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社团及行业主要企业协调一致,也是国际惯例。日本是国际公认的产业在海外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各大企业之间一直是协调行动,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