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家长尹丽对女儿涵涵在校园社交问题的关注和干预,以及后续放手让孩子自然成长的故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长对孩子的社交引导存在两种常见方式: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做出善后引导;家长通过自己的判断帮忙解决问题,让孩子按照大人的决定执行。
尹丽在女儿涵涵社交问题上经历了从过度干预到逐渐放手的过程。最初,她试图通过帮助交朋友、准备讲演等方式干预孩子的社交选择,后来发现这种包办式社交存在副作用,会破坏孩子之间的友谊,影响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关键观点2: 家长的手不能伸得过长,孩子渴望融入集体是希望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尹丽最终意识到,孩子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家长应该给予情感支持而非过度干预。她不再过多干涉女儿在校园的生活,只是偶尔给出建议和疏导负面情绪。
关键观点3: 孩子成长需要经历社交的挑战和冲突。
文章通过涵涵和楚新的交往以及班长选举等事件,展示了孩子在社交中面临的挑战和冲突。这些经历有助于孩子成长,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正文
涵涵性格内敛,一说话就脸红,不善交际,尹丽担心孩子无法适应校园生活,更担心落单的孩子会沦为霸凌者的目标。
操场上人很少,尹丽的注意力被校园西北角发生的一幕吸引了。
三个女生共顶着一件粉色的维尼熊雨衣,那件雨衣是尹丽买给涵涵的订制款。
距离她们不到半米远的地方,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子正半蹲在地上,举着手里的水壶接雨水,接雨水的女孩正是涵涵。
涵涵全身湿透,头发打绺,可还认真地听从三个女孩子的指挥,移动着手中水壶的位置。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嬉笑着跑向教室,涵涵一个人孤零零地落在最后。
整个下午,尹丽心神不宁,女儿淋雨的样子时不时浮现在脑海里。
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尹丽问涵涵:“今天在学校,是不是接雨水玩儿了?还把雨衣借给同学了?”
尹丽又问女儿:“为什么要用自己喝水的水壶接雨水?为什么要把雨衣借给别人?”
涵涵沉默了一会儿,小声回答:“我们在玩儿游戏,我当丫鬟,她们当小姐,丫鬟要听小姐的吩咐。”
尹丽恨铁不成钢地拍了桌子,质问女儿:“你为什么不当小姐?”
涵涵嗫嚅着说:“她们都说我适合当丫鬟,而且,我做丫鬟,她们才愿意和我玩儿。”
这样的玩伴不就是“毒朋友”吗?每个女孩都渴望做躲在雨衣里的小姐,可涵涵为了有玩伴儿,心甘情愿当落魄的丫鬟。看来,孩子对友谊的渴望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
老公给尹丽使眼色,意思是孩子的事情让她自己处理,不要深究,尹丽却焦虑起来。
尹丽和同小区的几个家长比较熟悉。有一次,楚新妈妈和尹丽聊天时,无意中提起只要楚新找不到玩伴儿,就会去找涵涵,尹丽一下听出了背后的潜台词,涵涵总是落单。
楚新家开水果超市,楚新妈妈比较忙,她偶尔会托尹丽帮忙接孩子下学。
尹丽为掌握涵涵在学校的真实情况,接楚新的时候特意买了袋零食大礼包给她。
小孩的话很容易套,楚新抱着大礼包,告诉尹丽:“涵涵在课堂上帮同学传纸条,被老师罚站一堂课;涵涵替同学打扫卫生,用手擦地上的痰;涵涵把校帽借给同学戴,被罚顶盆站;几个男生捉弄涵涵,踩碎了她的眼镜……”
这不是校园欺凌吗?尹丽越听越扎心,牵涵涵的手不由自主地攥紧了,一路上涵涵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
回到家,涵涵背着书包,站在门口,不敢进门,一副窝囊相儿。尹丽越看越生气,吼起来:“找不到朋友,自己玩儿不行吗?”
可话一出口,马上又后悔起来,这种指责只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交中越来越被动,这种消极选择,对孩子的社交自信是一种伤害。
没想到,涵涵突然开口了,她说:“妈妈,我不想上学。”
尹丽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问:“为什么?在学校有人欺负你?”
涵涵说:“我讨厌下课,下课之后,没人陪我玩,我只能一个人围着操场跑来跑去,假装对人群喊话,假装有朋友……不知道下课时间怎么那长?”
涵涵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尹丽拉过涵涵,搂进怀里,长长叹了口气,情绪由愤怒转变为心痛。
老公下班后,尹丽和他商量涵涵的事,老公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尹丽抱怨说:“顺其自然的下场就是和你一样胆小、懦弱、没主见,长大以后怎么办?”
她搜索了一些网络经验。家长对孩子的社交引导,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再做出相应的善后引导;另外一种是家长通过自己的判断,帮忙解决问题,让孩子按照大人的决定去执行。
尹丽辗转反侧了一个晚上,选择了类似“捷径”的第二种,帮女儿交朋友。
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家长的手伸得太长,会出现副作用。
楚新性格外向,大大咧咧,有些男孩子气,和涵涵正好形成互补,再加上尹丽和楚新妈妈比较熟悉,两家的家庭条件也差不多,两个孩子在认知水平和教养上齐平,更容易相处和沟通。
为了拉近女儿和楚新的距离,尹丽主动向楚新妈妈提出,可以长期接两个孩子放学。
楚新妈妈考虑到孩子的放学时间正好是生意最忙的时候,感激地答应了。
两个孩子的书包都由尹丽来背;遇到雨天,尹丽会准备两份雨具;每天会不重样地准备两份小零食或者饮品,这种讨好方式很快拉近了两个孩子之间的距离。
每天放学路上,两个孩子牵着手,吃着零食,兴高采烈地走在前面聊东聊西,尹丽觉得自己收买成功了。
小区里有一个无动力游乐区,为了增加两个孩子的相处时间,尹丽经常会带她们在游乐区停留一会儿。
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两个孩子果然成了朋友,涵涵的性格在楚新影响下,逐渐开朗起来。
不久,楚新妈妈因为楚新在水果超市写作业磨蹭拖拉,把她送去托管班,不再麻烦尹丽接送了,涵涵又落了单。
为挽回楚新,尹丽了解到每逢双休日,楚新上午去补习班,下午只能待在水果超市。
她向楚新妈妈提出,每个周末可以让楚新到自己家,和涵涵一起写作业。
楚新妈妈觉得太麻烦尹丽,拒绝了。尹丽说:“孩子们在一起有伴儿,我还能帮她们补习英语。”
英语是楚新的弱项,在补习班的考试经常不及格,楚新妈妈知道尹丽大学学的就是英语,动心了。
从2023年10月中旬开始,楚新每个周末开始去涵涵家写作业,偶尔楚新爸妈忙,尹丽还会留楚新在家里吃饭。
随着两个孩子接触时间的增加,尹丽注意到涵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有一次,当楚新要玩涵涵新买的机器人时,被涵涵直接拒绝了,涵涵在这段人为的友谊中越来越自信,由被动变为主动,后期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
两个孩子的交往逐渐演变成两家人的礼尚往来。楚新家不想欠尹丽太多人情,会送尹丽名贵水果,逢年过节,楚新家还会给以涵涵的名义给尹丽发红包。
大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巩固了孩子之间的友谊,但尹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礼尚往来无形中增加了双方的社交压力,也破坏了安全的社交距离。
两家人关系最好时候,不
但经常聚餐,还会一起出游,参与一些“亲子活动”。
市内一家亲子活动俱乐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都会组织家庭一起认识植物、到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探访大自然等等,尹丽和楚新两家人相约一起参与活动。
尹丽一开始觉得这种活动对孩子来说,既能培养各方面兴趣,增强身体素质,还能锻炼交往能力
,关键是她能近距离指导涵涵怎样和陌生的伙伴交朋友。
没想到的是,尹丽“买伴儿”的副作用恰恰在此时出现了。
楚新性格开朗大方,善于社交,很快和俱乐部里的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而涵涵属于内心活动丰富,但是缺乏主动性的孩子。她也曾试图融入,但一遇到强势的小朋友,就不太敢发声。
相对于楚新,涵涵在交友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也符合她的性格特征,可尹丽急于给孩子一种正面体验。
于是,她给涵涵出主意说:“你可以用我们带的玩具把小朋友们吸引过来,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玩了。”
果然,尹丽的方法很快奏效了,孩子们被玩具所吸引,纷纷来找涵涵。
楚新属于领导型的孩子,新点子特别多,组织能力也强,孩子们玩了一会儿玩具,楚新开始带着大家玩售卖玩具的游戏,还组织小朋友们捡了很多树叶当钱,结果,涵涵很快又沦为配角。
涵涵看到楚新不但抢了自己的风头,还和别人玩得热火朝天,即嫉妒,又生气。
两个孩子很快发生争执,涵涵叉着腰对楚新吼:“你凭什么和她们玩儿?你只能和我玩儿。你吃我家的饭,收我妈给你买玩具,我妈还给你补英语。”
楚新也不示弱,反驳说:“我愿意和谁玩儿就和谁玩儿,你管不着。你妈做的饭一点儿也不好吃,再说,我妈还送了你家好多水果呢。”
楚新气呼呼地说:“我妈说,你妈藏私心,私下教你英语,根本没好好教我,你的英语才比我好。”
两个孩子的“大实话”让两家大人非常尴尬,可解释是没有用的,孩子之间的矛盾恰恰是大人引导方式的投射。
这次活动结束后,尹丽和楚新家的接触减少了,楚新妈妈找了个借口,周末不让楚新再到涵涵家里来了。
好在尹丽这段时间对涵涵手把手的“交际辅导”似乎起了作用,和楚新闹掰后,涵涵很快在班里找了一个性格和她差不多的玩伴。
尹丽也意识到,也许用“买伴儿”的形势“买断”孩子的友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过多参与班务,担心影响学习;另外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有个一官半职,认为体验权力和地位的实践,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而轮流制恰恰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减少了长期兼顾班务的负担,也解决了家长的担忧。
当新一轮的选举开始时,老师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加选举,孩子们都觉得能当上班长是件很光荣的事。
尹丽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学的轮流制班长竞争会如此激烈。
这次选举涵涵和楚新都被老师提名为班长候选人,涵涵更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参与选择,尹丽当然全力支持,但她很快发现,这种选举更像是一种“拼家长”的较量。
选举的第一阶段是准备讲演稿,并且老师要求录制一段自我介绍的生活视频,放在讲演之前。
尹丽随手帮涵涵录制了一段做家务的视频,涵涵爸爸的文笔不错,特地帮女儿写了一篇讲演稿。
涵涵喜欢画画,还拿过不少奖项,涵涵的爸爸在演讲稿中特意用了一个排比句:“我想画祖国的长江黄河;我想画祖国的万里长城;我想画祖国的苍松翠柏……”没想到这个排比句很快成了同学们嘲笑的模板。
一到下课,男同学会成群跑到涵涵面前,阴阳怪气地喊:“我想画……我想画……我想画……”结果,把涵涵气哭了,回家就提出要放弃竞选。
尹丽一打听,原来是另外一个竞选的男同学故意挑起的,更让尹丽诧异的是,涵涵在第一轮演讲中名列最后。
涵涵告诉尹丽,其他同学的稿子写的特别好,甚至还配有背景音乐和PPT。
还说,他们的演讲稿都是家长帮忙从网上买来的文案,视频也是在花钱请人做了专门的后期剪辑,“看起来像电影一样。”
涵涵班上有不少同学都学过乐器,但涵涵从五岁开始学古筝,还拿了等级证书,并且她在本市的儿童春晚上表演过,有一定上台经验,尹丽是比较有信心的。
尹丽开导涵涵说:“要靠自己真正的实力,让同学们心甘情愿地选你,在自己表现出色的同时,更能提高你的人气和票数。”
在尹丽不断地鼓励和安慰下,涵涵终于参加了第二轮竞选,没想到的是,涵涵第二轮的票数仍然排名最后。
涵涵回到家说,才艺不如她的同学选票却比她多,她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再参加竞选了。
无奈之下,尹丽只能给老师打电话,让涵涵退出了选举。
就在老师在班级群公布涵涵退出竞选的当天晚上,楚新妈妈便给尹丽打来电话。
她告诉尹丽,票数少不能怨孩子,有些家长为了拉选票,请了班上和自家孩子关系好的同学去日料店吃寿司,所以第二轮是人情票,根本不是看表演质量。
楚新妈妈还透露说:“大到演讲内容,小到演讲体态,很多家长都是请了指导老师,给孩子排练了无数次的。”
接着,尹丽很快听出楚新妈妈打电话的目的,在前两轮投票中,楚新的票数都在前三,现在涵涵退出了,楚新妈妈希望涵涵能帮楚新投票。
楚新妈妈说:“听说涵涵爸爸想弄张发票,我家可以帮忙。我们两家关系这么好,你看能不能让涵涵投楚新一票,这样把握更大。”
尹丽震惊于这场选举已经彻底沦为家长之间的斗志斗勇和资源交易。
楚新妈妈又在电话里说,楚新想和涵涵说话,尹丽便让涵涵接了电话。
尹丽听到楚新对涵涵说:“我要是当了班组长,不让你每天早晨来打扫卫生,只让你检查分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