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意读书
北大法意读书--在这里,有好书,有良友,有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法意读书

法意专访 | 北大教师王华伟:良书吾友,乐事劝功

法意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0-12-28 14: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法意导言

当兴趣与巧合结缘

他踏上了刑法学这叶扁舟

在研究中不断探索

他是感知时代脉搏的刑法学者

带学生奔向可能性

他甘做探索新知的引路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华伟老师

(一)求学回忆:

如何走上刑法道路

Q
&
A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现在已经任教于北大法学院了,请问您当初是怎样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呢?

我在本科的时候还没有明确、长远的学术规划,但是那时对刑法比较感兴趣,因为刑法之中有许多学派之争和丰富的理论。那时经常看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 学派之争激发了我对刑法的兴趣 ,后面就一直这么走下来了,读硕士,再到博士。



Q
&
A

您在北大和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分别攻读了博士学位,后来在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现在在北大法学院任教,能为大家分享这段经历吗?

2014年的时候我博士一年级,在梁根林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那时我就开始关注网络犯罪。因为很早就想好了要出国深造,要出去再学习一些东西,后来就选择了去马普刑法所。马普刑法所那时有两位所长,一位是乌尔里希·齐白教授,另外一位是阿布莱希特教授。阿布莱希特教授负责犯罪学领域,而齐白教授负责刑法领域。齐白教授的研究特长就是网络犯罪,可以说是目前德国网络犯罪领域最资深和权威的刑法教授。这和我的兴趣一致,因此我就追随齐白教授开始了网络犯罪的研究。从那时开始,虽然我也还在写作传统教义学领域的文章,但已经逐渐开始把关注重点更多地转向网络犯罪领域,吸收德国刑法学界的知识,后来终于分别在北大和马普刑法所(弗莱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以后,又在陈兴良老师的指导下,继续以网络空间的共同犯罪为题,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大概就是这样的过程。


Q
&
A

刚刚提到您现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网络犯罪,那老师当时是如何发现这个研究问题的,有偶然的机缘吗?

这首先可能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进程有关系。从2014年左右开始,我国的互联网犯罪越来越严重,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快播案,这些推动我开始研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其次,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研究的模式。北大刑法学科非常注重刑法教义学的研究,但传统教义学的命题并不是刑法研究的全部。


比如储槐植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刑事一体化思想,而德国更早就有整体刑法学的理念,包括一个屋檐下的刑法学和犯罪学这样的提倡。再比如,在齐白教授的著述清单中,传统刑法教义学问题占比很少,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网络犯罪、信息刑法、经济刑法、刑事合规、风险刑法、预防刑法、欧洲刑法等领域。 这给了我一些方法论上的启示,我把教义学方法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但是我也同时注重问题导向,对一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前沿问题始终保持敏感。 综合这些因素,我最终选择将网络犯罪作为自己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生活日常:

怎样度过典型一天

Q
&
A

老师您典型的一天会是什么样的呢?

现在的一天是越来越不典型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和大段大段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时间非常的碎片化,能够留给学术研究的时间穿插在各种课程、学术会议、生活琐事之中,在德国读书的时候会更为典型。


在马普刑法所学习的时候,每天早上八点多到所里,倒上一杯咖啡,然后开始读书、看文献,读到要紧的地方做些摘要。12点到大学食堂吃饭,回来之后在桌上小憩一会。下午2点多冲一杯咖啡,继续看书。到了三四点,有时会到山上散散步。马普刑法所就坐落在黑森林支脉的山脚下,环境清幽。回来之后接着写作或者学习。由于大学食堂晚上伙食质量不太好,所以晚上一般很少到食堂去,通常是到超市买些菜,自己煮面条吃,吃饭的时候看看手机。因为我住的地方离研究所很近,吃完饭就会再回马普所接着看书。如果胃不难受的话,就喝一天中的第三杯咖啡,晚上十一点多回家洗洗睡觉。


这就是当时最典型的一天。有的时候也会觉得枯燥,但大部分时候日子像水一样平静。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日子有些奢侈。 许多年轻老师回国之后,都不太可能过上之前那样“典型”的生活了。


“马普刑法所就坐落在黑森林支脉的山脚下”


Q
&
A

老师在德国的学习生活看起来基本是整天读书,日日皆然,那该如何面临读博阶段的孤独感呢?

学习和研究中确实需要面临孤独感的问题。 我们在读高中、本科的时候可能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孤独感,但等到出国学习或者在宿舍埋头写论文的时候,那种孤独感是一种 物理的孤独感 。比如说我在德国时有可能好些天一句话都没说过。尤其是到了圣诞节,那时候有点相当于外国过年,平日熙熙攘攘的研究所突然就空了,可能就剩下那么两三个中国留学生偶尔还在。学校里的课也停了,大部分商铺也关了,但是你的工作节奏不会停。一整天微信上也没人联系你,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种物理性的孤独感。


如何克服这种独自学习工作带来的孤独,方法因人而异。可以尝试约朋友吃饭聊天,或者干脆就忘掉这一切,赶紧读要读的文献,转移注意力。忘掉自己是孤独的,埋头读书写作。 你孤独是因为你总想着你是孤独的,当你不想着你孤独的时候你就不孤独了。


“尤其是到了圣诞节……平日熙熙攘攘的研究所突然就空了”


(三)学术之外:

“纯粹”与“不纯粹”的阅读

Q
&
A

听了老师典型的一天生活,发现老师在刑法领域真是有深厚的阅读基础,我们也想了解您会不会读些非专业书作为学术之余的调剂?

从读博开始,真正能有大段时间去看纯粹非专业类书的时间已经很少了。最近会看一些传播学方面的书籍,但也是“动机不纯”的。比如读麦克卢汉的一些论述,是为了寻找研究网络空间共同犯罪问题的一些启发。至于“动机纯粹”的阅读,我之前很喜欢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也喜欢看《毛泽东诗词》。 你可能觉得这两本书完全不一样,但我认为它们都有着某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前者说的是知青下乡的爱情故事,干净,纯粹;后者是革命浪漫主义,乐观,豁达。 以前我考研的时候,经常看《毛泽东诗词》,尤其是30年代乃至40年代的那些诗词,当感到枯燥或者消沉的时候,读一读就会得到很多鼓舞。


现在年轻人都挺不容易的,大家都面临所谓“内卷”。我有时也在想,会不会有更权威的人来呼吁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创造更友好的制度和氛围。 我在上课过程中,也会尽量不给大家安排太重的任务,因为我非常能理解同学们所面临的各种目标和压力。 我觉得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自信豁达的东西,寻找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图:华伟老师书房


(四)经验所得:

何以做一个学术人

Q
&
A

您还记得您的第一篇法学研究是什么题目吗?

我参与的第一项研究课题,说起来是个漫长的故事。2012年的时候,梁根林老师和白建军老师带领我们做关于死刑的实证研究,我们开始设计问卷,整理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拟定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和修改问卷、研究方案就花了两三年,获得数据、整理数据又用了两年,随后就是写成文章,不断修改,投稿,直到最近相关文章才刊发出来。



Q
&
A

论文发表原来有着这样的曲折道路,那老师能和我们分享您生产学术成果的经验吗?

我觉得,在读博阶段,只要真的沉下心来做了大量的阅读,写作思路自然会慢慢浮现。关于文献阅读,我可以提供两条建议: 一是尽量读得更多一点 ,在国内译著的基础上,可以争取再多读些外文文献;而且外文文献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德国和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的文献都可以参考。 二是多读读刑法之外的书 ,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比如车浩老师的《“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一文,从生物社会学中吸取了研究灵感,就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样本。

图为华伟老师专著:Die strafrechtliche Verantwortlichkeit von Internet-Service-Providern, Ein deutsch-chinesischer Rechtsvergleich,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2019 (zugl. Diss. Freiburg 2018), 204 Seiten.


Q
&
A

有不少同学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却对国内青年学者的境遇比较迷茫,那么您觉得要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条并不容易的路,比较艰苦。如果走学术研究道路,通常都是接近30岁左右才正式踏入职场。进入职场慢一些,意味着需要沉淀的东西就更多一些,这考验人能不能坐得住,能不能抵抗得住诱惑。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这很重要, 要有种终极的对生活选择的执著感 。如果选择了读博,那就只有刻苦和努力。大体来说,回报跟付出还是成正相关的。学术前辈们,没有不勤奋的。 像陈兴良老师、张明楷老师已经功成名就很多年了,但他们仍然没有懈怠的想法,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这种纯粹的坚持,是我们的榜样。


Q
&
A

老师认为走在学术之路上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呢?

学习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制力。它不像高中、本科时候,那是一种消极的自制力:例如不能过多地打游戏,不能总是出去玩,不能过度沉迷于娱乐。


到了读博阶段,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自己制定计划并且有效执行的积极自制力,因为没有人会再那么积极地介入你的生活了。绝大多数时候,大家各忙各的,如果出国深造的话,更是天涯各自飞,导师一般也不会给你制定一个非常严格的计划。这时候你就像“个体户”一样,怎么来生产一个优质“产品”,怎么来销售它,怎么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市场反响”,所有的东西全部是自己考虑。研究选题,研究步骤,时间规划,都需要自己合理安排,并且有效执行。


而且学术研究的反馈性很慢,学术发表需要经过不断的打磨、修改,长期的等待,这对人的意志力也带来很大的考验。磨炼自己良好的自制力,才能逐渐稳步地走上学术之路。

人物介绍



王华伟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网络犯罪、信息刑法、刑法教义学、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教育背景:

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院(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法学博士(2018)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博连读,法学博士(201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法学学士(2011)


工作经历: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2020年9月至今)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18年至2020年)


专著、论文(摘选):

1. Die strafrechtliche Verantwortlichkeit von Internet-Service-Providern, Ein deutsch-chinesischer Rechtsvergleich,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2019.

2. 《死刑替代措施的中国命运:观念、模式与实践》(与梁根林教授合著),载《中国法律评论》2020年第5期。

3. 《中立帮助行为的解构与重建》,载《法学家》2020年第3期。

4. 《避风港原则的刑法教义学理论建构》,载《中外法学》2019年第6期。

5. 《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体系性评价与反思》,载《法学杂志》2019年第10期。

6. 《刷单炒信的刑法适用与解释理念》,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年第6期。
7.《从分立走向融合:犯罪参与模式的比较研究》,载《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8.《要素分析模式之提倡:罪过形式难题新应对》,载《当代法学》2017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12期转载。
9.《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认定路径:兼评快播案的相关争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10.《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6年第12期转载,并入选《中国法学文摘·2016》。


采访、文稿:汪稼祺、徐梦瑶

技术编辑:赵高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